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那份牵挂(6月1日)
2020-02-20 17:09:00  来源:陕西先锋  作者:张炜乾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2019年6月1日

  张炜乾

  现任宝鸡市千阳县财政局纪检组长。2016年2月至2018年3月在千阳县城关镇侯家坡村任第一书记兼扶贫工作队队长,2018年3月至今在千阳县水沟镇英明村任第一书记兼扶贫工作队队长

  人的一生,有许多牵挂。牵挂事业,牵挂工作;牵挂老人,牵挂儿女;牵挂今天,还要牵挂明天这两年,我还多了一份牵挂:牵挂我任第一书记的侯家坡村,牵挂我包扶的那几户贫困户。

  

  军 军 盖 房

  在渭北旱塬的千阳县城西,一湾不宽的河水由北缓缓而来,不急不躁,穿过桥涵,徐徐汇入千河,向东奔流而去。站在桥上向北眺望,河的东西两岸,镶嵌着4个自然村,河两岸的1300亩耕地呈几何形状,美丽如画。然而,这些土地并没有因为冯坊河水的滋润而肥沃起来,相反,由于河水的冲刷,相当一部分耕地土层瘠薄,稍微深耕就会看见石子和沙土,小麦和玉米便是这片土地上几辈人赖以生存的命根子。这些村庄、耕地和河流,便构成了侯家坡村的多维立体框架。时节已过雨水,大片的麦苗悄悄冒出绿意,一些勤快的农民开始上地劳作了。细雨夹裹着零星雪花,弥漫在山川、田野、河流、村庄间。渭北的冬季眼看就要过去,但对于二组村北土坯房里居住的贫困户侯军军(化名)来说,春天还远远没有到来。

  侯家的房子是土木结构,老得不能再老了,在一排村舍中尤为破旧显眼。当我真正踏入这座土房的时候,眼前的景象让我惊呆了:侯军军父亲残疾,不能下床;他本人患糖尿病;母亲66岁,身体还说得过去,是家里的主劳力;妻子离婚,并带走了唯一的孩子。我从心底为这家人感到悲哀、难过,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

  回到村委会,心情沉甸甸的,真不是滋味。看来,这就是我的战场,一个真正的、没有硝烟的战场!

  侯军军的危房触动了我的神经,我时常惦记着他的小土屋。眼看易地搬迁报名接近尾声,不知道啥原因,名单里没有侯军军!我坐卧不安,再次来到他的小土屋,想知道他们为什么不愿意搬迁。我问他:“军军,盖房你咋没有报名?”军军瞅瞅母亲,母亲眼圈发红,转过身去;父亲一直沉默,一句话也没说。

  “没有钱,我家里的情况,眼下还盖不起房。”军军怯怯地对我说。

  缺钱!还缺什么呢?他家里的情况我是了解的,但军军嘴里说出的这些话,说明他们还缺少一些其他的东西——对生活的勇气和自信。贫穷并不可怕,怕的是精神大厦垮了,缺乏勇气和自信就难以脱贫。

  军军家的房子和我老家的旧房子如出一辙,光线昏暗,屋里潮湿,天若下雨就漏,山墙也被雨水冲刷得变了形。住在这种房子里的滋味,我亲尝过。若不改变这种精神状态,不扶起他们脱贫致富的信心,即使他们的日子好起来了,也是昙花一现,兔子尾巴——长不了!我的责任感告诉我,军军的房子必须盖。

  我找内行算了一下:军军一家4口人,盖四间上房80平方米,农村建房一般每平方米800元左右, 六七万元就可以建起。易地搬迁村内分散安置每人补助1.5万元,4口人就能补助6万元,差的不是很多。我再次来到军军家,给他们细细算账。军军考虑了好长时间,嘴里支支吾吾:“我也很想盖房,但是家里情况特殊,即使国家全部补贴,工程款、材料费也要垫付,家里确实拿不出这些钱。”他一脸无奈,显得十分为难。

  脱贫攻坚的惠民春风温暖了神州大地的千家万户,难道我们就让军军家“茅屋为秋风所破”?我一直为这件事情纠结,不想让军军放弃这一“改换门庭”的机遇。我就不信这件事办不成!如果这个问题都解决不了,群众对我们扶贫干部会怎么看?

