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滴扶贫事 浓浓扶贫情(9月12日)
2020-03-04 16:02:00  来源:竹溪县委组织部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2019年9月12日

2017年底,县委党校帮扶的天宝乡天宝寨村整村出列,实现了脱贫摘帽。2018年初,除几个年龄稍大的老同志继续驻守天宝寨村外,其余同志全部安排去跨村帮扶天宝乡小桂村。按照统一分工,我联系小桂6户贫困户。一年来,围绕扶贫工作要求,我认真做到了常下村、勤入户、真扶贫。虽然我人微言轻、力量单薄,无法为贫困户解决根本性生活难题,满足他们较高的生活期望,但我尽心尽力、尽职尽责为他们提供一切我力所能及的服务和帮助。扶贫期间,有过喜悦与悲伤,有过付出与收获,其中的苦辣酸甜,至今想起,仍记忆犹新。

山腰五保笑开颜

他叫谢志祥,现年64岁,小桂村二组人,至今单身,生活在半山腰上。第一次到他家去,我的心是揪着的。从村委会出发,短短的六里路,我和陪同带路的乡干部走了足足40分钟。上山的那一刻,我脑海中无数次的构想着老谢家的贫困状况。伴随着越来越吃力的脚步声和越来越粗重的喘息声,我的心情也越来越沉重:陡峭的山势,狭窄又崎岖的山路,生活在这种环境里的老谢,生活怎么可能好的起来呢!

及至目的地,老谢家的破败和贫困仍然让我大吃一惊,可以说刷新了我的想象:三间低矮的土坯房,家徒四壁,一贫如洗。这种对象该如何帮扶?我陷入了深深的深思。回来后,我把老谢的情况作了细致的梳理,包括他的生产资料、生活资料、致贫原因等,进一步作了汇总分析。

虽说对于五保户,有国家政策兜底,但作为包保人,我总觉得能帮一点算一点,有时候,或许就因为这一点点小忙,可能就燃起了他们对生活的希望,体会到党和国家以及社会各界对他们的关爱。

因为老谢没有通讯工具,在其后的工作中,我和村干部以及乡政府驻村干部经常保持电话联系,询问老谢生活情况,随时掌握其动态。

其后不久,当我再一次来到老谢家,把洗好的合影照送给他看时,他高兴地合不拢嘴,激动的双手直抖,连声说道:老都老了,几十年都没照过相了,没想到现在还有相片看!

2018年3月,因山下一家放养的黄牛误吃了老谢的一些油菜苗,双方发生矛盾,老谢要求对方赔偿,对方不答应,双方僵持不下。得知此事后,我迅速从城关赶往天宝协调此事。因黄牛主人是我的另一户包保对象,处理起来有些棘手,既不能让老谢吃亏,又不能让另一户生怨,我只能尽力做到公平公正。我耐着性子劝说当事双方,终于让他们达成和解,事情以牛主人赔偿老谢一百元而告终。事后,老谢感激不已。

后来的日子里,我又积极主动的联系乡、村两级干部,全力以赴帮助老谢做好电子湾易地搬迁准备工作,最终,老谢于今年2月份喜笑颜开的搬进了新家,开始了新的生活。

车路到家了心愿

她叫林海珍,是我的包保对象邓厚礼的爱人。夫妻俩膝下有二子,大儿子20出头,初中毕业后就和父亲外出务工,小儿子在读小学四年级。林海珍一边照料小儿子,一边在家务农挣些收入。虽说家中有两个外出务工的,但因文化低,一年到头也挣不到太多钱。一家三口勤扒苦做,家中仍然捉襟见肘,经济拮据。

初到林海珍家时,她正忙着给几头猪和几十只鸡喂食。当问及她最大的心愿是什么,林海珍毫不迟疑的说想把门前的下坡路降低坡度,然后再硬化一下。其实,在去她家的时候我已经注意到,在这个院子里狭窄的泥巴路是村民出行的交通大难题。而在通车路的人家中,林海珍家是唯一一个通了车路但很难通车的一户,交通条件的落后是她家的重要致贫原因,也是她们的一块心病。

为了解决她家的老大难,我想尽了个各种办法,竭尽所能为他们提供服务。我找过村书记,村书记表示自己虽是一村之主,在老百姓的生活小事儿上能帮得上忙,但在修路这个大事上,需要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自己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但会积极向上级反映。找过乡政府驻片区干部,片区干部表示全乡的公路网建设目前正按照规划在依次推进,优先考虑的是主要公路,入户路要等一段时间才会逐步到位。找过交通局领导,局领导表示目前全县的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严格按照上级要求和工作规划在实施,而且全县的交通扶持资金也有限,建设中有所侧重,无法兼顾各家各户,做到面面俱到。也找过扶贫部门,部门领导表示将尽力协调各方,尽可能向上争取扶贫政策和资金支持,把达院入户路修通修好,积极推进交通扶贫。

虽然各方都面临一些实际困难,但所有领导和干部都很重视此事,经过几轮多方协商,最终,这条林海珍和周边邻居期盼了几年的水泥路终于在2018年9月彻底修好。通车后,林海珍第一时间给我打了电话,电话中抑制不住地高兴,频频向我道谢,说自己心愿了了。

后记:在扶贫的日子里,经常会听到老百姓说些“感谢”之类的话。每当此时,我总想说些什么。其实,我只是尽了点小力,帮了点小忙,充当了老百姓问题的反映者,而真正能解决问题是各级领导和干部,但老百姓却把这份殊荣也分给了我。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尽力引导他们感恩我们的党,感恩我们的各级政府,感恩这个充满温情的社会,并让他们将这种感恩之心化作生活的动力,想点子,多干事,凭着农村人特有的勤劳,早日走上致富之路。

 

来源:竹溪县委组织部

作者:湖北省十堰市竹溪县委党校 付友全

责编:刘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