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扶贫唱支歌(6月15日)
2020-02-21 16:15:00  来源:陕西先锋  作者:李永涛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2019年6月15日

  李永涛

  现为宝鸡市市委宣传部干部。2016年2月至2017年12月在陇县新集川镇保家河村任第一书记

 

  2016年,我荣幸地成为陕西省宝鸡市陇县新集川镇保家河村扶贫第一书记。保家河村坐落在陇县西北山区,山岭起伏,沟壑纵横。2月底,我正式进村,从此也有了一段令人难忘的扶贫路程。

  

  “房东”老范

  保家河村为两个自然村合并村,距县城35公里,有54户189人在贫困线以下。进村伊始,接到县委对驻村工作的要求:要住在贫困户,吃在百姓家,扎根在农村。在走访贫困户的同时,我也开始为自己寻找合适的住处。

  有些贫困户家里面临搬迁,没办法入住;有些家里人多屋少,混住不太方便;有的离村委会太远,不利于工作。这天,走到四组贫困户范银气家里,我觉得“有门儿”。他家院子挺大,三间上房略旧,两间厦房,一间是厨房,一间堆放粮食。堆放粮食的房间里边有炕,有窗子,有插板,最重要的是独立开门,而且也在村委会所在组,我当即就向老范提出了想租住的想法。老范听我说要住他家,先是一愣,随后立刻大方地说:“没问题,本来房子就闲着,只要你不嫌弃,没一点儿问题。”

  说房子的事情,也顺便打听了一下他家的情况。户主老范,50岁,小时候右手摔伤,因家里穷没好好看,导致右手萎缩,不能劳作;其姐,从小耳聋,智力较低,精神有问题,一直未婚,由老范扶养;因家贫,儿子当了上门女婿;给智障姐姐过继了一个顶门立户的儿子,好不容易拉扯大结了婚,谁知生了个儿子却是脊柱侧弯,仅矫正就得近20万元。全家六口人就有两个残疾人和一个重病人,仅靠种二十几亩粮食、养两头牛和外甥外出打工挣钱维持生计。听老范面露窘色地说完家里的情况,看到他蜷缩着的右手,我沉默了,这就是一个多灾多难、命运多厄的家庭啊。但这家人精神倒不错,老范和我拉着家常,外甥跑进跑出张罗着挪粮食、扫房子,看起来确实热情好客。

  从此,这里就是我的“家”了。我叫老范大哥,叫他媳妇老嫂子,闲暇时一起唠唠嗑,为他家脱贫出出主意,动员老范养了牛、羊,帮助老范办理了残疾证,跑跑合疗大病报销,也时不时捎些米面什么的。这家人也确实对我好,晚上忙完回到住处,炕永远是热的,电壶水永远是满的,那个装了核桃的碗一直满着,房子里添的东西也越来越多了。这一天回来,房子里多了个书桌;第二天回来,茶几上又多了一瓶土蜂蜜;隔天来,床头又多了一个手电筒不几天,我没想到、没准备的东西老范都替我准备得差不多了,甚至后院的土厕,在我去后也挂上了门帘,摆上了卫生纸。

  因为住的缘故,早饭、晚饭也多是在他们家吃。这里气候冷没啥蔬菜,但老嫂子还是变着法子做饭。又是压饸饹,又是烙核桃馍,又是弄拌汤,又是调玉米面节节,特别是野菜,苜蓿菜、刺椿头、灰灰菜等,只要当季的野菜下来都会去山里掐点做给我吃,每次还怕我吃不饱,都是盛满满一大碗。记得第一次吃完饭按标准给钱时,老嫂子先是一惊,然后百般推脱,最后我是好说歹说她才把钱收下

  就这样,住了快两年,早晚饭也几乎在他家吃了两年。我现在就像他们家的一员,每回吃饭时间不见我,老范都要找寻我。甚至每次我到村上去,他们家养的狗大黑都一路尾随,回到家都欢叫迎接……

