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驼项村帮扶纪实(6月9日)
2020-02-21 16:13:00  来源:陕西先锋  作者:张星皓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2019年6月9日

  张星皓

  现任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西安车站行政监察室主任。2016年1月至2018年3月在汉中市勉县阜川镇骆驼项村任第一书记

 

  2016年1月8日,《三秦都市报》上一则寻人启事《勉县花季少女失踪二十天至今未归,家人救助寻找》着实让我揪心,因为这位失踪少女所在的村子正是我即将要去驻村帮扶的贫困村——骆驼项村。

  当西安火车站党委书记袁涛征询我个人意见时,我几乎没有犹豫就答应了去那里驻村扶贫当第一书记的工作安排。骆驼项村在哪里,又是怎样的情况?我上网一搜,没搜到关于骆驼项村的词条解释,却搜出了这则令人吃惊的寻人启事。

  这姑娘去了哪里?还能找到不?瞬时,我的心一下子与这个陌生的远方村子紧紧连在一起了!

  

  初到骆驼项村

  汽车离开西安沿京昆高速西汉段向南疾驰。正值寒冬腊月,绵延起伏的秦岭山脉、荒芜的山头、冰冻的积雪、枯黄的树木、昏暗的隧道隔着车窗飞快地从眼前掠过。

  凝视窗外,我心潮澎湃,浮想联翩。

  “到农村后要注意安全,听从组织安排,多为老百姓办实事好事。我和你妈虽说年龄大了,但身体还算好,你就安心干好工作”得知我要去驻村扶贫,有着60多年党龄的老父亲所给予的支持、鼓励和宽慰在我心头涌起一股暖流,融化了我心中因为将要远行而萌生的一些不舍和牵挂。

  骆驼号称“沙漠之舟”,这个村子地处陕南,应该气候适宜、雨水丰沛,缘何称作骆驼项村?当地群众究竟贫困到了怎样的程度?还有,那条寻人启事登出来已经一周了,失踪的花季少女到底找到没有?一个接一个的问号在我脑海中盘旋迸现,长途颠簸的旅途劳顿也感觉不到了。

  勉县县委见面会结束后,我们很快见到了阜川镇副镇长刘杨会和骆驼项村村支书包自举。我很想问问包支书寻人启事里走失少女的下落,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金黄的落日薄近西山,黄昏将临,刘镇长和包支书带着我和驻村队员张文达驱车前往阜川镇的骆驼项村。汽车向南出了县城疾驰一段路程之后便一头钻进茫茫大山。乡村公路蜿蜒曲折一边是山,一边是河,车身一路颠簸着缓慢前行。

  途中,包支书把村里的情况给我做了简要介绍:骆驼项村占地面积很大,从村头到村尾跨度约10公里,全村345户1052人,其中有488名青壮劳力在外务工,务工地主要在江浙一带,留守在家的多是老弱病残。全村低收入人口100户226人,属于省级贫困村。近几年很多家庭都是夫妻俩在同一个城市打工,为了孩子上学,也都把孩子带出去在当地念书,所以,村里的学龄儿童寥寥无几

  从包支书如数家珍般的“一口清”介绍中能明显感觉到,这是一位长期从事农村基层工作,熟知全村各家各户情况和热爱农村工作的领头人。

  汽车终于停在了骆驼项村村委会的门前。推门下车,空气清新而料峭,陌生感、新鲜感、好奇感和一股兴奋的热流在一瞬间袭遍我的全身。环顾四周,被淡淡夜幕笼罩的村貌依稀可见,散落在丘陵脚下村民家中的灯火在夜幕降临的山体映衬下显得格外明亮。在冬日傍晚寒冷的山间,远望这明亮的灯火,人的内心多半会生出一股融融暖意来。

  住宿村委会的安排怕是要落空,因为整个村委会找不到一张能铺褥子睡觉的床板。最后刘镇长和包支书商量了一下,打算让我们暂时先住到妇女主任张彩芹家。说着,包支书拿出手机拨通了张彩芹的电话。

