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了第二故乡——茂陵村(5月25日)
2020-02-20 17:01:00  来源:陕西先锋  作者:郭瑞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2019年5月25日

  郭瑞

  现任兴平市西吴街道综治维稳办公室主任。2015年7月至2017年4月在南位镇茂陵村任第一书记,2017年4月至2017年7月在庄头镇仪空村任第一书记,2018年3月至今在西吴街道朱良村任第一书记

 

  故乡最让人魂牵梦绕,每每夜深人静的时候,我总会想起儿时院子里可以照出人影的明亮月光,而现在经常出现在我梦里的却是茂陵村的人和事。“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从此,天下月光之于我,除了故乡的种种物事之外,还有我对茂陵村的思念

 

  露从今夜白

  离别与初见

  2017年4月,我离开了担任第一书记两年的茂陵村。临走的那天,我在干净整洁的茂陵村街道上慢慢走着,想把这里的每个角落都记清。

  “郭书记,好啊!最近咋没来我家坐坐?”坐在门口正闲聊的王阿姨向我招着手,大声说着。王阿姨是那种直肠子人,在我初到村的时候,还瞪着眼睛和我说话。“阿姨,我再转转,有时间了我再来看你老。”我恭敬地笑着,继续往前走。

  “小郭,家里裤带面,来我们家吃饭吧!”董老爷子在村里的辈分比较高,在村民中的威望也高,平日里对晚辈们总是板着个脸。早些时候,我心里还真有些怕他。“今天还有事呢,就不来打扰您了,改天有机会再来吃。您家的裤带面还真是特好吃。”我客气地向老人家致谢。

  “郭瑞,我心里把你当自家的兄弟看待,你一个人在这边,以后生活上需要啥帮忙的你就尽管说,不要见外。”王书记很有智慧,思想比较先进,经常给我讲他处理过的各种村务,传授经验。“身在异乡为异客,但在茂陵村我没有把自己当外人看,这都源于你的支持和认可,也感谢大家对我的接纳和包容,以后哪里做得不对,尽管批评。”我内心特别温暖地说。

  我在村里工作的这两年,和村民们一起感受着一天好似一天的变化。走在告别的路上,风吹动脑海中的画册,一页页地翻过去:有小羊咩叫和贫困户欢笑的和弦;有晒得黝黑的贫困户在菜地里摘着火红的西红柿时露出的憨笑;有送菜路上客人递到我手里的晚饭,吃着那两截玉米时我泪流满面;有见到贫困户失去亲人时的感同身受;还有我亲手在村委会广场栽下的那棵海棠树我心里清楚,茂陵村,已是我难以割舍的第二故乡。

  2015年7月的一天,太阳火辣辣地炙烤着皮肤。我怀揣着对“第一书记”这个新岗位的热情来报到,那热情不亚于骄阳烈日。然而来到茂陵村村委会,满腔热情立即被泼了一瓢冰水。

  走进荒芜的村委会广场,半人高的杂草里竟然还有一座坟。办公室大门紧闭,顺着门缝往里瞧,一片狼藉:破旧的会议桌上铺着厚厚的一层灰土,好像很久没有来过人了。我心想,这就是我要上班的地方呀!在汉武帝陵南边的承包地里见到两位村干部,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热情。王军书记眼睛一瞥说:“你先回,那就这,我还有事,回头谝。”就这样,我碰了一鼻子灰返回单位。这和想象中的不一样呀!我像跑了气的皮球,有气无力的。

  村里的“火车头”是党支部王军书记。过去靠着党的好政策,他成了十里八村的致富带头人,和众多群众一样在城里买了房,举家搬迁到城里住了,成了“新市民”,同时也成了“新村民”,再也不和群众朝夕相处了,党支部成了“大印挂在腰间”的流动支部。当然,村委会也是一样,若是群众有事书记不在,那只能干着急没办法。

