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窑淮镇“乡村振兴”的探索与实践
2019-01-24 14:12:00  来源:乡村干部报网  作者:徐江垚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窑淮镇与竹山县接壤,是千里房县的“西大门”,面积247平方公里,辖14个村18000余人。这里曾经是一个偏僻落后的山区,除了传统农业,没有其他任何产业。如今,见到的是一幅民风淳朴、产业兴旺、环境优美的“富春山居图”。这巨变是镇党委政府探索与实践“乡村振兴”的结果。

  千方百计发展产业 夯实乡村振兴经济基础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基础,窑淮镇立足自有条件,千方百计发展产业,实现产业发展“百花齐放”。

  做活做强传统产业。坚持“强基地、壮龙头、打品牌”三管齐下,引进神农贡茶业公司管理,提质增效,实现年产绿茶20吨,产值500万元;引进两家茶业公司生产红茶,实现同样茶园面积效益翻几番。培植茶叶经纪人,大力发展特色茶吧、家庭旅馆等观光农业,将产业从一、二产业向第三产业发展,延伸农民增收链条。目前全镇成立茶叶合作社17家,2000多户群众在茶叶产业中获得收益。

  多措并举发展新产业。引进湖北陵洲药业有限公司,流转陈家铺村和里乐城村土地2000亩新建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东沟村、里乐城村利用山林资源优势,打造50万筒耳菇产业园;在化鱼河片区,利用拆旧复垦土地,发展银杏、虎杖、木瓜4300余亩。借助“三乡工程”,吸引成功人士回乡发展采摘园700亩。年年举办年货节,为当地土特产提供销售平台,帮助群众增收。

  大力发展制造业。利用加工制造业转移契机,招商引资,在公路沿线村建扶贫车间。全镇已建扶贫车间9个,吸纳500余人在家门口稳定就业,其中贫困户285人。积极兑现优惠政策,降低企业成本和风险,最大限度提高企业员工的收入。

  坚定不移保护绿水青山 擦亮“富春山居图”底色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没有生态文明就没有乡村振兴”,窑淮镇加大力度转变群众生产生活方式和产业结构,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强化生态保护红线意识。率先实行河长制,成立镇村组三级河长,年底考核中执行环保一票否决制。多种形式宣传环保政策法规,引导村民树立环保意识。实施源头治理,重手整治乱采滥挖、秸秆焚烧、污水乱排、白色垃圾。采取户收集,村清运,镇处理方式处理垃圾,推行公路保洁员、河道管护员、生态护林员“三岗合一”,划分责任田,严格执行“5+2”、“白加黑”值班制度。严厉打击破坏环境的非法行为,坚决保护域内生态环境。

  实施精准灭荒,开展绿色机关、绿色校园等活动,三年来,栽植绿化树苗3500亩10余万株。将陈家铺、里乐城等村6万亩山场纳入国家及省级生态公益林;同时,引进液化气公司入住窑淮,在陈家铺建设天然气泵站(阀门),结合相关政策,鼓励农户退耕还林,激励养殖大户收购秸秆制成饲料。疏堵结合,实现保护植被与降低百姓生活成本双赢局面。2017年底窑淮镇森林覆盖率达92.3%,胜利实现“绿满窑淮”。

  经过多年持续建设、治理、保护,多个村荣获省级生态村,窑淮镇成功跻身省级生态乡镇之列。

  用好用足国家政策 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窑淮镇党委政府把国家政策的社会效益最大化、最优化,将各项优惠政策叠加,放大功能效益,助推乡村振兴。

  抢抓政策机遇,推进城镇化建设。竹房城镇带是省市发展战略,自2009年实施。窑淮镇把竹房城镇带与谷竹高速建设结合起来,统筹安排,沿着346国道规划居民小区12个,8年时间城镇化率达到57%,集镇功能配套,公共设施齐全,群众生活面貌焕然一新。

  用好国家投资,完善基础设施。2013年来,加快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修建高效美丽田园200亩,新建10个旅游公厕。全镇“路景融合”的交通网已经基本形成。借助精准扶贫易地搬迁政策,进一步完善以集镇为核心、以中心村和特色产业为支撑的特色小镇体系,城镇功能大幅提升,集镇扩容增效,人居环境焕然一新。

  用好美丽乡村建设政策,建设美丽乡村。结合生态优势、人文特点,以三岔生态茶园为中心,对三岔片区近7000亩的茶园进行提档升级。改造成“白墙、灰瓦、大屋顶、木窗栏”荆楚风格180户,沿路栽植紫薇、樱桃等观赏苗木4万多株。

  三岔村美丽乡村建设获得了2015-2016年度省级文明村,2017年获得首届十堰市“最美生态村”等荣誉称号。目前,陈家铺村正在创建省级“美丽乡村”。

  一个不少,紧扣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

  窑淮镇党委政府把精准扶贫作为头等大事,坚持扶贫与扶智、输血与造血相结合,确保整镇如期脱贫。

  不断强化帮扶队伍。根据贫困村现状和实际需要,选派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组成扶贫“突击队”帮扶14个村,形成了县乡“四双帮扶”联席机制。恪守“三个同责”,坚持“三个走遍”,践行“一步三回头”工作方法。借助春季攻势“五大活动”,入户摸排,因户施策制定帮扶措施。

