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南宁:精准点将,把能打硬仗的人派下乡
2019-05-16 17:16:00  来源:乡村干部报  作者:倪敏 李慧 通讯员韦丽萍 黄文巧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南宁为村集体经济装上“人才引擎” 

  4月中旬,当记者在广西南宁市上林县西燕镇岜独村见到第一书记康勇时,他正和村民们在四季蜜芒果园里忙碌着,“只要不遇突发灾害,今年村里的1500亩蜜芒,预计销售超过300万元,大伙儿信心满满。”借助这个果园,岜独村不仅实现整村脱贫,而且到2018年底,村级集体收入也超过了37万元。 

  岜独村的变化,是南宁市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一个缩影,得益于该市组织部门“精准点将,把能打硬仗的人派下乡”的一项制度设计。 

2018年11月,蒋铁滔(着蓝衣者)在敢阳屯和村民商讨土地出租事宜。

 

  派出3个调研组摸需求 

  2017年初,岜独村还是国家“十三五”期间整村推进的扶贫村之一,资源极度匮乏,村民生活困难,村集体经济更是无从谈起。像岜独村这样的深度贫困村,当时南宁市有56个。 

  如何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如何啃下困中之困这块硬骨头?南宁市委组织部强化党建引领,坚持精准施策。针对基层最缺的人才资源,决定选派一批优秀干部,下到深度贫困地区担任贫困村党组织第一书记,为脱贫攻坚、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提供“人才引擎”。 

  贫困村的村情各不相同,对人才的要求也不尽一致。为了做到人村相宜,将合适的人派到合适的村,为合适的村选出合适的人,2017年9月,市委组织部派出3个调研组,实地调研上林、马山、隆安3个贫困县、1个深度贫困乡和56个深度贫困村,把人才需求摸清摸透,为精准点将做足功课。 

  调研一个多月之后,56个深度贫困村的情况来了一个大起底:马山县龙琴村有60个自然屯,山路十八弯,派下去的干部要会开车,以便下屯开展工作;隆安县龙弟村农业产业落后,需要精通“三农”的干部来破局;马山县北屏村地处缺水的大石山区,需要市场开拓能力的干部去帮扶…… 

韦可伟(右四)和扶贫工作队员、村两委干部现场谋划扶贫产业规划。

  63位干部被点将出征 

     一个个村情被打捞上来之后,一个个合适的人被点将出征。2017年11月,南宁在广西率先打破惯例,一改以往由各单位先行提出选派人员名单、再由组织部门复核的模式,根据基层调研需求,对全市处级正副职后备干部及优秀年轻干部库进行分析研判,从中遴选63人到一线挂职。 

  “我们从干部的专业、工作经历、所在单位情况等方面综合考量,力争做到‘人村匹配’,自上而下点能人、派强人。”南宁市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工作队管理办公室副主任韦丽萍介绍,这批干部平均年龄39岁,其中17人是“80后”。 

  “善学习、有活力,是这批人的共同特点。”韦丽萍表示,“选派时我们注重结合各自的知识背景和能力特点,做到原籍优先、专业对口、情感对路。” 

  据介绍,这批下到村里的第一书记中,27人有农村基层工作经历,接近总数一半。对特别有能力的,南宁市还适当放宽年龄限制,南宁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保障房建设管理科科长陈铭建就是其中“超龄”的一位,选派时已经42岁的他,熟悉基层,有干劲、敢担当,而且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还是他任职第一书记的隆安县平养村的后盾单位。陈铭建的到任,为平养村的集体经济注入了活力。 

  激活集体经济各显神通 

  处于深山中的上林县马里村,属典型的大石山区和石漠化地区,总面积10.34平方公里,土地贫瘠,易旱易涝,基础设施薄弱,2017年前村集体经济收入为零。 

  南宁市规划管理局市政工程管理科科长韦可伟来到马里村担任第一书记后,与村干部聊,与村民谈,结合村子的资源优势,规划了“三种三养一游一车间”特色产业发展布局。“三种”指的是桑蚕产业扶贫示范园、中草药种植培育和食用菌栽培项目;“三养”指的是生态化养鸡、养鸭、养猪示范项目;“一游”指的是依托大龙湖景区地理优势,打造乡村特色旅游试点;“一车间”指的是金属零件抛光厂。在众多项目的推动下,2018年马里村集体经济实现零的突破,破天荒地达到5.98万元。 

  南宁市邕宁区人民法院副院长蒋铁滔,被选派至隆安县丁当镇红阳村担任第一书记后,成了玩转村集体经济的一把好手。他流转了三个屯的350亩土地,用于发展桑蚕产业示范园,并独辟蹊径成功引进一家有经济实力的农业科技公司承包经营,使村集体经济年增收20多万元,还带动80多户贫困户脱贫致富。 

  在组织部门统筹推进下,在韦可伟、蒋铁滔等选派干部的共同努力下,南宁市村级集体经济“破茧成蝶”。2018年,全市421个贫困村都有了集体收入,其中达到4万元以上的317个,达到5万元以上的263个。计划到今年年底全市1556个村(社区)集体经济年收入达4万元以上,10%以上的行政村要达到10万元以上。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