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尕灯书记”的扶贫关键词(4月15日)
2020-03-02 16:30:00  来源:交通运输部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2019年4月15日

“生命线”

壤塘又名“壤巴拉塘”,地处川甘青结合部高原藏区,境内平均海拔4000多米,属“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是阿坝州最偏僻、最贫穷的国家级贫困县。早期,壤塘境内境内只有10条山路、土路,道路一侧是山崖绝壁,另一侧是汹涌河水,车辆行驶在上面像是走钢丝,稍有不慎就会碰壁坠河,全县没有一寸放心路。最偏远的乡村到县城需一天以上,到成都500多公里路程,不堵车都要70个小时,被称为“数天计划”。海拔3900米的尕卡岭九道拐路段更是只有机耕道宽,下雪天就成了“鬼门关”,车毁人亡时有发生,很多人宁愿步行绕道也不愿乘车通过。交通不便,农牧民群众出行难、看病难、上学难问题十分突出。

如今,在交通运输部等单位的帮扶下,国道317已经贯通,国道227正加紧改造,壤塘到成都乘车仅需约7小时,朝发夕至,成为壤塘群众外出的“生命线”。全县100%乡镇、100%建制村通硬化路,最偏远乡村到县城只需1个多小时,时程的缩短见证了壤塘交通的巨大变迁。九道拐路段也改造一新,成为壤塘北部乡镇外出的平安路、放心路。未来两年,壤塘县将用好2个多亿帮扶资金,不断完善通组通寨硬化路、村道桥梁、安全生命防护工程等基础设施。

壤塘地处高原高寒地区,洪水、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给道路通畅带来巨大威胁。2018年10月,我所在的吾依村八格都寨出现滑坡地质灾害隐患,这一隐患点位于国道227和杜柯河旁,估算滑坡体积约为400万立方米,一旦发生大面积滑坡,不仅会堵塞河道形成堰塞湖,危及上游群众,而且会切断壤塘县外出唯一“生命线”。灾情就是命令,我们第一时间将八格都寨5户24名居民搬迁,制定了避险应急预案,并克服山高坡陡、荆棘密布等困难,上山完成多次勘测。经协调省交通运输厅有关专家现场研究,我们制定了7个处治方案,正逐级上报,争取尽快启动。同时,为破解壤塘出县大通道单一的困境,我们正抓紧推动省道453上壤塘乡至马尔康市日部乡公路前期工作,并争取纳入省州“十四五”有关规划,该路段贯通后将成为壤塘外出又一“生命线”,为壤塘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

赵煜民上山踏勘滑坡隐患点

“闯三关”

到壤塘县吾依村驻村工作,要闯“三关”。一是“走寨入户关”。吾依村145户农牧民群众分散居住在11个寨子,海拔在3300米以上,山高路远沟深,走访一个寨子往往需要一整天时间,翻山越岭后心如擂鼓,饮食难以保障,胃病不时发作,烈日暴晒下,脸脱皮、唇开裂更是寻常,胃药、唇膏和丹参滴丸成为驻村工作队员的随身常备物品。二是“语言沟通关”,吾依村群众绝大多数是藏族,许多群众不懂普通话甚至不懂汉语,沟通中要少说“好的”“没关系”,多说“要得”“没得事”,还得学习一些简单的藏语,谢谢是“卡卓”你好是“丘待牟”,做壤塘人说壤塘话,更能贴近群众。三是“工作压力关”。解决贫困户用水用电等困难、处理矛盾纠纷、控辍保学、核对“明白卡”、讲解法律政策、整治环境卫生、防火防汛抗旱除冰、检查食品安全、举办农牧民夜校、组建锅庄队……一桩桩一件件都需落实。事非经历不知难,驻村扶贫让我深切感受到了“深度贫困”的贫困,“精准扶贫”的精准,和“压实责任”的责任。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吾依村部分群众受宗教和地域文化影响,“戒杀惜售”观念浓厚,养殖业发展困难。全村耕地面积仅958亩,气候寒冷,土壤贫瘠,“种一百斤种子,收二百斤青稞”是常态,种植业发展困难。且田间地头常常上演“西游记”,白天“大师兄”猴子刨食,夜里“二师兄”野猪拱地,驻村工作队员愁得直掉头发,恰似“沙师弟”。如何发展集体经济、带动群众脱贫,是摆在吾依村面前的一道难题。

到村工作后,我和工作队员们调研分析,吾依村羊肚菌、虎掌菌、黑木耳等野生菌资源丰富、市场销路广,且采集加工容易获得群众支持,于是决定发展野生菌加工产业。目前,我已争取到8万元帮扶资金,正筹备建设吾依村野生菌加工合作社。

“好日子”

脱贫路上,总有一种温暖让我感动莫名,总有一种力量让我砥砺前行。7岁的小男孩尕灯家住吾依村定居点,父亲几年前因病去世,与母亲拉甲和10岁的姐姐杨四姐相依为命。母亲常年患病,无法外出打工,只能靠采集药材、菌类获得微薄的收入,一家人的日子过得一度十分困苦。初到尕灯家里,他拽着我的胳膊,举着一包打开的方便面让我吃,那应该是他最美味的零食。再次见到尕灯是在乡中心小学,他竟记得我的名字,告诉我上学期考了好成绩,还拖着我到他家里喝茶。“两联一进”(联户联情、联寺联僧、法律政策七进)期间,我又来到尕灯家中,看他穿着一件爱心人士捐赠的新外套,开心得像过年一样,我的心里却很不是滋味。尕灯一家的困难驻村工作队员们都记在心上,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生态护林员公益性岗位,尕灯一家住上了新房子,不愁吃穿,不愁上学,也有了稳定收入。

国家的扶贫政策让吾依村困难群众过上了新的生活,2018年底全村已实现28户138人脱贫,未脱贫群众仅剩3户14人,但全村仍有29名重度大骨节病患者和18名特殊困难学生。目前,我正同阿里巴巴脱贫基金对接,在壤塘开展健康扶贫、关爱贫困母亲等帮扶项目。针对吾依村困难学生,正协调帮扶单位开展“爱心助学”“爱心圆梦”“走出大山看世界”等活动。每次为村里争取帮扶资金和项目时,我总是想起尕灯的方便面、新衣服和他站在门口送别我的目光。

“尕灯书记”与尕灯

来到藏区,我给自己起了个藏语名字,恰好也叫“尕灯”,是“好日子”的意思。好日子,是吾依村尕灯一家对孩子未来一生最朴素的愿望,是壤塘县一万多名困难群众对美好生活最真切的向往,是我们党对亿万贫困群众最庄严的承诺。希望自己能为壤塘县、吾依村农牧民群众多做实事好事,帮助他们过上好日子。

 

来源:交通运输部

作者:赵煜民 通运输部综合规划司投资计划处副主任科员,壤塘县交通运输局副局长、吾依乡党委副书记、吾依村支部副书记

责编:刘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