  从军军家出来,在村口恰巧碰见了军军的母亲,我急忙对她说:“军军他妈,您若不忙,咱俩说说话?”她笑了笑说:“村上给军军安排了公益岗位,我去帮他打扫卫生。你想说啥我知道,闲了再说吧。”

  她显然在回避我,我得想法挽留她,继续和她沟通。

  “军军妈,你想不想过上好日子?想不想住上宽敞明亮的新房?”

  “你看你说的,谁不想过上好日子呢?!张书记,我知道你实心想给我家办好事哩,我非常感激,我家这座旧房子已经好几十年了,早该换了。可是,家里困难大得很!”说着,老人有点哽咽。

  “你家困难我知道,咱们共同想办法。按照扶贫政策,这次政府可以给你家补助6万元。如果你们盖80平方米房子,也就六七万元,自己掏不了多少钱。”

  “军军的信心需要你支持,至于钱的事,你可以找邻居、亲戚想办法借点,有些钱先欠下,补助来了再给。军军父亲的身体确实不好,您年龄也大了,凭军军的身体和条件,以后盖房子显然更困难。政府这次补贴的力度是从来没有过的,机会难得,你们回去好好商量一下,三天之内给我消息。”

  我苦口婆心地说着,老人若有所思地朝大路那边走去。

  第三天早晨我刚起床,军军就高高兴兴地来村委会找我,说他要盖新房,来报名了!

  军军家虽然经济困难,但他们与邻里和睦,在村里人缘很好。他家盖房子,乡亲们很高兴,左邻右舍主动前来帮忙,只请了大工师傅,小工全部是村里人。大家都很用心,尽量节省,进展也很顺利。

  农村人助人为乐,不求回报,这让我深受感动。谁道“人心不古,世道浇漓”,在农村,尤其是在我们这些山区农村,善良、厚道、朴实仍然是民风、民俗的主旋律,一家有难、家家支援的现象并不少见。军军只是众例中的一个。

  一个多月后,军军家的新房在政府的资助和乡亲们的帮助下终于建成了,他家只承担了5000元费用。想想过去,看看新房,军军母亲高兴地逢人就说:“要不是扶贫,我家的土坯房不知住到啥时候呀?!”

  当听到军军向别人说“多亏了张书记给我讲道理,反复动员,我今天才住上了新房”时,我感到自己做了一件实实在在的事情,功夫没有白费。是啊,贫困户要干成一件事情,确实有各种各样的困难,帮谁,怎么帮,这是对我们扶贫干部的实战考验。

  住进新房后,侯军军劲头十足,对未来的生活充满希望。

  在新院的角落里,侯军军搭建了羊舍、鸡舍和兔舍。2017年,他养了10只奶山羊,还有土鸡、肉兔,利用农闲开展庭院养殖,从一个原先依靠别人帮助的“懒人”变为自食其力、靠劳动创收的勤快人,手头也宽裕多了。8月间,军军买了一辆三轮车,他一会儿开着车帮人拉东西挣点运费,一会儿开着车去地里干农活,成了村里的大忙人。家里环境好了,2018年春节,跟随离异母亲离家多年的儿子也回来了,侯军军觉得生活越来越有奔头,心情也变得畅快多了。

  从侯军军盖房这件事中,我认识到现在面对的贫困户基本上都是这样,长期的贫困已经消磨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信心,遇到好的政策和发展机遇,他们或者有点不敢相信:居然有这么好的政策,是真的吗?或者自己确实没有积蓄,拿不出配套资金,没有办法享受这份厚爱。就像侯军军,政府补贴6万元,史无前例,但你得先买材料、付工钱,垫付一部分资金;除了政府补贴外,盖房还有一部分差额,需要自己掏腰包,对类似军军这样的贫困户来说确实无力垫付。这是实情,也是无奈,更是扶贫的瓶颈,而突破瓶颈,就是我们扶贫干部应该做的事。

  

  办 养 鸡 场

  山花盛开春渐浓,千河又醒人竞忙。2016年5月间,天气开始热起来,忙碌的农民脱下被汗水浸湿的厚衣服,从田地劳动回家的青年人将外套搭在胳膊上,只穿件衬衣。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嗅闻着崖畔山花的清香,十分惬意。