  时间流逝,又是年底,正是新集最冷的时候,也是我工作最忙的几天。记不得是第几个加班的夜了,从村上回到住处已经10点,老范、老嫂子还在等我。早在10月初就给我搭好的炉子炭火正旺,熬的稀饭,腌的咸菜,烧的热炕。

  吃完饭睡觉后约11点,又被一阵声音吵醒,原来是老嫂子给我烧炕的声音。晚上太冷,怕我受冻,他们这个点还操心为我添柴烧炕。突然我眼睛湿了,想起了驻村后的一切一切。工作是累,生活是苦,但是有群众的支持,有老范这么好的后盾,还有什么不能坚持的呢?我没有了睡意,翻身写了一首诗:窗外风声紧,冷夜思绪行,心忧扶贫事,重担催人勤。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尽倾江海里,愿民全脱贫!

  

  “菜单式”扶贫

  驻村扶贫,住下来更要扶起来。说实话,刚开始,我确实一筹莫展,怎样才能把贫困户真正扶起来?要脱贫就得解决问题,就得增加收入,贫困户只有发展好产业才能增加收入。我也明白这个道理,那到底怎样发展产业?发展什么产业呢?

  说起来,保家河也算是全县的烤烟大村,但烤烟产业作物技能、气候条件、投资、规模和劳动力缺一不可,而且靠天吃饭,一遇雹灾便损失严重。由于条件限制,很多贫困户无力发展,我急需帮助他们发展适宜他们并能长期增收的致富产业。正在我发愁之际,县上解了难题,很快推出以政府“配菜”、贫困户“点菜”、部门“上菜”为主的菜单式脱贫模式。依托奶山羊、核桃、烤烟、中蜂、旅游等特色产业发展基础,为贫困户订制了种植、养殖、就业、生态四大类21个产业清单。针对有的贫困群众想养牛但是缺资金,有的想养羊但是没规模没效益,有的想种植但没技术,有的想打工而没门路等问题,精准对接贫困户诉求,群众想吃哪盘“菜”,适合吃哪盘“菜”,就给贫困户上哪盘“菜”。

  我拿着产业清单,一家一家去做工作,让村里的贫困户们根据自己的意愿和能力选择产业,再结合产业扶持政策以及当前的发展形势提出自己的意见建议,并及时把扶持资金发放到位,尽量引导更多的贫困户尽快找到致富门路,最好能多条腿走路,多开一条致富路。

  54岁的保小平是五组的贫困户,全家7口人。80岁的老母亲,眼盲体弱,长期吃药;儿子保会会几年前出了交通事故,赔了对方一大笔钱,最后和媳妇一起外出打工,长期不回,留给他两个年幼的孙女。家里可说是上有老,下有小,里缺钱,外欠账,入不敷出,贫穷不堪。在村里,保小平的同龄人,种烤烟的种烤烟,务工的务工,只有他没办法出去,也没办法发展烤烟,全家就靠几亩薄田勉强维持。

  我到保小平家里时,他正在喂鸡。说起菜单式产业发展,我提出建议,由于他本人现在就养着20只土鸡,有丰富的经验,可以扩大规模、大胆发展。保小平也很肯定我的提议,但就是缺少资金。我告诉他,只要他发展到位,县上无偿补助5000元扶持资金,而且我可以帮他销售。听到有这么优厚的政策,他当时就决定,大力发展土鸡养殖。

  创业是艰难的,也是快乐的。5月起,保小平的大规模土鸡养殖开始了。他一口气购买了500只鸡苗,圈起了鸡圈,购置了喂食喂水设备,还买了很多土鸡养殖图书,边学习、边实践。特别是利用居住地山坡草厚虫多的自然环境,全部自然生态养殖土鸡。到年底,500只土鸡个个膘肥体壮,鸡蛋个大皮厚、营养丰富。因为绿色生态味道鲜美,十几天就卖空了,一下赚了2万多元,保小平高兴得合不拢嘴。