  夜幕笼罩的山村一片沉寂,寒风在山谷间呼呼作响,不时传来的清脆犬吠声显得整个村落更加寂静。包支书开着他那辆“五菱宏光”,带我们走了两三公里路程来到张彩芹家,我和文达即刻被热情地迎进了温暖的房间。这是一座很干净的院落,张彩芹夫妇俩正在楼下烤火,饭菜和炊烟混杂在一起的香味扑鼻而来,一种回到家的踏实感和欣慰感在我心中涌动。吃饭间,我和张彩芹一家很快熟识了。当晚,我和文达被安排在二楼那间张彩芹准备来年给儿子娶媳妇用的新房里。初来乍到就住人家新房,我们非常难为情,最后还是向张彩芹一家人的执着和真诚“屈服”了。

  入住骆驼项村的第一个夜晚,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当地人的淳朴和热情。

  

  寻 访 丽 丽

  山里的天气说变就变,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让骆驼项村的四野悄然安静下来,洁白的雪花覆盖了山峦、农田、房屋、草木

  彩芹的丈夫吃完早饭开车去镇上上班了,儿子平时很少回家,她收拾完锅碗就和我们一起烤火聊天。问她是否有微信,她说手机功能差,自己也不太会用,我才知道宽带、互联网、微信对当地人来说还都比较陌生。这时候,我忍不住向她打听那位失踪少女的事。她说,那个女孩名叫丽丽,上周已经从南郑找回来了。并且告诉我们,丽丽家属于本村最穷的那种,天气晴好的话可以带我们去她家看看。

  我有些坐不住了,说去就去,现在就走。我和文达互相确认一下眼神,这就动身。张彩芹还要在家喂猪,就给我们说明了大概方位。迎着随风飘扬的雪花,沿着湿滑的山间小路,我们去寻访那个刚被找回来的丽丽。我们一边走一边向偶遇的村民询问,绕过两座山总算找到了。

  丽丽家是一排四间破旧土坯房,屋后是山,南侧靠近山坡处是一间柴房,屋顶已凹陷,柴房后面的一扇土墙已完全倒塌。柴房隔壁是一大间灶房,灶房的墙体开裂严重,四面透风,靠近灶房门口的地上、桌凳上杂乱地摆放着锅碗瓢盆和接顶棚漏雨水的大塑料桶。灶房最里面是一张挂着旧蚊帐的木床,丽丽和奶奶住在这间灶房里。北边两间屋子分别是丽丽的妈妈、爷爷和弟弟的睡房。

  丽丽15岁,高挑个头,白白净净,一脸稚气;她的弟弟名叫小兵,13岁,念小学三年级。到了丽丽家,我们简单做了自我介绍,知道我们的来意后他们脸上都流露出朴实热情的微笑,这反倒让我心中泛起一抹酸楚和一丝歉意——在这寒冷的冬天,我们贸然闯来却未能给他们一家带来丝毫的帮助。我们被让进灶房,和他们一家围坐在一起烤火聊天。他们家没有取暖炉,在距墙根尺把远处挖一土坑,架几块木柴烤火。跳动的火焰映红了我们的脸庞,后背却是冷飕飕的,阵阵寒风不停地从土坯房的缝隙间挤进空荡荡的屋内。

  和丽丽一家交流之后,关于她出走的一些情况我才有了具体的了解。

  原来,丽丽念完初中就抱着将来就业有出路的目的,去汉中国际中学铁路乘服专业寄宿上学了。2015年12月的一个晚上,家里几经转述接到学校通知,说丽丽好几天没有到学校上课了!在这前后二十来天时间里,学校老师和家人四处寻找,始终没有丽丽的任何消息。《勉县花季少女失踪二十天至今未归,家人救助寻找》的消息发出后,引起社会广泛关注。2016年1月8日上午,一位叫晏辉的勉县爱心人士看到寻找丽丽的报道后也转发了消息。当天中午,晏辉及丽丽的姑姑分别接到网友打来的电话,说在南郑县周家坪“蜘蛛网吧”多次见到一个十多岁的女孩很像丽丽。丽丽的姑姑立即将这一线索告知派出所民警,当晚19时30分,丽丽的家人与公安干警从汉中出发,赶到网友所说的 “蜘蛛网吧”,果然在吧台前找到了正在打电话的丽丽。在公安民警的帮助下,丽丽及家人顺利返回勉县。随后,勉县“汉水人家”“国风”等公益志愿者协会又开车将他们平安送回阜川镇。

  我最关心的是丽丽为什么不在学校好好上学,为何要出走?

