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沙河镇党委,推行“开门教育”模式,将学习课堂搬到街头巷尾、田间地头,让党员干部在直面群众诉求、解决急难愁盼中锤炼党性、转变作风。
开门听声:脚步丈量民情,实事化解民忧
镇党委组织党员干部常态化走访,每周抽出两小时,走上镇区街头巷尾,排查公共基础设施,深入镇区沿街商铺与住户家中,变“被动接访”为“主动寻访”。截至目前,累计走访商户逾1200家,收集涵盖环境治理、公共服务、民生保障等领域的社情民意86条。
民声就是行动号令。针对镇区排水不畅这一老大难问题,集中疏通下水,维修破损设施,更换存在隐患的窨井盖,改造提升雨水箅;针对群众夜间出行安全之忧,全面排查检修故障路灯。一系列“微实事”落地见效,让群众真切感受到作风新气象。
开门办事:盘活闲置资源,激活服务阵地
针对村党群服务中心功能单一、人气不足的问题,镇党委及时响应群众对文体活动空间的期盼。借助“赣超”热潮,投入资金盘活闲置土地,新建多片标准化篮球场和羽毛球场。
这一措施产生的“虹吸效应”成功带动周边村“青少年之家”“农家书屋”“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等功能室的使用率大幅跃升。昔日“沉睡”的阵地真正“活”了起来、“热”了起来,成为村民茶余饭后学习、交流、健身的首选地。党员群众纷纷点赞:“家门口就能打球看书,服务中心真正成了咱们的‘快乐大本营’!”
开门共建:“三个三分之一”聚民力,共建共享促和谐
如何破解村级公益事业“政府干群众看”、资金筹措难、群众参与度低的困局?沙河镇党委探索出“三个三分之一”共建机制:对于群众强烈期盼、自愿筹资(或投劳)但资金存在缺口、村级财力又难以配套的民生项目(如村内道路硬化),采取“群众自愿筹集一部分、村级组织尽力配套一部分、镇党委政府给予兜底保障一部分”的方式合力推进。
这一机制的精髓在于“以民愿定项目、以民资促共建、以民力强监督”。目前,已有3个村正紧锣密鼓运用该模式推进道路提升、阵地建设等工程。群众从“旁观者”转变为“主人翁”,踊跃筹资投劳,“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同时,受益的群众对工程质量监督的热情和能力显著提升,形成了有效的群众监督网络,让工程真正成为“放心工程”“民心工程”。一条条平坦整洁的道路,不仅改善了村庄基础设施面貌,更拉近了干群关系。村民们自豪地说:“这路是我们自己‘凑钱’‘出力’修的,质量好不好,大家心里最清楚,干部和我们一起干,心也贴得更近了!”
沙河镇的实践证明,唯有打开大门、扑下身子,才能精准把握群众脉搏,感知民生冷暖。开门是态度,更是立场。主动深入群众,畅通渠道听民声,以真抓实干换取群众的获得感,才是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务实之举。
倪怀成 魏昕瑜
沙河镇党委组织青年干部经验分享与交流。(沙河镇党委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