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花香满王宁山(6月2日)
2020-02-20 17:16:00  来源:陕西先锋  作者:杜军锋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2019年6月2日

  杜军锋

  现任佳县林业局副局长,2015年8月至今一直在榆林市佳县王宁山村任第一书记兼驻村工作队长。

 

  我的小“秘密”

  我从20来岁参加工作开始,就一直与红枣打交道。生在枣区,半辈子致力于红枣丰产技术研究、红枣产业化建设,与红枣结下了不解之缘。

  曾经,我为自己生活工作在红枣之乡骄傲自豪,那些年月,确实因为红枣,父老乡亲们过上了殷实的日子,全县产业迅猛发展,一年高于一年。虽然常年累月滚爬在黄河沿岸枣林中,但我过得很充实,感觉自己的存在很有价值,整天看见农民朋友们男男女女、老老少少辛勤耕耘在希望的红枣林中,哼着信天游、唱着陕北民歌、吼着晋剧,乐在枣林中。欢乐的场景,让我无时无刻不在收获着枣农们的依赖、自信、感激和喜悦。

  可谁也不曾料到,今日佳县的红枣产业会走到这个地步。大概是从2006年开始,新疆红枣产区的异军突起,给全国原红枣生产五大产区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等地带来严峻挑战。气候环境的依托,新疆红枣个大卖相好、不裂不烂,在市场上挤压着内地红枣。五大产区瞬息变成六大产区,枣林面积翻了一番,产量两三倍的增加,市场出现供过于求的局面。

  这些年,佳县红枣十年九欠,即使丰年也卖不上好价钱,老百姓年复一年经受着挫折和煎熬,也一年年由希望变成了失望,最终绝望地放弃了枣园管理。有的开始毁林还田,有的荒芜外出打工,大多数是任其自生自灭。一个显赫而辉煌的产业眼看就要奄奄一息了,我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几千年来老祖宗留存并发展起来的优势产业就这样自生自灭了吗?真的是陕北不适应红枣林生存发展了吗?是随着时代发展,产业格局也要出现更换吗?我一直在思索着这些问题。但现实仍是现实,伴随着我的思索,佳县红枣产业发展却毫不留情地继续恶化。

  2015年,佳县打响了脱贫攻坚战,我们单位的任务是驻村帮扶全县红枣名村王宁山。工作部署会上,同志们眉头紧锁,都觉得驻村扶贫这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一则因为产业发展形势不好,扶贫效果堪忧;二来农村工作生活条件太差,长期不能回家,大家觉得太艰苦。我再三思索,觉得这是一次绝好的机会,在这次扶贫工作中,说不定我能找到拯救红枣产业起死回生的方法,找到陕北农村产业发展之路……基于这些想法,我自告奋勇踏上了扶贫之路。

  同事们不理解,觉得我年龄较大,进步上基本没有多大空间了,这是自讨苦吃;妻儿老小也不理解,他们认为我应该轻轻松松,自然退休、安度晚年了。但我在扶贫路上还有一个想法:

  一则孩子们都已经走出校门步入社会,就业问题不要我考虑了,她们自己找到了合适的工作岗位。就是家有八十多岁老母亲和身患脑梗后遗症的妻子,老母亲还硬朗,能自己经营生活。妻子虽患脑梗后遗症,但这几年恢复较好,能勉强自立,不会给家里带来什么拖累。再说扶贫中,我还偶尔能回家照看她们。二则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吃这点苦不算啥,三来心头总有一丝不甘,难道偌大一个产业,真的在佳县就走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了吗?真的就没有出路和希望了吗?我要去找一块试验田试验,说不定还能试验出一个名堂。这也许就是我要追逐的梦想,这么“高大上”的理由,当然说不出口,权当自己的“秘密”了吧。

 

  九十万斤红枣

  引我走上扶贫路

  一踏上王宁山的土地,就能感受到红枣村的气息。枣林满山遍野,房前屋后、坡坡洼洼、山山梁梁、沟沟岔岔……到处长着密密麻麻的枣树。全村5000多亩耕地就有4500亩枣林,395户1535人就全靠这些枣林谋生。近几年,几乎三分之二的村民外出打工或陪孩子进城上学,留守在村里的多是老弱病残,60岁的人算是居住在村里的年轻人。