  丽丽吞吞吐吐地向我吐露了实情:每学年学费3080元,每个月生活费330元,在外务工的父亲已经三年多没回过家了,也不给家里寄钱,家境一天不如一天,丽丽因此陷入了烦恼和忧虑。想到自己上完学出来也未必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反而还要给家里增添负担,何况还有个正在上学也需要用钱的弟弟越想越看不到希望,心头就燃起了打工挣钱养活自己的强烈想法,于是她就到了南郑。因为自己和家里都没有电话,长时间无法和家里人联系,才引发了《三秦都市报》的寻人启事,同时也得到了不少爱心人士的关心和帮助

  寻访丽丽之后,我对贫穷的认识更直观更具体了:它不只限于引发同情和悲悯,也可能诱发无知和罪恶,或许能激发希望和力量!

  春节一天比一天近了,我把丽丽家以及在村里看到的贫困情况向西安火车站领导做了汇报。车站领导立即在机关干部中发起为骆驼项村贫困群众捐助衣物送温暖活动,同事们积极踊跃,很快就捐出被褥、棉衣等300余件。此外,车站领导还采纳了我们的建议,为村委会捐赠了计算机、打印机和打印纸,捐赠物品很快被送到了村里。

  在分发捐助衣物过程中,我和村支书、村主任商量,特意从中挑了几件适合老人、儿童和女孩子穿的冬装送到了丽丽家。

  年后,镇政府参照“避灾”“危改”政策,由村委会负责实施,拆除了丽丽家的土坯房,帮他们在原址建起了一座崭新的砖瓦房。丽丽也被安置在公益性岗位上,当上了村委会信息员,由张文达负责教她计算机操作。这个最初连鼠标双击都不会的小姑娘,现在已经掌握了文字录入和简单的制表操作技能。

  冬天过去了,明年怎么办,今后怎么办?像丽丽家这种情况在骆驼项村肯定不止一户首次为村民实实在在地做了一次好事,我并没有感到丝毫的满足和喜悦,脑海中反而涌起了更多的忧虑

  

  牵 线 搭 桥

  陕南是个物产丰富的好地方。春天,野竹笋,香椿芽,清香诱人的茗眉、仙毫、毛尖、炒青等高山绿茶陆续登台亮相;夏天,胡豆、魔芋是当地人一日三餐离不开的美食;秋天,有野生猕猴桃和土鸡蛋、土蜂蜜;冬天,唱主角的当然是腊肉。这些山货野味深受城里人喜爱,但要让这些土特产走出大山,走到城里人的餐桌上并非易事。

  2012年以前,每年采茶季都会从外地引来许多采茶女,她们受雇于茶园主人,每天日出前上山采茶,日落时下山交鲜叶,茶园主人要把一日三餐送到山上为她们补充体力。后来,随着大量青壮劳力外出务工,采茶女越来越少,而且,茶园主人大多年纪偏大,送饭上山对他们来说也越来越困难。所以,素以“万亩茶园”著称的骆驼项村茶叶产量并不高。

  由于经济条件落后,村里一直沿用传统的制茶工艺:烧柴杀青、人工筛选。每天傍晚小茶厂开始收鲜叶,采集到鲜叶的村民陆续下山到这里排队,当场分类称重、结账兑现;当天的鲜叶收完之后,茶厂开始点火,烧柴升温,鲜叶经过杀青、揉捻、烘焙、提香等环节,新茶就制成了。这里的茶园海拔高、越冬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每株茶树都经历了风霜雨雪的洗礼,最终形成了条索紧实、香气浓郁、持久耐泡的“陕青”。由于是半手工制作,茶叶卖相虽不如现代化设备制作出来的精美,却能以口感和汤色取胜。

