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贫困宣战,贵州省天柱县这样亮剑
2020-09-04 09:39:00  来源:乡村干部报  作者:本报通讯员 欧阳海波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东风村第一书记潘军(左一)了解肉牛养殖情况。

  辣椒收获的季节,贵州省天柱县邦洞街道光复村的田野上一片火红。58岁的村民杨顺田说:“在村里致富能人的带动下,我家种了4亩辣椒,今年第一批卖了7500多元,第二批过两天就有人上门来收,比在外打工挣的钱还要多。”

  杨顺田的感受,道出了天柱县乡村正在发生的改变。而这种改变,得益于该县实施的支部带领、强村带动、能人带富的“三带”模式。

  作为国家级贫困县,天柱县117个村中有87个是贫困村,曾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9319户96085人。到2019年底,贫困村全部出列,但仍有未脱贫人口1745户4105人。“三带”模式,为该县发起战贫总攻提供了刚性支撑。

  支部带产业,发展明思路

  “打赢脱贫攻坚战,党建引领至关重要。”天柱县委书记陆再义说,通过全面推广“党社联建”“村社合一”方案,把党支部建在合作社、产业链上,有效推动了集体经济和群众“双增收”。

  天柱县在117个村注册成立了村级集体经济公司、村集体合作社等实体,在108个农村专业合作社建立了党组织,引导村民通过资金、土地、山林、劳务等方式入股合作社,带动39184户139503人实现增收,其中贫困户14899户54503人。

  蓝田镇东风村一直以种植水稻、玉米等传统农作物为主,人均年收入不足2000元。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后,在鼓励村民改种中药材、百香果等经济作物的同时,整合106万元资金与贵州银河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共同发展种草养牛项目,建成年出栏500头的肉牛养殖基地,不但解决了20名贫困群众的就业问题,村集体每年还可获得5万元固定分红和8%股权受益。东风村第一书记潘军说,他们村现有精品水果800多亩、中药材300亩,还有林下养鸡场、肉牛养殖基地、蜜蜂养殖基地等,形成了种养结合的产业发展模式,村民人均年收入突破万元,村集体积累超过260万元。

  为确保村经济实体健康运行,天柱县推行村企交叉任职,357名村“两委”成员兼任合作社负责人,参与管理和监督。

  截至目前,天柱县117个村集体年均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积累超过50万元以上的村有21个。

  强村带弱村,“共建”求“共赢”

  “单丝难成线,独木难成林”。按照地域相近、产业相似、以强带弱原则,天柱县开展“先进村结对帮扶贫困村”活动,实现“组织联建、能人联结、产业联营”。

  “把强村发展经验‘复制’到弱村,实现思想、队伍、产业等方面整体提升。”天柱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刘玉林介绍,由乡镇(街道)根据村级产业发展、集体经济积累、领导班子建设等6条标准,对村级产业发展进行分析研判、分类定级,将32个产业发展优势明显、集体经济积累雄厚的村评定为先进村,与贫困村开展结对共建。

  邦洞街道织云村打破地域界限,整合500亩坝区土地资源,带动周边10个村发展食用菌种植152亩,年产值800万元以上,周边群众通过务工年收益100多万元,实现产业“集中连片、集中管理、集中产销”。贫困户陆宗仁家有6口人,由于上有老下有小,夫妻俩没有外出务工,在食用菌基地承包了3个大棚的管护工作,按产量提成,全家年收入超过11万元。

  织云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潘万平说,目前已经建成150亩龙虾养殖基地,下一步还打算发展甲鱼养殖,带动更多群众在家门口就业。

  结对共建以来,先进村、贫困村累计互派党员干部开展交流学习1580人次,蹲点帮扶或挂职锻炼33人次,帮助发展辣椒、食用菌、精品水果、龙虾等种养产业4431亩,有力推动经济强村与经济弱村抱团发展。

  能人带群众,致富有帮手

  远口镇黄田村村民肖元香因文化水平低,无法外出务工,党员吴展芳了解情况后,主动邀请她加入自己的生产小队,报名认领了16亩土地种植百香果。“今年第一批百香果卖了,分到1200元,等全部成熟上市后还能分到七八千元,平时打零工一天能挣100元。”看着挂满枝头的百香果,肖元香乐得合不拢嘴。

  据介绍,黄田村采取1个党员结对2户贫困户和2户非贫困户的“122”产业发展模式,共带动92户农户种植百香果350亩,预计户均增收9000元左右。“推行‘122’模式后,以前撂荒的土地全部利用起来了。”村党总支书记吴才美说。

  天柱县引导党员能人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将74名农村创业带富能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大学毕业生等选配到村党组织书记岗位上,带头发展产业;建立乡村能人库,对392名产业带头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返乡创业农民等进行重点培育,提升创业带富能力,通过“一带一”或“一带多”的方式,带动6119户贫困户共同发展。

  该县还注重把产业大户培育成村“两委”班子成员,将186名致富能手、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吸收进入村“两委”班子,使之成为带动产业发展的骨干力量。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