  我来到茂陵村后,第一件事就是带着大家严格党支部、村委会到岗纪律,刚开始群众和村干部都不信任我,后来一起做事,他们逐渐从心里接受我。

  说心里话,刚开始到农村驻村工作生活,有很多不适应。我宁可舟车劳顿也不愿意在农村寂寥无声地过上一夜。村委会在路边,周围还有几户“人家”,分别是汉武帝、霍去病、李夫人、卫青他们,这样的“邻居”还真不少。晚上一个人加班的时候,看到窗外帝王将相们偌大的封土堆,经常被吓得毛骨悚然,一边说话壮胆,一边锁门走人。但每每想到村民一直在这种环境生活,感受到他们的能量,觉得自己的“城市病”也该治治了。

  一次聊天时,王书记对我说:“你刚来的时候,我们认为你是下来转一圈,做个样子,所以也就对你爱理不理的,一起工作一段时间以后,欣赏你这‘250’式的认真,我们才真正从内心认可你了。”王军书记现在每天都在为群众的事忙活着,再忙再累,他都觉得值。他独自一个人住在村里的老房子里,茶余饭后我们聊天,给我讲他从小到大的故事。“过去忙活自己生意,难免为利计较,心烦得经常失眠,而现在每天都在为贫困户难题忙碌着,心里非常踏实,一觉睡到天亮”他还开玩笑地说:“扶贫是累了点,但治好了我多年的失眠”与王书记搭班子多年的副主任王峰说:“郭书记,自从你来了以后,我感觉王书记像变了个人似的,说话、思想和以前完全不一样了么!”我现在虽然离开茂陵村了,但我们感情依旧深厚,他总是像家里大哥一样,关心着我的工作和生活。

 

  月是故乡明

  走访你的古与今

  茂陵村由策村和史村合并而成,历史可以追溯到2100多年前汉武帝陵修建的时候。听老人们说,大汉名儒董仲舒曾在这里书写《天人三策》进呈武帝,死后葬于此为武帝陪葬,家族后人留居,因此得名策村。关于史村,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在建元三年(前138)以太史丞参与建设,属籍茂陵,司马迁也生活于此。相传司马迁死后葬于史村东南200米处,因此得名史村。我常常站在巨大的霍去病墓冢顶上,往西望去,仿佛穿越到了2100多年前的大汉王朝,看到大司马骠骑将军、冠军侯霍去病统领三军,讨伐匈奴,横扫河西,纵贯漠北,兵锋直逼今俄罗斯贝加尔湖;看到张骞带领副使,带着大汉天子之命,从我眼前走过,走向西域;更远处,看到大宛、康居、大夏、安息,看到古丝绸之路的繁荣。令人陶醉的村史,让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去探索茂陵村的远古和今朝。

  如今的茂陵村480户1980余人,有18户贫困户,绝大多数是因病因残丧失劳动力而致贫。刚开始走访贫困户时,群众大多封闭自守,不爱说话;有些为了保住“贫困的帽子”而有戒备,不愿说实话,让人又气又急。后来我反思自己交流的方式,尽力用当地方言和他们拉家常,与三邻五舍闲聊,从每个家庭的实际困难着手,实实在在地帮他们办事情。很快,村里的人习惯了我走村串户。取得了他们的信任后,在我面前,他们那种小聪明也没有了,憨厚的一面体现了出来。掌握了每一户扶贫对象的准确信息,就能精准施策,为其脱贫寻找出路。

  贫困户董简化,一个50多岁老实巴交的人,膝下无子女,住在村南头比较独立的一块地方,感觉是在“世外桃源”。经常是敲半天门也没人应答,推开门一条小狗呆呆地趴在院子,好没有精神。院子里仅两间平房,精神障碍的妻子在家,坐在房子不动、不说话,两只眼睛直直地盯着你,让人害怕又心酸。妻子不能离人,董简化只能在家看着,实在没有钱了就偶尔打个零工。后来董简化的妻子身患重病去世了,竟连买棺材的钱都成了问题。我和村干部一起,发动同学、朋友捐款,大家通过微信你两百他三百凑了近3000元,算是解了燃眉之急。看着他那瘦弱的身躯,一辈子连个儿女也没有,妻子逝后再无亲人,将无依无靠地生活,我心里真是不忍。