  还有崔保生,一个62岁的老人,和60岁的妻子相依为命,妻子还有风湿性关节炎,全家几乎无劳力,家庭贫困不堪。让他发展什么好呢?种地吧,体弱没能力;打工吧,年龄太大。想来想去不知道让他发展啥,这时候看到他院子里有一只羊。养羊不错,他以前养过一只羊,算是有点经验。而且村里饲草丰富,大都是放养,不费多大力气。这个行!瞅准最适合他的产业后,我和他商量起来。听到国家有产业补助,养羊还是他拿手的项目,有什么说的呢。他也就放手干了起来,筹措资金4000元,一口气购买了11只奶山羊,还改造了羊舍,走上了发展奶山羊养殖这条产业之路。

  2016年底,老崔的羊群下了6只羊羔,县上也发了产业补贴,他不仅还了借款还有不少盈余。崔保生终于过上了一个快乐祥和的丰收年,他说:“以前没养过那么多,现在一算账,发展养殖业,就是要有规模,一只也是放,十只也是放,但十只的效益好多了。”

  和保小平、崔保生一样,“菜单式”产业激起了全村发展产业的热潮。贫困户范锁林前前后后和我探讨了三次,最终不仅自己出去打工,还给家里买了10只奶山羊;马学家里种烟,我硬是做工作让他又发展了养牛,多一条腿走路;最让人欣慰的是五保户陈天兴,老人年老干劲足,在家门口养起了7窝中蜂,不仅自己有吃的蜂蜜,还能增添收入

  现在,全村所有贫困户除4户五保户确实无力发展产业外,其他的都有了适合自己的“菜单”产业,养牛、养羊、养鸡、养猪、养蜂,种核桃、种烤烟,外出务工全村一片热闹景象,到年底算账的时候,再也不是白纸一张了,大家都有了自己的脱贫之路。贫困户保宝存一见我就高兴地说:“李书记,咱们个个都有了产业,这下不怕脱不了贫了!”

  

  榜 样 父 亲

  自从我当了扶贫第一书记,我们全家人也开始关心起扶贫,关心起我的工作。特别是我的父亲,这位年逾八旬、党龄多年的退休老法官,以老党员的身份不断教导我:“虽然苦,虽然累,但一定要干好工作,这是国家的大政策,不能偷奸耍滑,不能浮在上面,要真正关心群众,解决实际困难。”

  在父亲的鞭策督促下,我几乎天天在村上,有几次单位有事叫我回来办理业务,父亲就把我说好几天,让我快点到村上去,不能误了扶贫工作。每次我回家,他总是问我最近都干了些什么,哪些干得好,哪些没干好。有次我随意间说起,走访的时候有个贫困户家里太穷了,那个老婆婆都没衣服穿,夏天还穿的是厚棉袄。父亲听后,立刻进屋,收拾了好多他和母亲的衣服,让我赶快带给那家。

  2016年8月,我又一次走访贫困户,来到二组黄玉梅家。这家贫困户的情况比较特殊,丈夫出车祸死亡,全家只有母女两人。女儿到西安务工去了,仅剩58岁的母亲在家,而且母亲还患有严重的妇科病,没有劳动能力,只能干一些简单的活计。我动员她养鸡,说了半天,她有点心不在焉,又有些欲言又止。我看她的样子,估计有什么事想说,就问她是不是有事。她从柜子里拿出一份判决书,终于说出了自己的难处。其实她家以前日子确实不错,丈夫是村医,开了小卫生室,全家其乐融融,生活安逸。大概是七年前,丈夫骑车,在火烧寨村和一名骑车青年相撞,丈夫当即身亡。随后,法院做出判决,让肇事青年赔偿9万元。谁知,那名青年家里也是一穷二白,根本没能力赔偿,后来外出打工,多年不见行踪。法院执行难,执行了一部分后,别的实在是没办法执行,就暂时放了下来。

