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写新时代鱼米之乡“美丽文章”
2023-02-10 09:48:00  来源:乡村干部报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编者按

  江苏省委农村工作会议近日在南京召开,为新征程上江苏“三农”工作制定“任务书”和“路线图”。

  彰显历史底蕴、引领乡风文明、充满现代化气息……近日,本报记者新春走基层,兵分多路,进乡村、到景区、入大棚,定格一个个乡村干部开足马力奔跑的故事。

  燕子衔泥,五年造出一个美花园

  2月1日,正月十一,年味还未淡去,记者慕名走进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真武镇滨西村,看看村里刚建成的“新名片”——滨西公园。

  刘观斌,滨西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今年55岁,以前自己开厂,是十里八乡公认的能人。滨西公园是他上任后的得意之作,2017年开始规划,今年春节前彻底完工。

  刘观斌向记者(左三)介绍滨西公园建设过程

  建得慢是真的,省钱也是真的——占地近20亩的公园,包含多种公共休闲设施,大约只花了市场价的五分之一。

  走进滨西公园,跨过一座小巧玲珑的石拱桥,几个不惧寒风的孩子在游乐场快乐地荡秋千。沿着塑胶步道继续向前,依次看到“镇园之宝”——一棵树形奇特的百年老榆树、一个崭新的标准化篮球场。

  鉴于以前采访时曾看到有些村的篮球场建好却常年上锁,记者专门走近看了一下,门开着。刘观斌说,公园的一草一木,都饱含着村民的奉献,全体村民是它的主人,怎么能上锁?

  滨西公园的故事,要从2015年底确定连淮扬镇高铁线经过滨西村说起。大项目征地拆迁,后期都要做绿化,刘观斌和村干部们经常跟着看,渐渐看出了点门道。

  是门好生意,村里也能做,何必让中间商赚差价?

  村委会前面有一片临河地,以前是村民们的秧池田,大的不过三四分,小的更是只有鸡窝大,有的种菜有的荒着,像头上生了瘌痢,加上鸡鸭满地跑,村民都嫌它脏乱。刘观斌从办公室往外看,早就觉得刺眼,苦于市场报价高得令人咋舌,一直没钱整治。村里想做绿化生意,要不就用它练练手?

  村“两委”开会,先统一了思想,紧接着开村民大会。这块地牵涉到几十户人家,刘观斌做好了一次不行再开几次的准备,没想到大家相当支持:“村里早该整治环境了!”近20亩地,几乎没费什么力气就拿了下来。

  刘观斌很感动,同时感到压力很大,“群众无条件把地交给村里,不搞出个名堂来,对不起大家的信任。”规划完全由村民说了算,这个说要儿童游乐设施,那个说要大广场……村干部们把大家的愿望记下来,自己学着画规划图。

  花木公司的苗木价格不菲,刘观斌跑了几家,觉得不划算,决定就地取材。几年来,附近哪里拆迁,他们就去哪里“捡漏”,拆迁户房前屋后要拉去当柴烧的树,不少都被拉到了滨西村。那棵“镇园之宝”就是他们捡来的,“市场价10万元,我们只花了几千元运费。”很多设施也是捡的,拆迁农房中,有的房梁、木窗、木门精美且保存完好,直接叫卡车拉到公园里,成了老年活动室和农具展览馆的主体,既省钱又保留了当地民居特色,留住了乡愁,一举两得。

  5年来,刘观斌带着党员干部群众,燕子衔泥一样,让滨西公园渐渐成形。不少党员干部自掏腰包购买苗木,亲手种在公园里。桃树、李树、柳树、桂花……来者不拒,全凭个人审美喜好。

  在党群活动中心,记者碰到了年近七旬的老党员殷冬根,他家就住在公园对面,几年来一天天目睹着它的变化。2019年,他花了80元买了一棵栗子树种在公园里,去年开始挂果,殷冬根吃到了自己种的栗子,特别香。他笑眯眯地告诉记者,“咱们这没什么名贵树种,但春有花秋有果,一年四季都很漂亮,大家伙都很喜欢来闲逛。”

  今年春节,不少两三年没回家过年的年轻人回来了,对村里的变化惊叹不已。路修好了,公园也完工了,父母的生活品质又上了一个台阶。

  公园完工了,滨西村的园林合作社也开张了——刘观斌和村干部们在实际操作中积累了大量经验,也切实看到了机遇。“国家鼓励利用荒地、废弃地、边角地等开展村庄小微公园和公共绿地建设,乡村公园建设不是苗木越贵越好、设施越全越好,而是要因地制宜,尊重村民意愿,小规模、低成本、易维护。我们就是想填补这个市场空白。”