  贫困户杨争建(仪空村)一家4口人,母亲患类风湿性关节炎,常年卧病在床;妻子患糖尿病,瘦弱不堪;儿子才6岁,患先天性心脏病。家里的生活重担都压在了这个30岁的年轻人身上。面对孩子6万多元的手术费,杨争建说:“哥,娃这事咋办呀?我看不起病。”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看着堂堂男子汉流下了无助的眼泪,我心里坚定了一定要帮他把这事办了。后来我去省红十字基金会,工作人员问:“你是孩子的父亲?”我说,“不是,我还没有结婚,我是精准扶贫的驻村第一书记,我以第一书记的身份保证,这是贫困户家庭的孩子,请您给予批准。”工作人员睁大了眼睛看着我说:“您是我工作二十多年来遇到的唯一一个不是患儿家长的人。”小朋友手术很成功,康复得也很好,见了我就跑来让我抱在怀里,我心里觉得特别暖。杨争建媳妇流着眼泪向我致谢,说做手术住院期间,他们家总计就花了300多块钱。我说:“不用感谢我,是党的政策好,我只不过是跑点路而已。”目前杨争建的媳妇在镇卫生院的公益岗位上工作了,每个月可以领到1580元的工资;杨争建也没有那么多顾虑了,在外面跑起了运输;全家人都吃胖了,心宽了。这个家庭正慢慢地走向富裕。

  在茂陵村,各贫困户的情况不一样,但困窘的生活现状是一样的,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帮他们做点事情,改变现状。

 

  着鞭跨马涉远道

  山东买羊记

  2015年11月27日下午5点,我从镇政府开完会回到村委会,刚停车,村主任张峰急忙迎上来说:“村‘两委’开会商量后,安排我和两位监委会干部去山东菏泽买羊,我们也没有出过远门,没有经验,已经和羊场联系好了,你能不能带我们去一趟?”我说:“行!”一行四人顾不上吃晚饭就奔赴火车站了。因为时间紧,只买到站票。一晚上,大家在车上一个个瞌睡得头像拨浪鼓一样摇晃着。我也困得迷迷糊糊,但心里却想着第二天的行程。

  下车前,张主任兴高采烈地说:“羊场老板不好好请咱们吃几顿饭,咱就不买他的羊。”监委会王保军说:“咱们是买羊来了,又不是吃饭去了。”我说:“就是的,出门在外,占小便宜吃大亏,咱不能吃别人的饭。”张主任说:“反正要把大家安排好,一会到站,羊场老板就开车到火车站接咱们。”我说:“不会吧,就是买些羊而已,怎么会开车二百来公里接咱们,想啥呢!”张主任瞪着他那圆圆的眼睛很不高兴地说:“给你说你们还不信,人家说得好好的,你只要来,全程车接车送,吃好喝好。”我越听越觉得不对劲,这里面肯定有问题!正说着,“羊场老板”又来电话了,说是下大雪,高速公路封闭,国道堵车,你们从济南火车站换乘长途客车到郓城县吧。一路颠簸,停停走走折腾了近五个小时,估摸着时间快到了,“羊场老板”来电话“指示”我们在张营镇下车。到了张营镇,对方又说有事走不开,让我们坐出租车到嘉祥县黄垓镇。两天一夜未眠,又困又烦躁。我综合一系列情况分析,这是把我们一段一段地往过哄呢!我按捺不住内心的火:“张主任,你了解对方了吗?难道只单方面听他说,就贸然带着大家来买羊了,还第二天一装车,后天就能回,怎么想得这么简单呢!”张主任一副“关中楞娃”的样子,像牛一样,犟得不得了!还说:“没有问题!”弄得大家剑拔弩张都不高兴。一路上“羊场老板”电话给我们导航,一会在这下车,一会又在那下车,感觉跟做贼似的。