  得知这个情况后,我第一时间想到了父亲。打电话给父亲说明了情况,虽然已经退休多年,但父亲二话没说,立刻放下手里的事情找到法院,联系上以前的老同事,说明了情况。法院也有难处,对这个案子一筹莫展,确实是出了不少力,想了不少办法,因为肇事方的原因始终不能得到赔偿。父亲提到这家的困难,建议法院通过多方途径解决其生活困难。

  最后,法院提出给黄玉梅家申请司法救助。经过多方争取,最终黄玉梅获得了3万元的司法救助金,全家的生活大为改善。

  2017年5月的一天,我正在村里忙着整理扶贫资料,突然亲戚打来电话说,快点回来,你爸妈都得病住院了。这可怎么得了,我赶快放下手头工作,连夜驱车赶到医院。医生挺体谅父母,把他们安排在一个病房。走进病房,八十高龄的老父亲和七十好几的母亲双双躺在床上挂着吊瓶。老爸是高血压,老妈是眩晕症,都需要人伺候。看到父母亲那满头白发和孱弱的身体,我立下决心,这一次说什么也要请假好好照顾父母几天。谁想,正在写假条呢,镇上打来电话,紧急通知要尽快开展扶贫对象核实及数据清理工作我还没说什么,听到电话的父亲硬挣着坐起身,说:“工作要紧,你快到村上去。我和你妈能照顾好自己。”那斩钉截铁的样子不容我一点拒绝。就这样,我噙着眼泪,把假条卷成一团,第二天一大早又赶到村上。

  父亲始终对我说的一句话是:“要干就干好,不图别的,就图心安。”扶贫后,我真正体会到了这句话的含义和一名老党员榜样的力量。

  

  “大朋友圈”

  自我感觉,为了村里贫困户的脱贫工作,我确实想了不少办法。除过按照政策开展工作外,还积极争取资金,跑项目办实事,但总觉得对贫困户个人的支持还欠缺那么一点

  2016年5月,得知我在扶贫,几个同事、同学、朋友都捐了些衣服让我给贫困户送去。这当然是好事了,我开着车将衣服拉到村上,按照贫困户的身材分别挑选整理后,给几家送了过去。也是为了给朋友们一个交代,让支书拍了几张送衣服的照片,发到了微信朋友圈里。内容大概是这样的:“感谢同事,感谢同学,感谢朋友,大家捐赠的衣物,我会经过整理,陆续送到贫困户手中让我们携起手来,为还在贫困线上奔波的群众尽一点绵薄之力。”后边号召的话是随口加上去的,但没想到朋友圈一下热了起来

  有打电话的,有发微信的,有问地址想寄快递的。特别是西安利君制药集团的一个同学,得知这个事情后,在单位号召收集,一周后竟快递给我十几大袋子挑拣后的衣服,最少有500多件,光运费就花了500多元。

  11月,县网络广电公司给村里的贫困户免费安装了有线电视,但仍有几户没有装,询问之后,原因竟然是家里没有电视机这让我有些震惊,也让我痛恨自己的粗心。近一年,家家户户跑了无数次,竟然没有注意到有的家里还没有电视看。心里无数次自责后,我觉得应该给没有电视看的贫困户想点办法。我家里有一台坏的,修理后应该可以看。但统计下来整整有6户,我一个人解决不了这么多。

  12月1日,经过深思熟虑后我发了朋友圈,向朋友再次号召:“2016年年底,新集川镇保家河村仍有5户贫困户没有电视看,为解决边远贫困山区困难群众买不起、看不到电视的问题,让党和政府的政策、声音能正常传送到贫困群体家中,我倡议,各位爱心人士,家里有旧电视的,献出你的爱心,请和我联系!”这次的呼吁,又一次沸腾了我的微信朋友圈。

