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必须抓好基层治理现代化这项基础工作。”贵州省安顺市平坝区坚持四个导向,将基层党建系统化融入基层治理全过程,逐步破解农村(社区)基层治理难题。日前,记者就此采访了平坝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管建光。
记者:管部长,您好!请问当前平坝区在农村(社区)基层治理方面存在哪些困难?如何破解难题?
管建光:当前,我们主要面临三个方面的挑战,一是多元主体协同不足,社会力量参与度不高;二是基层队伍力量不足,专业化水平有待提升;三是权责不匹配,基层干部常面临“小马拉大车”的困境。对此,平坝区坚持需求导向、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相结合,切实提升了基层治理质效。
记者:如何理解“需求导向”?
管建光:在基层治理中贯彻“需求导向”理念,本质是通过精准识别、科学回应群众真实需求,实现治理效能与群众获得感的双重提升。近年来,平坝区以群众需求为靶,持续推进网格化管理服务,建立党员领导干部联系网格制度,健全信息收集、问题发现、任务分办、协同处置、问题反馈等工作流程,设立微信工作群,协同线下服务,多渠道收集群众诉求,让服务更靠近群众需求。一方面整合各方资源,在社区设置舞蹈室、棋牌室、社区食堂、学生托管等服务场所,组建志愿服务队伍,开展“一老一小”、自护小课堂、手工制作、消防进社区、绘画舞蹈等多项特色服务活动,有效延伸服务触角。另一方面强化文体活动组织建设,组建文艺骨干队伍,升级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深化“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大力开展党的教育、民俗节庆、群众健身、居民说事、文明创建、广场公园文化等六类活动,举办“村BA”等丰富乡村文化生活,切实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记者:平坝区是如何协调多元主体参与基层治理的?
管建光:我们坚持把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到基层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是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重点和关键。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民主协商制度,鼓励村(居)民自治、群团带动和社会参与,推行“院坝会”“民情恳谈会”“长廊议事会”等,集中群众力量参与协调解决基层治理问题。提炼“彩虹桥”“同心行动·党旗红”等社区党建品牌,探索强基层党建促乡村振兴的“高田实践”,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和基层治理优势。此外,持续落实经费保障,每年投入村均办公经费6.18万元,社区均办公经费11.7万元保障村(社区)组织运转;实施集体经济强村工程,用活中央、省级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以购买固定资产、债权等形式,每年帮助82个村(社区)集体获得投资金额6%的收益,夯实基层治理基础。
记者:针对基层治理力量不足,平坝区如何破局?
管建光:平坝区坚持目标导向,打出强化基层力量“组合拳”。首先,充实队伍力量,通过建立健全社区工作者选聘机制,配备社区工作者91名,并向81个行政村、4个农村社区配备定补村干部510名;推动全区68个机关企事业单位、1783名党员、39名新就业群体党员、65名“兼职委员”广泛参与社区基层治理;创新开展社区民警担任村党组织“兼职委员”工作,积极搭建警务力量进村(社区)平台,持续推动资源、力量、服务、管理向基层下沉。着眼2026年村(社区)“两委”换届,培育储备村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223人,其他村“两委”成员后备力量662人。其次,培育干部能力,大力实施“育苗工程”,提升村(社区)“两委”干部和后备干部学历层次,并通过举办专题培训班、观摩研讨、赴省内外参加学习等方式有效提升村(社区)“两委”干部能力素质,不断建强基层治理主干队伍。此外,强化干部激励,在畅通基层干部晋升通道,适当放宽定向招录(专项招聘)村(社区)“两委”主要(专职)成员的条件和范围的同时,在全省率先开展村干部参加工伤保险试点工作,并实行村(社区)干部岗位等级序列制度,村干部由低至高定为1级至39级,社区工作者实行“五岗二十级”,完善薪酬体系,实行动态管理,充分调动村(社区)干部干事创业激情。
记者:解决基层权责不匹配,平坝区采取了哪些措施?
管建光:为了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放到民生关切的实事、基层治理的要事上,我们制定村(社区)“一个制度”“两个清单”“三个目录”,明确不由村(社区)开具的证明事项20项,清理规范牌子400余块。与此同时,还从难处破题,2024年按照省级安排部署,分别选择安平街道和齐伯镇在全省率先开展乡镇(街道)履行职责事项清单试点工作,以清单形式列明履职事项,建立健全乡镇(街道)职责准入制度,制约机关职能部门行政事务随意下派基层的行为。精简优化考核事项,将乡镇(街道)党建考核指标压缩至37条,村级考核要点压缩至8项,并严格控制考核频次,做到减负不减责任和担当。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以党建创新引领基层治理,实现党建引领“一子落”、基层治理“满盘活”。
通讯员 邹芳芳
本报记者周静文
实习生 周霞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