  我主动联系其他有特色农产品资源的驻村第一书记和“山居客”服务号,亮出“党旗领航,第一书记为贫困地区特色农产品代言”招牌,通过微信朋友圈、公众号、QQ空间和“今日头条”等平台宣传村里的绿茶和其他特色农产品。驻村工作队员协助村合作社在淘宝网注册了“陕南扶贫特产”网店,帮助扶贫户推销农产品,短短一个多月时间就售出茶叶40余斤、土蜂蜜70斤、鲜竹笋60斤、土鸡蛋1000枚、腊肉120斤,为当地村民创收25500元。

  三年多来,还有来自西安、宝鸡、渭南等600多位同事、朋友以自驾游或乘坐高铁等方式来到村里,按照各自喜好,购买茶叶、香椿、竹笋、土蜂蜜、土鸡蛋,在增加村民收入的同时,也渐渐提高了当地知名度。

  骆驼项村深处大山,民风淳朴。长期以来,老百姓养猪、熏腊肉主要用于自家搞基建、农忙等需要劳力帮忙时食用,从没动过“货币交换”的念头。西安有朋友想品尝纯正的农家腊肉,托我从村里带点回去。我找到离村委会不远的胡官林,他挠着头,不知该如何定价。

  他老婆说:“家里腊肉多,20元一斤得了。”

  我问他:“鲜肉啥价?”

  他说:“带骨头12元。”

  我又问他:“一斤鲜肉能熏多少腊肉?”

  他说:“大概6两。”

  我说:“那20元一斤腊肉你就要赔本了。一斤鲜肉加上食盐、调料、手工以及烧柴熏制等成本,怎么也不应该低于35元。如果是猪后臀、肩胛等肉多厚实的部位应该40元左右一斤就相对比较适合。”

  西安的朋友品尝到腊肉后,还将腊肉炒蒜薹、腊肉炒竹笋拍成照片在微信朋友圈分享,直夸这腊肉“肥而不腻、瘦而不柴”,是难得的美味。

  胡官林还告诉我,诚心想买腊肉,在平时就要留意谁家有年猪,还要早早和主家商量,告诉他,你需要多少斤。杀完猪,主家就会把肉割好,还会免费帮你熏制。如果等到家家户户把腊肉都熏上了你就很难买到了,因为他们多半都是计划好、为年内过事准备的。

  当地农家熏腊肉,以青冈木、松枝或柏木枝做燃料,将用盐腌好的鲜肉高挂慢熏,一般要熏30多天才告成功。等出了正月,家家户户腊肉都熏好了,这时候,鲜竹笋、蒜薹也开始一天比一天多,腊肉炒竹笋、腊肉炒蒜薹这几样富含乡土气息的农家菜肴便成为开春后的第一道美味了。

  山区村民养猪也格外精心,过完年买猪崽,一直养到年底小寒节气,足足要喂10个月。喂猪主要用玉米和猪草。他们说,玉米九毛一斤,猪饲料一元一斤,用玉米喂养不仅经济上划算而且肉质还好。家里的剩饭菜宁肯倒掉都不会用来喂猪,他们说,猪吃了含盐带油的剩菜,不长肉还容易生病。听了胡官林的介绍,颇受启发,我鼓励他,来年多养几头,好好喂,这种腊肉城里人喜欢,到时候我们一起来帮你推销。

  

  传 递 爱 心

  村里一个叫小宝的贫困户,刚满18岁,正在县城读高三,母亲在女监服刑,父亲早年在外打工不幸遇难。据学校说,小宝学习成绩在班里名列前茅。考虑到孩子即将面临高考,待考试结束后免不了要上网查询报考信息和接收成绩通知,到时候肯定需要一部能够上网的智能手机。恰在此时,中国社会扶贫网开通了帮扶救助功能,作为帮扶干部,我试着帮小宝发布了一条求助智能手机的信息,很快便得到响应。捐助手机的是一位名叫王珍的汉中女子,她留言说,非常同情失去父爱母爱的孩子。