  刚发出一分钟,宝鸡日报社的一位朋友就打来了电话,说她家正好有一台旧电视,如果可以的话,可以捐赠给贫困户。随后,我所在的“会计群”有朋友联系我,也提出了捐赠电视的意愿而且,这一次的社会参与度也让我大吃一惊。很多朋友把我的消息转发到自己的朋友圈或者群里,很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我们村需要电视的消息,有不认识的朋友打来电话,让我去取;县政府一名工作人员花钱修好自家的电视拿给了我;甚至有几个朋友说,他家也没有旧电视,但是需要的话他可以买新的捐赠就在我微信朋友圈消息发出后两天,我就募捐到5台,很快解决了贫困户看不上电视的难题。

  年底,贫困户保小平的鸡养成了,但销售成了问题。为了让他的鸡尽快卖出去,我在微信朋友圈和各个微信群发出消息:“想吃纯天然绿色环保无污染健身锻炼款土鸡的注意了,本村贫困户散养土鸡,每天纯粮喂养,登山锻炼,夜宿露天,偶食杂虫山草。个个肌肉结实,身高体健!欢迎购买品尝。每斤12元。”并附了很多土鸡跑动的照片和自己的信息。消息发出后,一石激起千层浪,很快得到大家的回应。有自己打电话联系的,有托我捎买的,有自己上门购买的,没到年根儿,保小平养的500只鸡就全部卖完了。

  在得到社会力量支持的同时,朋友圈也让我感到温暖。我每次发些工作生活的信息后,都有扶贫干部、村民、朋友、亲人第一时间给我安慰,给我鼓励,给我点赞。最让我欣慰的是,一次发了回家陪儿子玩耍的朋友圈消息后,村里一位贫困户给我的评论,他是这样说的:“好好陪陪家人,不要老是一门心思搞扶贫。总是加班到深夜,真的辛苦你了,为了你的付出,我们都会好好努力建设新未来。家人也需要你的陪伴,回家了就放松放松,别老想着工作”

  他的话,让我浑身充满力量。

  

  “网红书记”

  驻村扶贫后,工作确实紧张繁忙。在贫困户家里入住,看不上电视,也没有网络,每天下班之后,回到小屋不是看书就是睡觉,突然想起上学时候弹的吉他。2017年2月,到村上的时候我把上学时买的老吉他背来了。晚上回到住处,忙完工作之余,偶尔弹弹琴,唱唱歌,调节调节生活,也觉得日子不是那么枯燥。

  那段时间,赵雷的《成都》火得不得了,我也特别喜欢,就找了谱子练了起来。很快就练熟了,边弹边唱,还像那么一回事。

  有天晚上,给贫困户开会,宣讲脱贫攻坚政策,也说了说一年多来的工作成绩。大家都很激动,贫困户们踊跃发言。有的说自己产业发展了多少,增收了多少;有的说自己房子问题解决了,生活变化有多大;有的说门口的路修好了,出行方便多了;有的说扶贫干部有多好,对自己帮助很大和大家交流探讨,我也是激动不已,心里别提有多美了。回到房间,躺在床上激动得还是睡不着。

  那就弹弹吉他吧。关紧门窗,我拿起吉他,弹起了《成都》。突然,脑海里灵光一闪,涌出一些歌词来。对了,按照《成都》的谱子,写首扶贫的歌曲。这思路不错,说干就干,我趴在炕头,写了起来脑海里,一会涌现出刚来村上看到贫困户生活困难的样子,一会涌现出家人关心支持我的话语,一会出现修路、建广场、拉水的热闹工地,一会又是贫困户们发展产业齐心协力的种种场景边想边写,边写边改,很快,一首《扶贫路上》的歌曲跃然纸上。

  让我掉下眼泪的,是贫困的朋友;面对生活的磨难,还在为日子发愁。大家放心不要忧,国家已伸出援手;我们并肩一起走,脱贫就在前头。让我依依不舍的,是家人的挽留;脱贫攻坚开始后,奔波在村子里头。也想陪爸妈走一走,也想牵妻儿的手;舍小家来顾大家,是我坚守的理由。我们并肩在脱贫路上走喔哦喔,发展生产摆脱贫困一起来加油;从此看病上学无忧,搬迁贷款助你增收;直到把贫困甩在身后,让生活从此无忧。我们并肩往小康路上走喔哦喔,发展生产摆脱贫困一起来加油;你要努力向前奋斗,我会始终伴你左右;同吃同住同劳动,幸福向我们招手!