  进村后,我就入户了解情况。走进张来生家,院子支放着五个枣耙,每个枣耙上晾晒着满满的红枣,足有5000多斤。来到王增吉家,也在院子南边搭设的防雨棚下摆放着四个枣耙,晾晒着满满的红枣。刘学伟家、白贺清家、高爱琴家都是如此。几天走访了一百多户,每一户家中,看到的都是上年收获的红枣还晾晒好多,有的有一两千斤、有的三四千斤……和每一户交谈,问有啥困难、有啥想法、对村里发展有啥建议、村里存在哪些矛盾等,我的话音刚落,所有人好像商量过一样,都说:上年的枣还都在枣耙里放着,两毛的价钱都卖不出,还能再考虑做啥?眼下红枣卖不了,大家没信心,都在为此发愁。见此情景,我想,王宁山红枣都卖不了,还谈什么大事,真是不切合实际,眼前最大的任务就是要帮助农民卖掉库存红枣。

  跑了几天销路,终于联系了本县一家红枣加工企业,他们刚刚和外商签订了红枣供销协议,正好需要红枣资源。我央求企业负责人:王宁山是贫困村,请您少赚一点钱,将王宁山村库存红枣全部收购,只要高出当时市场价一分就行。对于王宁山村民来说,只要把枣卖出去,就心满意足了。企业老板很爽快,一口答应了我的请求,说:“没问题,一定高出市场价敞开收购王宁山村红枣,不管有多少,一次收完。”达成协议后,我就回到村里,召开了两委会,商议配合红枣收购企业收枣事宜,安排村干部通知农户,特别强调,要讲诚信,不得以次充好,欺骗收购企业。就这样经过十几天收购,企业花了30多万元购买了王宁山库存红枣90多万斤,确实高出了市场价,解决了村民眼前的困难。

  帮助枣农卖掉了家中滞销红枣后,我们继续入户走访,了解群众家中困难和大家的各种想法。与上一次相比,这次就感觉融洽的多了,也深受欢迎,只要走进谁家,都成了座上宾。家家户户热情招待我们,一进门就让我们坐在炕上,倒水、递烟、端红枣、端瓜子……互相聊起来感觉和亲戚一样。

 

  寻觅扶贫产业

  走张家、串李家,进田埂、到路边,上山梁、下沟渠,会上、会外,白天、傍晚,哪里碰见人,哪里问。这里的群众确实困难:年过半百的张玉正手指头短缺残疾,老婆生下儿子就偷偷跑走了,留下父子俩相依为命;王润晨妻子智障,不懂人言,整日躺坐在炕上,幸好两个儿女聪明伶俐,都外出打工,老王担心妻子走失,经常出门反锁着门;张加祥妻子脑瘫;张未来妻子儿子智障;白小田从小残疾……全村29户残疾人,年老体衰、肢体残疾、重病缠身、痴呆傻难沟通、居住环境差、危房等……面对这样的贫困局面,要在短短的三五年内培植产业带动脱贫,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对于王宁山来说,什么样的扶贫产业才能带动大家致富奔小康呢?王宁山红枣卖不了,那么实施扶贫的产业应该是啥?难道会是其他新的产业吗?我一直在琢磨。

  村民张如怀说:“我们祖祖辈辈就会种植管理枣树,对枣树我们自己还能说出个一二三,做其他的我们啥也不会。”村民张吉龙说:“枣树我们还会修剪、抹芽、防虫、晾晒,其他的还要从头学,实在难。”村民张宝宝说:“我一辈子靠红枣做生意,走内蒙、去新疆,红枣生意我还熟悉,其他新产业我啥都不懂。”村民张如福说:“我们都这么大年龄,要重新学一门技术,已经过了学习的年龄了。”

  挨家挨户走访,都是一种声音、一样的答案。确实如此,他们这里祖祖辈辈种植红枣,以红枣谋生。管理红枣大家都说的头头是道,要是离开红枣,大家两眼一抹黑。再说现在年轻人都跑出去了,老年人居住在家里,要在短时期内学会做一门新产业,实在是赶鸭子上树。

  大家的意见,集中于一点,就是围绕“枣”字做文章。怎么做好枣子这篇文章呢?和过去一样管理枣园、采摘红枣、销售红枣会有用吗?这样做不是重蹈覆辙、照样增加不了收入吗?还不是一样贫困吗?

