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手记:扶贫路上不忘初心(6月7日)
2020-02-18 16:55:00  来源:桐城新闻网  作者:杨德明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2019年6月7日

  汪爹爹是我帮扶五个贫困户之一,双港镇南河村清河组人,居住于清水河畔。夫妇二人老实忠厚,是地地道的农民,几十年仅仅靠几亩农田养活一家四口。两个出嫁的闺女,家庭条件都很差,无赡养父母的能力。汪爹爹居住的房屋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建造的土坯房,虽简陋无比,但庆幸没有倒塌的危险。2014年,患有轻微高血压,无劳动能力,其妻更是体弱多病,家庭生活陷入困境。向村两委汇报了他家的情况,村两委和村民代表一致同意将他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扶贫措施就是对其进行社会保障,享受C类低保,让他老俩口基本生活有保障。然后定期上门走访,随时掌握情况,了解他们的心愿,寻找脱贫的出路。

  根据汪爹爹家的实际情况,搞规模型的产业扶贫是不切实际的,还得从基本农田着手。2014年冬,我和村两委积极主动联系包田大户,通过协商,将汪爹爹家的3亩多水稻田流转。这样,每年为汪爹爹家增加近1300元的收入。再加上老俩口享受C类低保和二女户奖扶政策,每年家庭收入有5000余元,生活有了相对稳定的保障。

  天有不测风云,2016年7月,桐城遭遇特大洪灾,整个白果圩属于重灾区。洪水肆虐,数月不退,造成汪爹爹家的土坯房屋严重损坏,属D级危房。退水后,南河村两委将其夫妇从安置点天城中学,安排到他家邻居琚凯家居住,然后积极与上级党委政府、部门联系,结合灾后重建政策,申报危房改造、重建。9月底,终于将其所有的重建手续办好,重建资金是2万元,但必须是重建完工后才能支付。在他家重建期间,我每天早上上班提前一小时出门,先到他家了解情况,为他找瓦工、找拉运材料的车子。由于大面积受灾,电话打了一通又一通,本地工人还是找不到一个。为此,我骑着摩托车赶往隔壁的怀宁县,请求亲戚帮助找工人。因为严冬在即,要保证他们三冬不寒啦。要保证重建进度的同时,汪青海老人一根筋,只拆除了倒塌的前排墙壁,执意后排未倒塌的不拆,这样能缩短工期,说是实在不忍心看我天天为他家的事操碎了心。我得知老人的心意后,很受感动,心里的苦也淡了不少。可是,后排土坯墙不拆,这就留下了后患,圩区每年夏季最怕的就是闹水灾。再说,政策资金到位必须是重建。我三番五次地做老人家的思想工作,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老人家总算松了口,我心里这才踏实了。由于他家离主干道还有一段砂石小路不通车,材料运到施工现场废了很大劲,还得帮他找零工二次搬运。说句实话,2万元的资金肯定不够,期间,我向镇分工领导潘玉萍副镇长汇报,在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为他们家又争取到了社会爱心捐赠5000元。就这样持续了近3个月,按照上级政府重建进度要求,汪爹爹老俩口终于在12月20日按时入住。

  2017年5月,桐城市出台了特色种养业产业扶贫政策,我赶在第一时间上门宣传,动员汪爹爹等扶贫户积极参加。依照其力所能及,动员他养殖两头猪。他们一开始顾虑重重:一是养殖两头猪饲料来源有困难;二是猪肉销路成问题;三是怕再次遭受自然灾害。我得知他们顾虑后,我为其耐心讲解,饲料问题可以多方解决,一是多种一些蔬菜,二是购买一些稻糠、小麦麸等;猪肉销路问题,我保证联系亲朋好友以及街道饭店帮助销售;自然灾害的概率低,即使遇到,每头猪政府还补助600元,损失毕竟不大。老人听后,豁然开朗,采取了我的意见。到了年底,两头大肥猪出栏了,每头猪宰杀了220多斤肉,我也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为老人卖猪肉。当我把一大扎红通通的钞票送到他手里时,老人家热泪盈眶,用颤抖的声音说:“感谢党的好政策”!我们紧握着双手,久久不愿松开。其实,我们握住的是一份真诚,一份信任,是一种责任,一种担当。

  今年的特色种养产业扶贫政策刚刚出台,汪爹爹就迫不及待,早早地买了两头猪仔,再也没有像去年那样犹豫不决了,因为去年的产业扶贫政策让他们收获颇丰。

  这是我扶贫工作中的点滴感受,每个扶贫工作者都会有的经历,或许有的事迹更感人。扶贫仍在路上,愿我们不忘初心,撸起袖子加油干!为老百姓谋求幸福,是我一个基层工作者永恒不变的追求!

 

来源:桐城新闻网

作者:杨德明

责编:刘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