国情调研报告如何写系列报道·找选题
2025-11-20 10:13:00  来源:乡村干部报网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编者按 懂国情方能明方向,知村情方能接地气。要求到村任职选调生开展国情调研,撰写报告,这既是推动选调生了解社情民意、涵养基层情怀、密切群众感情的重要载体,也是帮助年轻干部提升调查研究能力、锤炼自身本领的重要抓手。国情调研报告选题怎么找?调研咋做?国情调研这门“必修课”能为选调生补上哪些课?11月6日,2024年度到村任职选调生国情调研报告评选结果揭晓,来自全国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80篇优秀调研报告脱颖而出。本报记者采访2024年度到村任职选调生优秀国情调研报告作者,对话参加调研报告评审的专家学者,就如何写好国情调研报告推出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国情调研报告如何写系列报道·找选题

“形而下”扎根 “形而上”定题

  选题,是撰写高质量调研报告的起点。如何确定合适的研究方向,如何让选题既有普适性又有独特性,记者就此采访了多位入围本次评选的选调生,一起来听听他们的心得。

  直面现实,强化问题意识

  一份优秀的报告,并不需要面面俱到,而在于能够深入剖析真问题、新问题。参加评审的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研部副主任、教授洪向华告诉记者,选调生在村里工作,要始终保持问题意识,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并将问题意识贯彻到报告的定题上来,才不会“无病呻吟”。

  选调生白浩浩,正是在工作中抓到了调研报告的选题。他在山西省晋中市左权县麻田镇麻田村担任村党委副书记。“‘小白,你快来吃西红柿啊。’刘树红大哥一个电话把我叫到他的西红柿大棚,在多次接受‘西红柿大王’的邀约后,他那些一门心思种西红柿的曲折往事,让我突然领悟到,这些事,这个人,正是我要寻找的。”

  原来,白浩浩来到麻田村之后,发现太行山区农业禀赋弱、资源分散、发展基础薄。他认为,在这一地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不是落地个别特色项目,而是如何让占据农业人口99%以上的小农户增收,在这点上,刘树红大哥们的时代背景与奋斗经历非常有示范性。“我意识到,国情调研应当源于实践、回应现实问题,小农户如何实现农业增收这一问题很值得研究,这便成了我此后在村调研的主线。回头看我的报告,就是着眼问题,给出解题的多条可行路径。”

  在广西河池市凤山县凤城镇凤凰村,桑蚕产业是村民增收的支柱,户均年收入可达2万元。然而,产业表面繁荣之下,隐忧依然存在:耕地面积不足,桑园种植规模难以扩大;风险防控尚不完善,自然灾害与病虫害时有发生……如何破解这些难题,为村民拓宽发展路径?自从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以来,黄韵霖始终将这一问题放在心头。两年来,她带着问题走访农户、深入田间,跨地区调研、多方借鉴,最终形成一份扎实深入的调研报告,为石漠化地区种桑养蚕产业提供了有价值的思考。

  黄韵霖表示,写报告离不开问题意识,只有带着发现问题的眼光,调研和访谈中得到的材料才不会浮于表面,那些真问题甚至能“在深夜的笔记本上闪闪发光”。

  接到地气,让选题可落实

  很多优秀国情调研报告的写作者都认为,选题应尽量贴合村情民意,必须让基层干部群众都想读爱读,并对实际工作有启示,才能写出服务乡村发展的好报告、落实好中央组织部组织二局相关业务处室的嘱托。

  选调生宋盼盼刚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高昌区恰特喀勒乡奥依曼坎儿孜村担任村党总支副书记时,看到一些村民利用充沛的光热种植肉苁蓉,但深入交流后发现很多种植户深感“靠天吃饭”的无奈、被低价收购的不甘心、市场价格波动带来的焦虑。一个好东西咋就“不接地气”了?种植业引入新技术后还要做些什么?她认为这是一个能“接地气”的好选题,但是如何让这个选题落地,她一时间也很困惑。

  “发现问题,直面问题,只是第一步,还得有解决方案,否则报告就不完整,也不能真正落地。”宋盼盼说,她外出培训时间,遇到同班的唐宁晓博士,对方指出她的问题。“就像拨云见日,我在查阅各地博士说的科技小院的成功案例和比照本乡实际情况进行推演后,决定把选题定在科技小院上。动笔前,我很自信这个‘高大上’的科技模式能解决问题,在增收方面发挥作用。”

  很多选调生,在当地传统习俗里“抓活鱼”。“在北方地区,赶大集仍是重要的生活方式。但与过去不同的是,如今赶集的不再只是周边村民,还有许多来体验消费的年轻人。乡镇集市该如何适应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宁夏银川市金凤区良田镇和顺新村党支部书记助理田佳轩,将目光投向农村大集的发展。

  为此,田佳轩一有空就去逛周边各个大集,还自制调查问卷,询问商户和消费者对集市改造的建议,回来再细化选题,最终写成调研报告。这份报告也得到村里的高度重视。“今年村里正积极争取资金,计划重新规划村庄大集。这让我觉得,所有的努力都没有白费。”

  找到了选题,如何细化选题?对很多选调生来说并不容易。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吴集镇兴杨村党支部副书记潘贵阳,深有体会。为完成报告,他花费半年时间,走访了全镇798户农户。为了确定选题是否可操作,他入户调研时甚至被“请”出家门。潘贵阳及时调整策略,逐步了解到信息,细化选题,开展调研。“过程虽然坎坷,但也是我在基层工作中最珍贵、最深刻的回忆。”

  另辟蹊径,不妨反向思考

  乡村发展中存在不少共性问题,这也使得选调生在撰写国情调研报告时,极易“撞题”。如何在相似主题中写出新意?在天津市西青区精武镇刘庄村党总支委员杨从智看来,那便是“反着来”。

  “我这次聚焦的是基层减负这一主题。基层工作并非越少越好,减负的根本目的在于提升治理效能。因此,我的报告不仅关注做减法、做除法,更着力探讨如何做好加法与乘法,通过优化机制、赋能基层,实现减负与增效的有机统一,这或许正是报告能够获奖的关键。”

  “围绕政府决策,锚定一个与本地实际结合最紧、自己感受又较深的领域,再从角度导向和价值导向上寻找交汇点,这就是我定题的思路。”贵州省遵义市赤水市天台镇兴红村党总支书记助理袁乞涵谈及自己的感受时说,赤水的电商很有名,但繁荣之下,农村电商到底哪些不足,还有着怎样的发展空间,在“鸡蛋里挑点骨头”,这便是她“反着来”的想法,最终交出了一份具有现实参考价值的调研报告。

  乡村旅游同样是热门选题,不少选调生都有涉猎。山东威海市荣成市港西镇鸡鸣岛村党支部书记助理郭家宁,则巧妙依托地域特色,以鸡鸣岛为样本,描绘出一幅独具特色的海岛旅游发展图景。“我的选题更注重挖掘地域独特性,展现乡村旅游的另一种可能。”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教授赵泉民认为,今年入围报告的选题,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发展情况不尽相同,有的选题是抓住了“小马拉大车”、乡村振兴、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等主题,有普遍性特,但有不少选题则突出了当地特殊性条件、特定区域下的一些主要矛盾。”有的选题“尖锐”,触及当地发展痛点,有现实价值。但有的选题,则过于追求“大而全”,问题重点不突出,“火力不够集中,选题太大,反而削弱了问题本身。”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秘书长夏光明说。

  本报记者 尹丹丹 周静文

  策划 陈炳山 朱秀霞

责编:刘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