  天马上黑了,终于见到了“羊场老板”——一个20多岁的小伙子,头发立得高高的。“羊场老板”带着我们去了羊场,说他爸是老板,家族企业,认识很多大领导。我一眼扫过去总计不到200只羊,和我们想要的300多只相差甚远,而且品种单一,这哪是想要什么品种有什么品种,想要什么规格有什么规格,想要多少有多少!这更加确证了我的判断,这是一场“骗局”!办公室里来来往往形形色色的人,好像都在忙着生意。我分析,这就是一个养殖合作社的场地,一个众多羊贩子共用的平台。现在才明白他们为什么不愿意告诉具体地址,原来是害怕我们自己到了,被其他羊贩子抢了去,所以安排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他单线联系来接。

  我一看情况不妙,人生地不熟,何况还是晚上,便强装镇定地说:“我们是陕西来的,我发小的老家就是你们菏泽地区郓城县的,来的时候也和他们联系了,明天去拜访。我是市委组织部下派驻村的第一书记,我要看你们的所有合法手续,咱们谈好了价格,你们如数按要求准备货源,我们的扶贫办公对公给你打款。”(当时他们有点懵,也许因为都是私人买羊,还没遇到过公家买羊的,其实我是给他表明我们附近有熟人,身上也没有钱,不要打我们的歪主意)接着我说:“这样吧,我们还没有吃饭,天也黑了,明天白天再来看羊,谈业务。”没有交通工具,外面乌漆嘛黑、冰天雪地的,也不知道哪里有住宿的地方。“羊场老板”带我们来到一家招待所,房间是不到九平方米的标间。近40个小时没有躺着睡觉了,我们也顾不上其他,躺下瞬间就见周公了第二天早上醒来,感觉自己就像难民,饿得前胸贴后背,商量着如何逃脱这个“骗局”。刚出门,“羊场老板”开着车就到门口了,原来招待所还负责给“羊场老板”盯岗放哨!

  “羊场老板”直接说:“你们是我接的客人,按我们这里的规矩,要买羊,只能从我手里买。”我见状,忙说:“我们这次来主要是考察,我们打算要的小尾寒羊,你们现在的货源不够啊,而且价格也跟我们给扶贫办汇报的价格有很大出入,我们的预算不够了,还要重新汇报。等我们回去定好以后,我和你联系,你送货到位,我货到付款。”就这样,我的缓兵之计才算让我们安全脱身了。或许对方也是考虑到我们的身份,才不敢乱来。

  张主任说:“这次来一定要把羊买回去,全村人都知道咱们买羊来了,如果买不回去,那就丢人死了。”说着又继续联系其他羊贩子。我说:“不用考虑在这买羊了,这里就是这种商业模式,按你预算的360元一只羊,根本就不可能买到。”从嘉祥县到郓城县的班车上,我们一路争吵着。在公交车站等车时,一位羊贩子大哥给我们说了实话:“只要客户来,什么条件都先答应。你们要的小尾寒羊,至少要900多元一只。”路上,我们四个人挤上了一个满头白发老人的助力三轮车。说了我们的经历之后,老人说:“这几年风气不好啊,有些人来了,吃了人家的饭,钱也得留下,吃了饭不买羊,还会挨打;有些人在办公室谈生意,只要说你要,外面就把牛羊装车了,然后结账的时候就高开价格,不要了可以,留下8000元装卸费。”不听不知道,一听吓一跳,王保军说:“张主任,你还敢吃人家的饭不?”大家哈哈一笑,高文学说:“幸亏这次有郭书记跟咱们一起来,要不然还真的被骗了,弄不好还会挨打呢!”面对这个局面,张主任低下了头,不好意思了,再也不跟我闹情绪了,只说了一句话:“回。”山东短暂的四天行程,一路上的所见所闻让人感觉像是过了四个月,漫长而难忘,但是,即使遭遇千辛万苦也无法阻挡我们为贫困户发展产业脱贫的决心。

  从山东回来以后,我们在周边多地走访调查,最后334只小尾寒羊终于落户茂陵村。贫困户董规划看到自己圈里长得膘肥体壮的羊,乐滋滋地说:“这是村上扶贫送给咱家的羊,还是好品种羊呢,如今一只羊少说也卖1500元呢!”