  乡村的春景美妙如诗,但是,我一点儿也高兴不起来。通过几个月的入户走访、熟悉情况,我越走压力越大:不是这家缺资金,就是那家缺劳力;不是东家缺技术,就是西家没场地。反正都有困难,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宏伟的发展计划被一个个现实给浇灭了:侯家坡村种植小麦1030亩、玉米247亩、蔬菜3.9亩、杂粮17亩,养牛7头、羊12只、猪3头,养鸡户更少,多数人吃个鸡蛋都要靠买。单就农业产业来说,侯家坡村在多种经营方面短板突出,比重很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还正应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那句话。

  贫困户的增收点在哪里?种植,基本为小麦、玉米;养殖,没有规模;经商,没有资金,更没有胆识。

  我回到原先工作过的农业系统,与几位行家里手几番详谈,渐渐明晰了思路:把贫困户组织起来,发展集体产业,让大家共同受益。

  行家的开导,多少给了我信心,我用了一周时间,走访动员贫困户,终于有一位叫侯小强(化名)的贫困户自愿承头。

  侯小强30岁出头,带着几个人在县城搞粉刷,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对发展产业有热情。有了这个“好苗苗”,村上当然要支持,协调给侯小强享受贫困户产业贴息贷款5万元, 其余13户贫困户筹钱入股,很快成立了小米合作社,县畜产局主动提供鸡苗2100只。天时、人和,就差场地了。

  村外正好有一片速生杨,经协商,侯小强租下了林地,作为养鸡场所。县扶贫办投资10万元,建成鸡舍300平方米,周边全部用网进行圈围。一个林下养鸡场建成了,贫困户脸上笑呵呵的,好似看到了希望。

  6月,鸡苗入场,由14户贫困户联合建成的“千阳县小米农业专业合作养鸡场”正式投入营运。整个鸡场由侯小强负责,确定2名社员长期饲养。其他贫困户只出资金入股,在用工高峰期出工领薪,其余时间干自己的事情。家里没有劳力的不出工,年底照样享受分红。

  以合作社形式办起养鸡场,是我在侯家坡村探索的第一个扶贫产业。虽数量不大,但机制的形成让贫困户看到了发展的希望。脱贫,在侯家坡村以星火燎原之势正蓬勃兴起。

  

  可 敬 的 老 武

  2017年6月3日,是千阳县确定的又一个扶贫工作日。

  此时的渭北旱塬,小麦放黄,金浪滚滚。眼看三夏在即,天空阴沉沉的,这让人既着急又压抑。我到帮扶的贫困户家里去走访,想了解一下他们夏收的准备情况。

  韦应物在《鼙鼓行》一诗中写道:“鳏孤火绝无晨炊,独妇夜泣官有期。”在帮扶的对象中,我格外关注鳏寡孤独贫困户的生活,不能让他们成为被遗忘的人群。

  有一位老人,姓武,我们暂且叫他老武吧。老武鳏居多年,已经78岁了,身板还算硬朗,就是腰部有些疾病。2017年春节期间住了一次院,现已基本恢复了。我来到他家,他很高兴。通过交谈得知,他早先种植了一亩多小麦,修路时地被征用了,夏收不用割麦子。他说家里的存粮,吃一年不成问题,我便放心了。

  当我真诚地向他征求对精准扶贫工作的意见时,他微笑着说:“满意得很,没有啥意见。”并深情地说:“我离开父母很早,11岁就给地主家拉长工。如果不是共产党,我不知道还要受多少苦,还能活78岁?恐怕早就没有我了。”

  老人将他手里拿着的几个本本晃了晃,说:“我现在每月要领不少钱哩,高龄补贴50元,养老保险110元,低保178元,还有51元的分类施保。共产党的政策好,旧社会谁给你这些!”

  老人兴致很高,说了许多话。听着老武的感慨,我从内心深处感到,扶贫干部用真诚的心帮助群众过上幸福生活,再苦再累也值了!

  老武,不正是中国千千万万可爱农民的代表吗?!

  春回大地,万物萌发,又一个播种希望的黄金季节来了。2018年3月,因工作需要,我被任命为千阳县水沟镇英明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组长。如今,我已离开了侯家坡村,但我的心还在那里,还牵挂着侯家坡的父老乡亲,盼望他们的日子越来越好。因为,我觉得,牵挂是一种缘分,是一种希望,更是一种幸福!

 

来源:陕西先锋

责编:刘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