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阿拉善盟绿色发展“微镜头”
2021-11-23 10:04:00  来源:乡村干部报网  作者:周妍叶 智祥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内蒙古阿拉善盟是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如何守住生态底线、在不搞大开发的前提下实现高质量发展?近日,记者走进阿拉善农牧区,通过“微镜头”,观察当地在基层党组织引领下,用好沙漠、胡杨林、骆驼三张名片,实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探索。

  打造“沙里淘金”示范项目

  阿拉善盟总面积27万平方公里,其中戈壁沙漠约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二。在防沙治沙,将绿色交给子孙后代的同时,也在探索"沙里淘金"方法途径。

  在孪井滩示范区嘉尔嘎勒赛汉镇马兰湖,刺槐、沙枣、梭梭坚韧生长,给无垠的沙漠带来绿色和希望。过去,这里寸草不生,一起风,沙子就打得人睁不开眼。为了治沙,镇里引进源辉林牧有限公司,10年来治沙投入累计超过2600万元,在马兰湖植树3.7万亩。

  为实现可持续发展,2018年起源辉林牧有限公司布局产业转型。公司副总崔文凯向记者展示了他们“沙里淘金”的成果——沙漠银耳。他说,将沙漠绿植平茬的废渣做成银耳培养基,培育出的银耳朵形大、营养丰富,在南方高端市场很受欢迎。

  目前公司共有4个银耳棚,每年可产干银耳3000公斤。接下来,公司计划以“公司+农户”模式,将沙漠银耳培育技术复制到各个嘎查,带动农牧民增收。目前,已有2个嘎查主动与公司洽谈合作。

  谋划生态旅游融合之路

  胡杨林是“活着的化石树”。为推进保护胡杨林与旅游开发相得益彰,当地嘎查不断探索生态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之路,让游客愿意来、待得久,群众得实惠。

  额济纳旗巴彦陶来苏木推日木音陶来嘎查,掩映在胡杨林下,家家户户门前围起栅栏小院,花草丰茂。嘎查书记郭刚道出了美丽村庄背后的诀窍——规划先行,绿色发展。

  前两年,嘎查将村子划成农机具停放区、服务区、居民区、养殖区和QQ农场五大功能区,并对建成的73套住房、2处人畜安全饮水工程、26公里防火通道、210平方米嘎查办公室、31公里高低压线路进行了修缮和改造提升。

  郭刚认为,农村建设不能贪大求洋,必须有鸡鸣狗叫。比如,对于散养鸡鸭的村民,嘎查没有一刀切禁养,而是统一规划了养殖区,供有需要的村民使用。同时,充分调动农户美化环境的积极性,现在村民不仅热心打点自家栅栏小院,还包干门前屋后的公共区域,用于环卫方面的支出一年只要4万元,比以前少了许多。

  村里颜值提升后,嘎查更有底气和旅行社对接了。游客的到来让嘎查变成了景点、民房变成了客房、产品变成了商品。去年全村旅游总收入达50万元,农牧民人均年收入达27000元。

  赋能驼乡产业转型升级

  阿拉善是中国驼乡。通过加大科技投入,聚焦“专精特新”产品,引领驼产业从粗放走向集约,实现传统产业转型发展。

  阿右旗阿拉腾敖包镇堪称“驼乡中的驼乡”。全镇有驼产业专业合作社11家,骆驼良种繁育基地1处,驼奶疗养院1家,辐射带动百余户牧民从事骆驼产业。

  涌泉生态养殖合作社近3000平方米的驼圈中,数百峰骆驼个个膘肥体健。以前,牧民养驼方式比较粗放,现在依托“党支部+合作社+农牧民”模式,养殖成本降低了,驼产品开发力度大了,经济效益也上来了。“以前一峰骆驼养三四年也就卖六七千元,现在每峰母驼光卖驼奶就能收入1万元。”牧民那仁满都拉说。

  这两年,阿拉腾敖包镇先后建成骆驼良种繁育基地和驼奶奶源示范基地,一手抓科研创新一手抓产业发展,并在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和倾斜。

  产出有科技护航,销路有企业助力。固日班图拉嘎查副书记敖特根巴特尔是养驼大户,他家每天能挤80多斤鲜驼奶,以前他一直为储奶和送奶而烦心,今年8月镇里引进神驼乳业,建起了设有3个无菌冷罐的鲜驼奶中转站。敖特根巴特尔说:“现在再也不用开车去100多公里外的巴丹吉林镇送奶了,奶的品质、卫生也得到了保障。”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