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个农村的主人翁
2017-03-24 10:44:00  来源:大学生村官报  作者:重庆市万州区武陵镇大学生村官刘辉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导语】我,一个名副其实的农村主人翁。许多关于我孩提时代的故事都发生在这片朴素而不失祥和,落后而不失文明的农村旮旯。

  一水护田,鸡犬相闻;屋舍俨然,五谷瓜果富余,人人尽夸农村风光好。

  农村,承载着无数壮志激昂、荡气回肠的英雄篇章,造就了许许多多经文纬武的草根英豪。昔日,陈胜、吴广为推翻暴秦政府的统治于大泽乡揭竿而起;洪秀全、石达开为结束软弱无能的清政府建立爱国为民的新政府新王朝,在偏僻的广西金田村造势起义,发动了极具强大影响力的太平天国爱国运动;新中国开国领袖毛泽东直面落后贫瘠的韶山冲和满目疮痍、百废待兴的旧中国,公然逆上,抵抗父命决然立志要走出落后的韶山冲,并悄然在父亲的账簿里留下壮志凌云的励志诗篇: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往后的中国革命实践中润公更是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道路”这一极具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和总战略。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建立政权,充分发挥了农民群众的力量,民心所向。凡红军所到之处,万民拥戴,家家户户夹道欢迎,万人空巷。

  农村,演绎着广大农民百姓的酸甜苦辣咸和喜怒哀乐。一直以来,农村都是贫穷和滞后的代名词。落后的生产力,匮乏的农业生产技术,薄弱的扶贫资金,加之农民百姓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等等......一直阻碍了农村面貌的蜕变和传统农民到新型农民的转型。农民百姓家里一年的开支仅仅靠几亩地里的庄稼接济,别无其他致富渠道。于是乎,地里的庄稼就像是一面镜子,不时地折射出农民百姓脸上的焦虑和欣喜。

  农村,见证着所有农村孩子童真烂漫的童年时光,书写着稚子和牧童们一次次跌倒又一次次爬起,不畏险阻,风雨兼程的故事。农村孩子们正是在这崎岖蜿蜒的大山里一次次地跌倒又爬起,攻坚克难,越过坎坷,最终天堑变通途。农村孩子们冲出大山,顺利踏上坦易旅途,奋发努力,他日蔚为名儒,既光耀了门楣,也庇荫了子孙后代。

  我,一个名副其实的农村主人翁。许许多多关于我孩提时代的故事都发生在这片朴素而不失祥和,落后而不失文明的农村旮旯。农村与大城市不一样,农村有虫鸣蛙叫,喜鹊报春,布谷啼芒种;农村与大城市不一样,农村四季分明,有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唯美春天;有绿树浓阳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池的艳阳夏季;有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的金黄爽秋;有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的咋冷寒冬。只有在村野之地的农村才能看出秋雨的神韵。在田垄里嬉戏玩耍的垂髫稚子又何尝懂得“饱带干粮,晴带雨伞”,未雨绸缪的道理?稚子迎着秋雨慢步在田埂上,细雨落衣听无声,渐渐地雨越下越大,越下越密,像丝像麻。稚子开始越发努力地朝着家的方向奔跑,似乎比往日的艳阳天更努力,更拼命。于是乎,惆怅的秋雨里又平添了一抹童趣和欢乐。农村里除了学生和知识分子,几乎没有人会撑着雨伞外出和归家,他们顶多身披一层塑料裘,后背挎一背篓,单肩扛着锄头在雨中慢跑归途。更不会有人平白无故地在如帘一般的雨中漫步,我这位名不见经传的农村主人翁则不然,曾是独自候在雨中的稚气少年,而且雨越大心越发狂喜。我喜欢独步雨中,那雨水湿透头发再浸透到头皮里,仿佛心中涌入了一股新的血液。任思绪肆意的乱飞,也带走了我心中所有积压许久的不快和委屈。于是乎我天真的把每场雨都当做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洗尽那该死污秽和毒害人的恶习。

  南方的农村雨水多得出奇,只要你找一个足够看得远的地方,就会有一条或多条沟壑映入眼帘。一条条的沟壑旁农家置了一片片菜园子,菜园子里种着新奇百怪的蔬菜瓜果,为每家餐桌上贡献了绿色健康的农家美味,单凭这点足以让城里人羡慕不已。农家也会将多余的蔬菜瓜果捯饬好送到邻村的农贸市场上倒卖成钱,这样也能赚回几袋盐巴和家中小儿的零食。补给和帮衬着家用,农家生活也不至于那么拮据。菜园子旁便是一片片的包谷地,挺拔笔直和粗硕的包谷秸秆能长到一人多高,连路人也只能通过空中大幅度摆动的包谷天花来判断地里人的确切位置。包谷未成熟时,包谷须还是那种浅浅的紫色,包谷稔还被几层绿色的纱衣紧裹,一眼望去,格外显眼。当微风轻轻吹拂,整片包谷叶随风摇曳,相互摩擦哧哧作响,像是大海掀起了一波波细浪。

  天色变淡,晚霞在天边也消失殆尽。玩心正酣的稚子们也开始注意自个家的牛群,生怕丢了牛回家遭到大人的责罚。稚子们你拦我截,你牵我引,你追我赶,终于把所有牛群赶上了回家的正途,长长的牛群队伍也不失为一道靓丽的田园风景。老马识途,老牛亦然,善识门户。大人们也掐着时间点等候在了村东头的十字路口,准备协助孩子将牛遣回家中,生怕弄丢了这个家庭的贤内助,农人还指望着年末的小季和明年的春耕。于是乎老牛便成为了中国文化里吃苦的符号、高尚的象征、任劳任怨的代名词,历代不少文人墨客和贤达志士都曾对老牛翰墨弄笔:“日耕百亩,往来修直,喜则齐鼻,怒则奋掷,当道长鸣,闻者惊僻,终身不剔。”

  农村,于我来说是一片神圣,充满故事和感动的沃土。它载满了无数我的过去和我在乎、敬仰的先祖的历史;它滋养了一代代与我血浓于水的家族亲情;它更是细心和无私地哺育了一个个淳朴实诚,时刻为国家繁荣昌盛搭把手的中国青年。农村像是一棵大树,农村人的淳朴厚道就是大树的根,从村里走出去每一位有志中国青年就是大树的树杈。乱世可以斩断骨肉亲情,可以斩断电话和交通,唯一斩不断的是人的根。就像那棵大树一样,只要根在,哪怕经历风雨,历经沧海桑田,一节小小的树杈也能长出茂密的树叶。

  于是乎,无论我们走多远,决不能忘记最初的源头。生于斯,长于斯,我们身体里流淌着故乡的血液。血脉的力量我们无法改变也无法解释,这种力量意味着无论我们是否受到过故乡一山一水的滋养,当我们踏上这片土地抑或是久违了这片土地,心里有种最柔软和最真实的感动将会被唤醒,我们将会与遥远的祖先有一种联系,不管我们与他们是否谋面过。

  每个人一定要知道自己的过去,了解自己故乡过去的故事。饮水思源,一个人越清楚地知道他自己从哪里来,他就能清楚地知道自己将要朝哪里去。关于故乡,关于农村,关于一切的记忆,它都潜藏在我们灵魂深处,随时将会被家族的人唤醒。这就是血脉的力量,这就是根的力量。

  很荣幸我是一个农民,但凡闲暇时,我便努力的回忆我的过往,拾起一切我关于农村,关于农民,关于农业的回忆。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