  村里流转44亩地,种上了红叶石楠等本地树种,采购了吊车、大拖拉机、耙地机等农机,园林合作社蓄势待发。滨西公园就是他们的一个金样板、活广告,兄弟村来参观,不少村书记都心痒痒的,“不太贵的话,我们村也想整一个。”

  最近,合作社实现了“开门红”,一口气接到了3个小订单,刘观斌和村干部们喜上眉梢。

  站在滨西村园林合作社的苗木林里,狂风吹得红叶石楠哗哗作响。不远处,一列高铁正在田野间飞驰而过。它以另一种方式,给滨西村带来了花团锦簇的好日子。

  本报记者 许露露

  通讯员 张远辉

  壮士断腕,化工之乡卖“好水”

  记者(左)与沙塘港村村民杭国荣交谈

  1月26日早上,天气晴,在江苏省宜兴市周铁镇大有秋一期·竺山景区,工作人员严阵以待,接受景区春节首开的压力测试。“游客这几天来得多。人流压力较大时,我们就要打开应急通道。”周铁镇党委副书记、镇长王祎程告诉记者。

  大有秋一期·竺山景区是周铁镇大拈花湾的重点文旅项目,总投资达200亿元。周铁镇位于太湖西岸,昔日是著名的化工之乡,机械装备、建筑地基也是王牌项目,如今却“转换赛道”做起了文旅,背后是何种考量?

  太湖蓝藻问题早年一度困扰着周铁镇的干部群众,成了当地发展路上的“减速带”。“十多年来,镇里关停151家化工生产企业,减少工业产值200亿元、税收35亿元。”这组数据就是周铁治污治水“壮士断腕”的决心。王祎程介绍,现如今的周铁是名副其实的“无化区”,为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换打开了“快速通道”。

  转型不能只靠文旅一张牌。春节前,镇重大项目服务专班常跑工地看进度。原来,华润怡宝华东生产基地择址周铁,按照计划2月份就要试生产,到今年年底,8条生产线要全部投产。相关的包装、物流等环节配套起来,综合效益将呈几何级增长。

  “各种新业态风头正劲,而机械装备、建筑地基等传统产业怎么办?”面对记者的疑问,王祎程解释,周铁镇并没有“断尾”传统产业,而是将传统产业往专精特新的方向提质增效。

  机械装备板块,以“国家机械装备产业基地”为平台,推动赫联科创园建设,园区建成后,预计可引进企业250余家,年税收近5亿元,目前已有80多家企业入驻。建筑地基方面,周铁镇通过全力培育“总部经济”,积极推进太湖建筑桩基研发基地、永固地基总部基地建设,鼓励打桩企业把公司迁回老家,让行业发展的流量造福本地增量。

  “项目来了,更要接得住、服务好。”王祎程说,为了给大拈花湾项目腾出空间,去年端午节期间,全镇党员干部连轴转,完成了147户拆迁,“政策解释到位,发展前景可期,工作就越做越顺,老百姓都比较支持。”

  开年后,文化旅游、现代农业等领域都有项目要推进,全镇党员干部将继续做好“店小二”,包括探索梳理“建设项目一件事”流程,坚持“建设项目代办员”制度,以保姆式“帮代办”服务好重大项目建设。同时建立常态化政企沟通渠道,构建一流政务服务软环境,打响“周铁最周到”营商环境品牌。

  在大有秋一期·竺山景区,记者看到,太湖水清亮开阔,店铺整洁雅致,不仅有近郊的游客前来打卡,还有常州等周边城市的游客包大巴过来旅游。

  对转型发展,老百姓也有切身感受。景区保洁员杭国荣是沙塘港村村民,在他的记忆中,有好些年,每到春夏,湖面上总会出现打捞蓝藻的工人,“现在环境变好了,我们的生活也更幸福了!”