  没有想到,从有想法到初稿几乎是一气呵成。写出来后,自己弹着《成都》的吉他伴奏试了一下,还挺像那么一回事。

  周六回家,闲着没事,拿起家里的吉他自弹自唱起来。媳妇突然说:“哎,你这唱的《成都》,怎么歌词不对?”我笑着告诉她,是我自己写的。媳妇就鼓励我,这个作品很好,应该做成视频留个纪念。

  媳妇的鼓励让我有了制作视频的念头。过了几周,自己利用闲暇时间把歌曲练得更熟了。一个周日的早上,天气晴朗,我就约上一个朋友去做视频了。朋友拿着能摄像的照相机,我抱着自己心爱的吉他,新农村的场景,自弹自唱的镜头,用录音笔做出来的音乐,加上剪辑的驻村扶贫照片,一天时间,一个简陋的作品《扶贫路上》就做出来了。朋友发给我,我和媳妇趴在电脑前一起看,虽然粗陋,但是自己亲手写出的东西,是自己内心真实想法的体现,还是感到了满满的幸福。

  没想到的是朋友竟然把这个视频发到了网上,更没想到自己的这个小作品能引起那么多人的共鸣。很短时间,《扶贫路上》歌曲视频就在网络上火了起来。认识的不认识的,扶贫的没扶贫的,大家都在朋友圈纷纷转发,越来越多的人给我鼓励,为我加油。几天过后,《中国扶贫》《陕西先锋》《公务员内参》《基层干部》等官微都相继把《扶贫路上》发了出来。最让我激动的是,《人民日报》的一篇文章《第一书记真扶贫》竟然也提到了在朋友圈和各大视频网站蹿红的《扶贫路上》

  不知不觉间,我竟然成了大家口中的“网红扶贫书记”。朋友们纷纷打来电话,网友们也纷纷留言。网友L留言说:“我也是第一书记,刚毕业参加工作。扶贫工作很辛苦,驻村环境也确实不好,但是有时候想想,努努力就能让老乡们离脱贫更进一步,有动力,没的说!撸起袖子接着干!”刘丹说:“这首歌在看病的路上又听了一遍。现在是脱贫攻坚最关键时刻,希望扶贫人齐心合力,为所有贫困户带来一个幸福的生活,我要快点好起来。”一段段真挚的留言,是一颗颗心灵的激荡。大家都支持我勉励我,纷纷说“为奔赴扶贫一线的英雄们点赞”。这一条条打动人心的留言,让我由衷感到扶贫书记这份职业是多么光荣。

  2018年春节,宝鸡电视台邀请我上宝鸡春晚表演《扶贫路上》。从小到大,自己从来没上过舞台,而且是这么大的一个舞台,确实有点怯场。但是朋友们都说,要上,要展示我们扶贫书记的形象。在大家的支持鼓励下,我登上了宝鸡春晚。

  那天晚上,炫目耀眼的灯光,热情鼓掌的观众,在众目关注中,我抱着心爱的吉他,唱起了这首《扶贫路上》。这一刻,没有紧张,只有激动。我热泪盈眶,脑海里不由回想起自己两年来的扶贫历程:面对农村生活乏味、条件艰苦的那种困难,面对群众有时候不配合不理解的那种丧气,面对父母孩子照顾不上的那种思念,面对镇、村干部支持配合的那种感动,面对群众尊重认可、党员鼎力帮助的那种欣慰,面对贫困群众纷纷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那种满足

  我突然有一种强烈的感恩之情,感恩人生,感恩扶贫书记这段让我成长与荣耀的奋斗历程。我为自己是一名光荣的扶贫第一书记而永远自豪!

 

来源:陕西先锋

责编:刘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