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老板朋友“拽”来村里(9月20日)
2020-02-17 16:45:00  来源:乡村干部报  作者:田仁刚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2019年9月20日

  2017年10月,受组织委派,我到塘坝镇石花村驻村。石花村坐落在沿河县最高峰困龙山脚下,海拔1462米。沿河县是铜仁市唯一的深度贫困县,石花村是沿河县贫困程度最深的村之一。当地流传的顺口溜可以反映石花村的贫困程度:“有女不嫁石花盖,有粮却无太阳晒;锅里箜(kong:土家语,煮的意思)着苗面饭,顿顿都是老酸菜。”

  石花村的村民小组分布很散,沟壑纵横,对面喊得见,走起来要半天。到村之后,我用了5天时间才把全村走访完。全村有285户1335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93户423人,已脱贫32户170人,未脱贫61户253人,保障兜底10户37人。“没有产业支撑、没有劳动力、没有就业渠道、因病因学返贫”是导致全村贫困的几大主因。

  第一次通知村民开会,左等右等,没有一个村民前来。到最后来了几位,还没开会就大声嚷嚷,“光开会有什么用,发点钱和粮食才是硬道理”。村书记对我说,村民懒惰思想很严重,除非发钱粮,光喊开会大家都不爱来。“天晴不出山,落雨烤火袭起火斑斑。”他还用当地一句俗话来加深我的印象。

  村书记的话很快得到验证。村干部动员村民投工投劳硬化村小学操场,没有一个人到场,理由是投劳没有钱;动员村民改造危房,不乐意,说什么“才补助几千块钱,不想做,除非全部包干”。

  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商议:扶贫先扶志。不把村民的思想问题解决,激发他们想脱贫的动力,一切都是空谈。我们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坚强堡垒作用,将全村的党员干部,分派到各个村民小组,深入到村民家中,白天开“院坝会”沟通思想,晚上开“乡村夜话故事会”听村民谈脱贫想法。这方法很奏效,村民自己说想法,我们记下来,力所能及帮助他们实现,积极性一下子就调动起来了。几个月之后,烤火的人少了,上山的人多了;“等靠要”的人少了,想脱贫的人多了。

  想脱贫,要致富,没有产业肯定不行。一次偶然的机会,得知一位老板朋友有意发展茶园,我大喜过望,带他到村里查看。2000多亩的闲置土地吸引了他,贵州鲲仑山生态茶叶有限公司很快落户困龙山,当年就建成1000亩茶园。我们和公司商定,公司提前支付土地流转金,村民可以持土地入股当股金,劳动用工优先聘用贫困户。全村61户贫困户近200多人每月有了固定工资。春夏,村民在茶园栽茶、除草,秋冬,村民在茶园基地套种萝卜。工资当天结算,只要肯干,就有做不完的活。“家门口务工,放下锄头领钱”,村民们增收有希望,吃下了“定心丸”。

  后来,我们又通过招商引资,以土地流转、农户入股、利益分红的形式,发展了古茶育苗基地300亩、高山冷凉蔬菜100亩、特色坚果香榧1000亩、生态茶园2000亩,带动全村170多户村民增收,其中61户贫困户实现户户分红。

  驻村以来,我们做了4件让村民称道的事情:一是联系爱心企业,新建1.8公里的通组路,硬化了村小学球场,安装了玻璃篮板,让师生和村民体育活动有了场所;二是让爱心企业捐资硬化12公里的入户道路,解决了村民生产出行的困难;三是铺设自来水管3公里,解决了30户群众望天吃水的困难;四是引进贵州鲲仑山生态茶叶公司,为贫困群众脱贫带来增收渠道。与2017年相比,全村人均增收多了1100元。令我感到十分欣慰的不只是一组脱贫数字,而是全村村民的自主脱贫意识强了,“不等不靠”的信心足了,催生脱贫的路径多了,村容村貌变好了、乡风文明逐步好转了。

  扶贫永远在路上,我们都是追梦人,任重而道远者,不择地而息。我想用唐朝诗人王昌龄的一句诗来表达我“扎根山乡志扶贫”的决心和勇气:“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来源:乡村干部报

  作者:贵州省沿河县塘坝镇石花村驻村干部 田仁刚  

责编:刘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