  本报记者 周妍

  通讯员 黄雯琦 郭赛红

  草莓“上楼”,果农生活更“莓”好

  记者(右)在草莓大棚里采访种植户

  从沪宁高速江苏句容边城道口下来,拐上S122省道,路两侧大红“外袍”的草莓摊绵延数百米、采摘的游客挤满大棚……自年二十八以来,有“中国草莓之乡”美誉的句容白兔,天天上演这样的“丰景”。

  正月初六上午,春节假期临近尾声,户外零下5摄氏度,记者沿田埂挨个大棚寻找主人,听到一声声“微信到账100元,微信到账120元……”撩开帘子,种植户刘国风正麻利地除草,手机响个不停。

  “现在是最忙的时候,一刻不得歇。越忙越高兴,多辛苦都值得。”60岁出头的刘国风开心地说。

  刘国风和丈夫经营的这家春之叶家庭农场,地段不错,位于白兔镇倪塘村村东头第一个岔路口,目前有4个大棚处于草莓丰收季。

  在大棚入口,“党员中心户”红艳艳的招牌立在田埂上,棚子上还挂着她丈夫的笑脸照、手机号、二维码,以及一块“服务至上 真心做事”的承诺牌。

  刘国风不只打理草莓,夏秋还要忙好几亩地的葡萄。她和丈夫各有分工,她留在地头种植、管理,负责运营采摘。丈夫负责对接销售,送货上门。人勤春早,她和丈夫就住在地头的简易平房,家里的小洋楼这个春节没住一天。

  作为勇于尝鲜的示范户,刘国风去年尝试了超高垄种植模式,她家的草莓现在长得比别人家更高,方便游客们采摘时伸手可及。

  “我们这边家家户户,采摘一斤35元,不愁卖的。”站在大棚里,聊起自己的收成,刘国风脸上堆满了笑。

  周围的种植户告诉记者,刘国风是村上的能人,养鱼养鸭种葡萄,20多年来,一直跟着党的政策走,哪样好挣钱种哪样,不嫌苦不嫌累。

  4年前,刘国风的女儿敏锐观察到草莓市场好,在她的建议下,刘国风承包土地种起了草莓。

  “特别忙的时候,雇两三个人,一天给几百块工资。”刘国风告诉记者,在市里工作的孩子也常主动回来帮忙,“我还劝儿子回来种草莓呢。”

  她算了一笔账,儿子在市里做餐饮生意,投资上百万元,店里除了厨师还要雇五六个人,这几年连年受疫情影响,收入少开销大,不如回来搞农业。“跟我种草莓,苦确实苦,挣钱也是真挣钱。”

  不仅刘国风一家因为草莓日子越过越好,沿着S122一路向东,知名的王柏生草莓园、全国劳模纪荣喜草莓基地、万山红遍果园……几乎每隔五六米,便有外地牌照的私家车停在路边采购,男女老少钻进大棚,草莓特有的甜香弥漫在新春的田野上。一盆盆、一箱箱,被搬入后备箱的红艳草莓,映照着白兔镇农民的好年景。

  “预计果农普遍收入比去年要高一倍不止,少的一天挣3000多元,多的上万元。”这几天,镇江市草莓协会会长唐山远也没闲着,和倪塘村村党总支书记徐华,随机选择草莓种植户跑了一圈。徐华表示,马上气温回暖,还有一波销售热潮。

  这两年,白兔镇的草莓大户们在上级党委布局下,根据省农科院专家的指导,陆续推广超高垄种植。唐山远建议徐华在倪塘村更多家庭农场推广。

  何为超高垄?唐山远解释说,就是利用塑料扣板、石棉瓦、废旧板材等搭建栽培槽形成超高垄,然后将土壤、基质或两者混合物装填进栽培槽内,进行草莓栽培,既可免去种植户弯腰劳作,也能使采摘草莓更轻松。以春之叶农场为例,如果高架栽培,一亩地没个八九万元起不来,超高垄种植,成本不过万把元。

  相应的,采摘收入也上浮,草莓价格今年比往年普遍贵5元一斤,依然供不应求,“村书记不光组织技术人员传帮带,还经常主动替我们联系大客户,这个春节卖得很好。”刘国风笑着夸徐华书记“领头雁”领得好,“吃水不忘挖井人,我们也要感谢赵亚夫赵老,是他带领白兔镇农户走上了草莓产业发展之路。”

  如今,白兔镇草莓种植面积已达5000亩,亩均效益达5万元左右。“我们草莓的品种从1个发展到10多个,远销上海、深圳、北京。”唐山远为小草莓带出的致富大产业自豪。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草莓长高收入高,这小小“红果”,让百姓生活越来越红火。

  本报记者 倪敏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