  着力抓好产业扶贫。统筹兼顾,因地制宜,按照村村有主导产业,户户有增收门路的思路,促进茶叶、中药材、光伏扶贫、乡村旅游、电子商务、扶贫车间协同发展,使贫困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让农民实现了从传统农民向新型职业化农民转变。

  扶贫与扶志结合,变“输血”为“造血”。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房县“十字”主流价值观宣传教育,树立扶贫不扶懒人的鲜明导向。通过扶贫小戏下乡宣讲政策,选树脱贫典型,弘扬新风正气。制定务工就业奖励机制,激发贫困户勤劳致富内生动力。

  精心谋划,全力推进安居工程。窑淮镇严守三条红线,全面实施“交钥匙”工程,实现“应搬尽搬”,易迁对象2018年底全部搬迁入住。围绕小区兴产业,做到搬迁与就业无缝对接,实现产业就业1696户,户均增收2000元,1500余人通过产业摆脱脱贫。

  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实现了产业有新突破、收入有新渠道、住房有新变化、政策有新保障、面貌有新提升。窑淮镇实施乡村振兴,坚决做到一个都不少。

  抓党建善治理 增强乡村振兴软实力

  党的坚强领导和有效的社会管理能力是乡村振兴的根本保证和内在动力,窑淮镇坚持下大力气抓党建,德治、法治和自治并重,增强发展软实力。

  扎实抓党建,增强发展的核心动力。强化思想建设,用习近平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切实增强党员的先进性、凝聚力和战斗力。选拔27名后备干部到精准扶贫一线,为基层注入新鲜“血液”。把产业培养成村后备干部和党员,每个车间、基地、企业都有党员的身影,他们用智慧带领老百姓开创美好未来。

  依法治理,打造平安乡村。窑淮镇曾发生过爆炸、袭警等极端事件。镇党委政府从2008年开始,依法进行综合整治,安装摄像头340个,对全镇社会治安进行实时监控;各村成立治安调解小组,镇上成立了联防治安巡逻专班。坚持月排查、户了解,促使矛盾早发现、早化解、早消除。同时,开展法治宣传活动,发动群众,扎实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创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德治陋习,春雨润物树新风。从2013年开始,全镇开展移风易俗。村民签订人情新风承诺书;各村成立红白理事会,设置人情新风宣传栏和红黑榜,将违规者列入“黑榜”,作为村两委选举、发展党员的重要条件,全镇除了“红白喜事”一律不宴请待客,彻底改变了随份子礼、乱办酒席的生活陋习,既节约了开支,也腾出精力发展生产。开展道德模范、好婆媳、乡贤等典型评选活动,充分发挥榜样示范作用。深化“忠孝礼仪信,简俭平顺和”的价值观念,群众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清除了乡村振兴的“绊脚索”。

  深化自治,降低管理成本,增强管理效能。各村依据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结合实际,制定了村规民约,在党员群众代表大会上通过后生效。村规民约中明确了村民的各项权利,也规定了相应的责任及义务,有效地改变了“自己不约束,他人约束不了”状况。

  实现乡风文明,党建为引领,法治是保障,德治是基础,村民自治是根本,“三治融合” 实现根本转变:窑淮镇从信访大镇变为“市级文明乡镇”,目前正在创建省级文明乡镇。发展软环境大大改善,发展软实力显著增强。

  治环境兴文化增福祉 初步实现乡村振兴愿景

  大力开展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同步推进“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卫生改厕、绿水家园、饮水安全、特色产业培育、电网升级改造、道路畅通、危房改造”九大工程,实施改厕、改水、改厨、改圈“四改”工程。拆除违规建筑118处,铺设雨污分离管道37公里,新建了人工湿地25个、公厕28个。全镇率先完成了旱厕改造,进度和质量成为全县样板。设立60名公益性岗位,为全镇环境保驾护航。实现了“如卫生厕、走整洁道、住别墅房、饮清洁水”。

  大力弘扬优秀文化。每个村新建文化广场,安装健身器材。各村成立文艺宣传队,利用农村传统节日组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汇演、广场舞比赛等活动,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群众由牌场麻将桌涌向健身广场。

  切实增强民生福祉。2017年新建占地15.7亩,建筑面积5760㎡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的“医养结合”综合养老服务中心。178名五保老人真正实现了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窑淮中心福利院标准化的设施、规范化的管理、人性化的服务走在全市福利体系的前列,受到社会各界的点赞。

  窑淮人民在镇党委政府的带领下,不懈奋斗,经济、生态、文化发生全面深刻变化。今日窑淮,脚步所至,目之所及,尽是美丽乡村的绚烂图景:粉墙黛瓦楼房错落有致,交通四通八达,道路平坦整洁,花草争奇斗艳。穷乡僻壤变身美丽乡村。立体版“富春山居图”吸引书画界艳羡目光,已有两家书画创作和教学基地落户陈家铺村北沟;多名画家慕名而来,请求在窑淮定居。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