 

  风光无限在茂陵

  种植采摘园

  2016年4月16日,谷雨前,正是栽菜苗的时候,我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蔬菜培育基地拉回了“希望”,就像贫困户尚争产大哥说的那样:“对我而言,不管收成咋样,只要种下了种子,就是种下了希望。”

  精准脱贫不是送一袋面、一桶油,是送一个希望。2016年初,我们开会商议决定通过发展集体经济,走产业脱贫的路子,依托茂陵博物馆旅游资源,发展无公害种养殖产业相结合的农业观光采摘园。流转土地、建大棚、打机井、铺暗管、整土地、修生产路,热火朝天的筹备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开园当天晴空万里,我和村书记带领一班人和贫困户一起,在地里种起了菜。浇水的、整地的、插竹竿的、埋苗子的,我和大家一起,掌握了西红柿、黄瓜等蔬菜的种植技术要领。如火如荼的劳动场面吸引了一批热爱集体事业的热血青年,监委委员董博就是其中一员。他经常在产业园帮助贫困户干活,不论是去西安、咸阳送菜,还是开着车和妇女主任冯蝴蝶走街串巷卖菜,都无怨无悔。

  蔬菜大棚刚建起来的时候,销售渠道还不畅通,我就开车拉着菜到西安联络销路,不论是骄阳酷暑,还是狂风暴雨,尽力准时把菜送达约定地点。为了把当天新鲜的菜送到客户手里,经常是晚上11点,我还饿着肚子在送菜的路上。有位张阿姨,每次取菜的时候都会给我带点吃的,她知道我饿着肚子呢!创业路上充满了温暖与感动。

  由于长期无法正常按时吃饭休息,我落下了胃病,反流性食管炎、胃部糜烂性溃疡,时常胃泛酸,烧得整个食管、喉咙都难受,疼得一只手按着胃部,一只手开车,体重一度从160多斤掉到只有121斤。这个数据令我害怕,身高一米八一的我,晚上睡觉摸着自己高高突起的胯骨,看着一天天清晰可见的肋骨,真不是滋味!我的胃病越来越严重了,许多人都不理解我的行为,甚至在一次送菜的时候,有人说我是典型的“二百五+傻瓜”。

  对比今昔照片,用村干部董博的话来说:“刚来的时候是城市大小伙,现在看着跟我们农民没有啥区别。”看到我不断打嗝反胃,我妈哭了,父亲心疼地说:“好娃哩,以后可不敢这样子干了!你要有个三长两短我和你妈以后靠谁呀!”我掩饰着内心的恐惧说:“没事,你们别乱想,我好着呢!过些天就好了。”其实整整两年来,这个胃病折磨得我身心疲惫。但是从家回到村里,我又坐不住了,好像有一种特别强大的力量在推动着我。久而久之,我们良好的菜品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听说是帮助贫困户的扶贫项目,红会医院的王姐到处给我们宣传介绍客户。机关、学校、社区形成了固定的销售网点,各种菜、土鸡蛋、咸鸭蛋、农家自磨面粉、鸡鸭兔肉、红薯、苹果等茂陵村的农副产品上了千家万户的餐桌。

 

  况乃未休兵

  致富血肉情

  “人穷志不穷的先进标兵”申世英老人76岁了,还是家里的顶梁柱。老伴半身不遂,儿子儿媳、两个孙子都是智力障碍,他常年坚持劳动,支撑着家里六口人的生活。虽然年龄大了,但身体素质还可以,晒得黝黑黝黑的,显得头发、胡子更加白。家里的重担,压得申老的腰深深弯了下去。从2016年4月开始在产业园里干活,他一个人不到一年时间,连工资带分红就得到15000多元。2017年3月1日,申老享受了政府的危房改造政策,在自家后院建起了三间新房,这是一个通过自己的双手改变生活面貌的脱贫典型。他每次见了我都特别开心,一双黝黑而又粗糙的大手和我的双手紧紧握到了一起,我能感受到他掌中的热情、眼里的深情,他笑得特别灿烂,看起来就像一个孩子。那一声“郭书记”,承载了全村18户贫困人家的期盼,让我知道了这个称呼的分量有多重,真心体会到了“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含义。