  既然不能换路,那就应该转变走路的方向。当地的特色资源是区域发展的产业优势,也是农民最愿意、最认可的发展路子。红枣品种变不了,红枣面积变不了,就只能改变过去的生产方式,改变过去的管理模式,改变过去的经营形式,改变过去的红枣商品经济思路,这就是我们讨论形成的王宁山扶贫产业发展思路。

 

  枣园理发

  王宁山枣园大多是上世纪80年代栽植起来的。十几年前,这里都是富裕户,家家红枣收入上万元,生活过得很殷实。探其究竟,其中一条原因就是枣园年轻、理发效果好。经过近40年的生长,枣园也如人的头发一样,枯黄、披头散发、营养供给不足,自然生长质量不好、品质差。红枣营养供给不足,自然长得大小不均、内含物质不丰富、口感不好,长得高大、密密麻麻,通风透光差,抗病能力弱,病虫害严重……

  给枣园理发,我是行家里手,这不是吹牛。可一提到给枣园理发,好多人不同意,接受不了。村民王增吉问:“给枣园具体怎么理发?”我告诉他,就和给人理发一样,该往短剪的就剪短,该给输稀的就输稀。既不能让密度过大,又不能让枝条过长。要让树与树之间留有一定空间,自由一点,让它平时生长舒服一点。枝条剪短,能很快吸收到根部运送上去的矿物质、水分。输除多余的枣树,树木互相不会竞争阳光、空间,不会向上争空间、阳光、长成光杆。顾生长就顾不了开花结果,因为精力有限。王增吉提问所得到的回答,似乎有一部分人听懂了。村民张江成说:“那就先在我楼子湾枣树上开始理发吧。”老张这么一说,我们的技术员就指挥农民给枣园理发了。起初,理好一棵树要十几到二十分钟。因为一边要理发,一边还要给农民讲解,剪哪一枝?在哪个位置剪?留哪一枝?在哪个位置留?都要给群众说清楚。十几分钟后,十几米高的树剪成了三米多四米高的树,一株高大蓬头散发的枣树剪成了规范有序、整齐的一棵树,好像一个披头散发的老头成了一位年轻干练的小平头小伙,树内枝条空间摆放合理有序。理发好的树不看,老张只盯着树下横七竖八躺着的枝条,有的枝条有碗口粗,有的枝条有七八米长。他一直是强忍着内心的纠结呲着牙笑,脸部的酸笑让人一看就知道他内心在痛苦。这时旁边高小青终于忍不住说:“这哪叫剪树?简直就是砍树么!枝条都没有了,还能结上枣?与其结不上枣,还不如就让原来那样,能结多少就多少,省得人费精费神。”高小青这么一说,大家都张了口,你一言我一语,整个枣园吵成了一锅粥。这时早已动摇的老张,也张了口说:“哎呀,还是不要理发了吧,这样让人看不下去了。”

  剪了一棵树,大家都有了抵触情绪,接下来就没法继续剪了。怎么办呢?想了一会我就说:“大家不要吵,不是你们想象的那样。枣树理发效果很好,只是你们没见过效果,要是你们不相信,可以给你们一个保证,如果到了秋天理发枣树不结果、结果差,那咱们就给你们发补助款,往年一棵枣树卖红枣多少钱就给你们补多少,当然前提是正常年景、没有受灾,也就是说理发枣树和周围没有理发枣树结果比较,如理发枣树挂果明显差于周围枣树,就给你们补,而且是我自己掏钱给你们补。第一年咱们理发50亩,谁愿意理发的报名,这是自愿的,不强求,这50亩的产量我个人还是能支付起的……”

  大家看见我这样诚恳,不像是在开玩笑,就有个别人想试试。接着村支书张宝宝、张如怀、枣树多的王增吉、我包扶的张如福等十几户同意理发试验。他们多数给指认了枣树位置,就都离开了。我知道他们的内心仍然在疼痛、纠结。

  经过我们全程技术指导的50亩理发枣树,发芽早,枣叶墨绿、枣花瓣大肥厚、坐果多、均匀,到了秋天非常漂亮,红彤彤的枣果压弯了枝条。大家一看,理发枣树明显好多了。眼见为实,这时大家就没有了开始理发的酸痛,当然我也放下了心,不用给他们准备补贴的资金了。第二年、第三年,自然就不用我们费劲了,派技术服务队逐户逐块进行理发。理出的4500亩枣园,都像年轻小伙子的平头一样,整整齐齐、清清爽爽,远观近看实在漂亮,真让人心旷神怡。

 

