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走进安徽省巢湖市坝镇姥山村,碧绿的水稻随风起伏,在灼热的空气中蒸腾出蓬勃的生命力。远处,三五个戴着草帽的村民在田间劳作,他们的身影与翻涌的绿色波浪融为一体。
坝镇姥山村成片的水稻田。(巢湖市委组织部供图)
2020年的姥山村是典型的“边远穷”空心村。这个位于巢湖市、庐江县和白湖农场三地交界的“夹缝村”,被群山环抱、河道阻隔,面积仅1.5平方公里,人均耕地不足1亩。村民世代守着1271亩“望天田”。青壮年纷纷外出打工,外出打零工成了主要收入来源,村里只剩老人孩童留守,土地撂荒、房屋空置,集体经济账面上只有万把块钱,是镇上挂了号的薄弱村。
转机出现在2021年6月,第八批选派干部入驻以来,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班子迅速结成攻坚联盟。面对“无资源、无产业、无人才”的三重困境,工作队立下军令状:“就算姥山村是块硬骨头,我们也要啃出肉来!”三年任期,工作队多方奔走,争取到道路硬化、公交首末站、高标准农田等基建项目。随着一条条水泥路铺到田间地头,一辆辆公交车开进村口,这个被大山阻隔的村庄终于打开了封闭的大门。
在打通发展“生命线”的同时,工作队与村“两委”多次商议,决定向荒山要效益,姥山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宛传银带头卷起裤腿下鱼塘、上山坡,领着村民在撂荒的山地养土鸡,在闲置的鱼塘搞龙虾水稻共生。选派干部化身“农产品推销员”,带着土货跑展会、开直播。2022年,“姥山湾”品牌注册后,昔日无人问津的农产品卖上了好价钱。
2024年夏,当新任驻村第一书记尚继红接过乡村振兴的接力棒时,摆在面前的是一道新考题:传统种养业已触及天花板,村级集体经济如何突破百万大关?“一定要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找到源头活水。”尚继红在村“两委”会议上斩钉截铁。
多元发展上下求索。尚继红带领村民尝试了“养殖+”的N种可能:扩大土鸡养殖规模、引进山羊养殖、发展雪里蕻种植,甚至谋划将废弃校舍改造成武校。每个项目都经过严谨的可行性论证,却又因市场风险或资源限制而搁置。但这些探索并非徒劳,它让大伙儿更清楚,乡村振兴不能靠蛮干,必须找准“天时地利人和”的结合点。
抢抓机遇找准“赛道”。获悉镇里拟将一光伏项目选址变更,尚继红和村党组织书记第一时间制定方案,不仅获得了镇党委的认可,还积极争取到巢湖市委组织部的大力支持,落实了项目配套资金。该项目实施后,每年可为村集体增加经营收益15万元。不等不靠,乘势而上,姥山村以党支部为引领,率先成立巢湖市振姥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通过积极对接,成功落地两大创收项目,还承接辖区无人机研发中心的装修、保洁及餐饮配套服务,预计每年增加收益26万元,带动50多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随着村集体经济的持续壮大,姥山村将更多收益投入民生改善。村里修缮了2条抗旱渠道,安装了128盏路灯,修建了4条村主干道路,举办了多次乡村大舞台文艺汇演……这些实实在在的举措,让村民真切感受到了发展红利。“在村干部帮扶下,我还搞起了庭院养殖,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了!”72岁的肢残老人宛新保笑着说。
通讯员 郭 强 凌 琳 孙珍珍
村干部组织网格员召开板凳议事会。(巢湖市委组织部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