  反差最大的是王战士!贫困户王战士近60岁了,有糖尿病综合征和脑梗后遗症,腿上的肉一压一个坑,半天弹不起来,还总是头昏。他没有老婆,女儿享受了教育帮扶政策,在宝鸡上中专。平时一个人在家,一日三餐凑合着吃点,不是在凌乱不堪的家中睡觉,就是在门口闲转悠,就这么一天天地混日子,有点“等靠要”的思想。2017年,看到申世英老人自食其力过上了好日子,他坐不住了,主动找到我说:“我想养猪,虽然身体不是很好,但养猪还是可以的,我不想一直当贫困户。”我说:“你不是身体不好,干不了吗?”他笑了笑,不好意思地说:“以前总是害怕赔钱,啥都不敢干,才说身体不行的话,现在想先少养几头,慢慢来。”看到王战士有点信心了,我心里特别高兴,意想不到呀!说干就干,帮他在后院建起了猪圈,在我调离茂陵村之前,6头小猪崽进了他家。后来我再回村,王战士老远就喊:“郭书记,你来咧!”见了我话匣子就打开了:“现在养了12头猪,如今每天早上5点钟起来,忙忙碌碌不停,再也不是以前没事睡懒觉的王战士了浮肿病症消除了,忙忙碌碌干着活,身体反而一天天更好了,心情也好,二女儿也从中专考上大专了”家里的事他说个没完,成就感从他眼里流露出来,我能感觉到他对生活的热情和希望。

  夏季的关中平原酷热难耐,在坑洼崎岖的小路上,每日都左右晃动着一辆三轮摩托车,它的主人就是近50岁的张劲松。这辆车充当着张劲松的双腿,载着他穿梭于田间地头和蔬菜批发市场。19岁那年,意气风发的张劲松积极备考大学,却关节疼痛,躺下起不来了。缺钱的父亲无奈地、“残忍”地没有给劲松看病,连去疼片都没钱买,错过了最佳治疗期,导致其双腿萎缩僵直。20岁的劲松不愿这样苟活一生,买了一台补鞋机,在兴平县城的补鞋摊看着学习了三天就回家开始了近二十年的补鞋营生。其间还卖过西瓜,卖过菜,开过话吧、网吧,卖过纯净水,开过信息站,抓紧每一天与命运做抗争,生怕白活了一天。这个身高一米六多点,80斤重,左眼安装了人工晶体的瘦弱身体,潜藏了磅礴的力量。2016年,在杨凌西北农大教授指导下,张劲松种了7亩秋葵。老天好像有意成就他,胳膊一样粗的秋葵,近2米高,长得像树一样。皇天不负有心人,第一年挣了7万元的纯利润,这对一个架着双拐的残疾人而言,是什么概念?这超过了20多个贫困人口的年均收入总和!

  信心大于黄金。2017年初,张劲松奔赴杨凌学习农业技能,他作为唯一的残疾人,每期都不落,感动了教授和其他学员。一次次的学习成果,让张劲松发展起速生苗培育,这一干就是80万株速生苗基地的开创。临近嫁接桃苗了,手里没有钱了。常言道:“一分钱难倒英雄汉。”张劲松一筹莫展,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坐卧不安。我向四川收购桃苗的窦老板介绍了张劲松的情况,在几次三番的努力下,窦老板当场表态,先给张劲松预付3万元。3万元预付款拿到了,没想到还没到家,张劲松就打电话通知干活的人到家里等着领工钱。在这么困难的情况下,张劲松依然把干活人放在第一位。正是他这种先人后己的厚道,村民才敢把地承包给他,暂时没有钱也会继续干活。大家都信任张劲松的人品。张劲松的商业触角是非常灵敏的,目前已经形成了120亩规模的现代生态采摘园。这些都源于夜以继日的投入和不辞辛苦的劳动。张劲松说:“这一辈子不能白活了,要活就要活出个人样来。”

  忆茂陵,几回回梦里回“故乡”。驻村工作,留下了太多回忆,望着村前一片快要成熟的小麦田,看那随风而动的金色麦浪那一刻,我对土地有了别样的感情,心里想到路遥的那句话:“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这里是我难以割舍的第二故乡。

 

来源:陕西先锋

责编:刘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