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我来到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龙庆街道刘庄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从校园走向田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远大理想与基层一桩桩具体而微的民生小事相互碰撞,让初来乍到的我一度不知所措。
村党支部书记刘彦彬看在眼里,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小伙儿,基层工作,就得从小处做起。把小事办实办好,办到群众心坎上,这就是大事。”这句话,我牢牢记在了心里,也让我静下心来,真正尝试把脚步踏进泥土里。
从那以后,走访农户、倾听心声成了我的日常。我走进一户户村民家中,收集那些看似微小却实实在在的民生期盼。也是在走村入户的过程中,我越来越意识到:乡村教育,牵动着每一个家庭的未来,但很多家庭在孩子教育成长的关键节点,却面临诸多困惑与难题,缺乏及时、有效的指导。
“这么多学校和专业,究竟该怎么选?听说报不好还可能没学上……”今年高考成绩公布后,村民司婶一家喜忧参半。孩子考得不错,但志愿填报成了一家人头疼的事,家里第一次出大学生,没人了解填报流程,咨询机构动辄几千元的咨询费让他们望而却步。
作为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过来人,我深知他们此刻内心的迷茫。我第一时间上门安抚情绪,仔细询问孩子的分数、兴趣和意愿等情况,结合自身经验,帮他们系统梳理信息渠道和填报要点。随后,我与村干部摸排情况,发现村里还有10多名高考生都面临同样的困惑。
志愿填报关系每个孩子的未来,仅凭我自身的专业度和精力远远不够。我多方联系沟通,最终邀请郑州一所高校在安阳地区的招生负责人来村里,免费为孩子们提供专业的志愿指导。那天,司婶紧锁的眉头终于舒展,脸上露出了笑容,连连道谢。录取结果出来后,司婶第一时间向我报喜,孩子被心仪的大学录取了。
孩子们内心的困惑还远不止于此。我组织起村里这批准大学生,邀请驻村工作队一起,精心策划准备了“开学第一课”,围绕“如何适应大学生活”“怎样规划学业”“奖助学金如何申请”等实际问题,一点点拆解、一步步引导。随后,我又发起“情系桑梓·共话成长”座谈会,邀请村里正在读大学的优秀学子,与准大学生们畅谈。通过实实在在的规划指导与经验分享,那些曾经羞涩、不安的眼神,逐渐变得从容、明亮。
转眼在村已满一年,回想初来时的茫然,我才真正明白了村书记那句话的分量。为民服务不是宏大叙事,而是由一桩桩、一件件民生小事编织而成的。现在的我,内心更加坚定,要把更多这样的小事办实办好,将温暖送进群众心坎上。
赵阳(右)了解志愿报考情况。(安阳市委组织部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