  收到王珍寄来的手机,我第一时间拨通了她的电话表示感谢。在电话的另一端,王珍也向我讲述了她的不幸身世。

  王珍祖籍河南,20多年前,父母像超生游击队一样流落到新疆。王珍上面已经有两个哥哥和姐姐,迫于生活压力,父母便将幼小的王珍过继给了婚后一直要不上孩子的工友。这位工友后来因酒后滋事被判刑,年纪尚小的王珍几乎流落街头,还是在社会好心人士的帮助下,王珍衣食有了基本保障,而且还得到了上学机会,长大成人后,应聘到汉中一家公司工作。随着年龄增长,王珍已结婚生子。有了自己的亲生骨肉,她逐渐萌生了寻找自己亲生父母的想法。在电话里她告诉我,看我能否帮忙,帮她找到自己的亲人。

  王珍的境遇深深触动了我,我决心帮她圆这个梦,使爱心能够传递下去。于是,我在“陕南扶贫动态”头条号上发布了一则消息,简要描述了王珍早年的生活经历、当前生活状况和想要寻找亲人的想法。消息发出去不到10个小时便得到回音,王珍的哥哥和姐姐先后在头条号上读到了妹妹寻亲的消息,他们异常兴奋,迫不及待与我取得了联系。在我的牵线下,姐妹相认无误,王珍很快就见到了自己的亲生父母。

  这段故事应该会成为我今后美好而又值得欣慰的回忆之一。

  

  “零”的突破

  “凌寒冒雪几经霜,一沐春风万顷黄。”春天是陕南一年当中最美的时节,一望无际的油菜花汇成绵绵不尽的花的海洋。今年3月24日,骆驼项村农家客栈终于实现了“零”的突破!为实现这次突破,驻村工作队已为之奋斗了三个年头。西安火车站职工李胜财组织4个家庭10口人来到骆驼项村,成为骆驼项村历史上第一批民宿客人。

  陕南油菜花观赏节长达半个多月,县城旅店早就爆满,“县城一房难求,乡下空房比比皆是”的矛盾已经出现,同时这潜在的商机对骆驼项村再合适不过。对农户来说,按每人每天60元标准管吃管住,10个人一天就能进账600元。

  世上最难的事是把别人的钱装进自己口袋,把自己的思想装进别人脑袋。自2016年进村后,我们利用开会、入户走访、在一起烤火取暖的机会,不厌其烦地给村干部和村民宣传扶贫开发政策,商讨致富策略。今年过完年又继续做工作,甚至帮他们计算前期投入、预计成本收回时间,以及如何管理和需要注意的细节等,村民的思想渐渐有了转变。但是,毕竟万事开头难,有一家农户满口答应,等我们把客人领上门,却又借故推说不行,弄得我们啼笑皆非。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非得有人带头干,并且干出了成效,他们才有勇气跟进。所以,我们暗暗下决心,一定要孵化出本村第一只领头雁。谌日中、蒋海成两家很快进入我们的视野。这两家分别有两间房和三间房,每间房都是双人床,很适合旅游住宿。但是,两家农户都没有脱离陈旧的封建思想,他们说,男女同居一室主家就会倒霉,所以死活不让两口子住在一起。见农户一时半会儿说不通,我们就转过身去做游客李胜财的工作。李胜财几个都非常豁达,愿意入乡随俗,并且还帮我们开导老乡:“城里任何酒店都不会限制两口子住在一起,很多旅行结婚的咋可能分开住?你听说哪家酒店因为这事倒霉了?”李胜财用一连串的反问句开导老乡要破除迷信,解放思想。

  不管怎样,李胜财作为骆驼项村有史以来第一批入住客人,率先帮村里实现了“零”的突破!

 

来源:陕西先锋

 

责编:刘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