  红枣串起产业链

  “老张,您怎把酒糟给牛喂了?”我看见老书记正提着一桶早已凉下的酒糟给自己养的一头老黄牛喂,好奇地问。老张抬头笑着说:“杜书记,牛可喜欢喝酒糟了。原来我每次给它饮水,它只喝一桶。自从做酒开始,我不舍得倒掉酒后剩余的酒糟,试着给它饮,结果它一头扎进桶不抬头,一股气喝完,看见它喝得很香。一桶喝完,还眼巴巴看着桶,好像还想喝。就这样,几个月我天天给它喂酒糟。你看,它现在精神好,膘肥体壮,比原来好多了。”听老张这么一说,我就探问邻村饲养猪的秋宝。“秋宝,你给猪喂过酒糟没?”“呵呀!酒糟是喂猪的好饲料。原来我给猪喂玉米粉和谷糠肤皮,自从蒸酒以来,舍不得倒掉酒糟,试着在玉米粉上少掺和一些酒糟,猪吃得可香了。每顿吃的量比原来多了,吃起来好像很香,不挑剔一股脑儿就吃完了。”他继续说:“杜书记,自从我蒸酒两个多月来,猪的长势也很好。毛顺色泽光亮,长肉很快,猪都长壮了。”“看起来,酒糟还真是饲养猪、牛的好饲料。”我说。王宁山购置160台蒸酒器建了好多小作坊,蒸酒户家家院落墙根倒放着一堆堆酒糟,既浪费又看着不卫生。自己心想:这些酒糟不能喂猪吗?家家户户喂三四头猪该有多好!既利用了酒糟,又增加了收入。可跑遍了酿酒户,大家有的怕饲养猪满村臭味,弄得邻里关系紧张,有的怕价钱不稳定影响收入,都不愿养。这应该怎么办呢?有没有好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我为此沉思了好长时间。

  一天,我无意中在网上看到农业部推荐农村发展产业项目的资料,名单上有利用酒糟饲养猪的介绍材料,酒糟饲养的猪肉品质好,成本低。于是,我就更有信心了。就召集村两委会讨论利用酒糟养猪的事。

  两委会上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说了好多意见。最后集中一点就是:要养猪,必须要离村远一点,还要集中养。问题是看有没有人有这个胆量?有没有人愿意养?这可得费精费神,心力同济。我顺着大家的话题就问:“咱们在坐的大家,有谁愿意饲养?咱们争取上面政策支持。”听我这样一说,大家都笑着不说话,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看着大家为难的情绪,我就说:“今天的会就开到这。下去大家考虑考虑,另外再分别给其他农户也宣传宣传,看他们中间有没有愿意办养猪场的人。”

  不几天,张海勤告诉我:“杜书记,我想注册合作社建养猪场。”随即我就鼓励他:“合作社养殖国家有扶持政策,不过要带动贫困户入股分红。”他说:“这个没问题,我从小就爱好养猪,还经常打问猪价、向养猪户盘问养猪技术。就是常常感觉养猪投入成本大,自己又没有钱,不敢下手。如果政府能给予适当补贴,我给咱带头办养猪场。”听他这么一说,我感觉他还真是一个养猪的合适人,有爱好、有梦想、有养猪知识,就说:“好,我支持你。”就这样注册成立了“佳县金龙养猪专业合作社”。

  猪场修好了,利用每个贫困户到户产业扶贫资金5000元入股,带动74个贫困户签订了入股协议。养猪场规划饲养黑毛土猪1200头,酿酒小作坊蒸馏剩余的酒糟作为饲料,猪场的粪便,经过腐熟形成有机肥,免费送给枣农,追施枣树,生产有机红枣。这样“有机红枣—红枣原浆酒—酒糟—原生态土猪—发酵有机肥—有机红枣”的原生态生物循环经济产业链就建立起来了。

  好消息不断传来,2018年6月16日,在同事们的帮助下,湖北绿得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与佳县政府签订年产5万吨红枣酵素及万吨级红枣醋生产项目。在佳县注册“榆林绿得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与王宁山酒业合作社签订了年产5000吨红枣醋项目,将于2018年年底投产运营。红枣深加工产业的发展,更加让红枣产业链条壮实稳固,农民收入稳定。

  每年流转费每户平均增加1000元、酿制红枣原浆酒户均增加2000元、4500亩有机红枣正常年景户均收入8000元、林下经济种植户均增加800元、工资性收入户均增加3000元、合作社带动贫困户户均增加分红收入5000元。产业的不断发展,农户收入会一天高于一天,王宁山村民脱贫致富路会越走越宽广。

 

来源:陕西先锋

责编:刘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