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代县段家湾村书记刘桂珍:用瘦弱的身躯撑起一片天
2019-07-18 09:50:00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侯馨远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从县城驱车十余公里,平原褪去,山峦渐起,清冽的溪水淙淙奔流,齐整的瓦房傍山而建,山西省代县段家湾村即坐落于此。

  村支部书记刘桂珍正忙着给村民针灸理疗。“之前输液打针的人多,现在村里人少了,看病的人不多,想针灸的人比较多。外面打工的人回来几天,也要到我这里扎扎针。”刘桂珍笑着告诉记者。从1978年开始做赤脚医生,刘桂珍给乡亲们看病已有40年。

  初次见面,刘桂珍穿着一身朴素利落的黑衣黑裤,留着齐耳短发,热情和善,话语不多。谁能想到,正是这个体重不到80斤的瘦小女人,将教师、医生、村干部的担子一肩挑,一挑就是四十年,工龄加起来,足够别人干两辈子。这些担子都是临危受命,或是为了村里老人有医看,或是为了娃娃们有学上,或是为了村里防洪防火有个跑腿管事的,刘桂珍就这样把每个村民都装进了心里,用瘦弱的身躯撑起了小山村的一片天。

  段家湾村山大沟深,坡陡地瘠,自然条件恶劣。1996年,身为村支书的父亲因身体原因辞去支部书记职务,组织上推荐了刘桂珍。大山里生长的年轻人,哪个不想走出去、见世面、放飞梦想,一开始她断然拒绝了。可是,乡党委领导多次谈话,党员们一致力举,她还是以全票当选了村党支部书记,从父亲的肩上接过了这副沉甸甸的担子。

  20多年前的段家湾村,还是乡里、县里有名的“三无”村:地下无资源,地上无企业,集体无收入。7个村落零星分布在方圆十多公里的沟沟岔岔中,村民主要依靠种植玉米、黎谷、土豆等作物勉强度日,产量不高,收入平平,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看着村里的姑娘都远嫁平川外地,小伙子们却讨不到老婆成了光棍汉,刘桂珍急在心上:要想改变现状,必须提高村民收入!

  靠山吃山,段家湾村虽然山路闭塞、通讯不畅、土地贫瘠,却有着天然纯净的甘冽泉水和得天独厚的气候环境。刘桂珍远赴太原等地考察,组织村“两委”班子成员和党员、村民代表多次开会,决定发动村民在河滩地栽植油松树苗。种树,其实并不是什么新鲜主意,早在几十年前,她的父亲就尝试过种树创收,却得不偿失,自此村民对种树十分反感。刘桂珍明白,大家只有看到实实在在的好处才会打消顾虑,于是带头在自家承包的三分河滩地里种上了营养袋油松树苗。经过两年的精心呵护,第三年春天,心血终得回报,三分地的树苗卖出了7.5万元,收入相当于种庄稼的近百倍。消息一下子在村里炸开了锅,这简直是在地里挖出了黄金!于是短短几年,在刘桂珍的带动下,村里120多亩地,有100多亩都种上了油松苗,凡是种树的人家,户户收入过万,一举脱贫。

  “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近年来苗木市场低迷,村民收入有所减少,刘桂珍开始绞尽脑汁地开辟新的致富门路:带领大家改善育苗技术,调整树种结构,以适应市场需求。凭借自己懂中药的优势,发动群众在农闲时间上山刨药材,好点的一年能收入五六千元,差点的也能卖个两三千元。鼓励年轻人外出务工闯荡,积极与县劳动就业部门联系,推荐本村青年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向技术工人转型……村民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段家湾村30户人家、50口人均已摘下了贫困的帽子。6个自然村的居民也已全部搬迁至平川地区,开始了新生活。

  当初,刘桂珍为了鼓励村民走出大山,打消搬迁顾虑,她带头在平川地区买了新房,却迟迟没有搬去住。“这几年村里的房子都给修整了,平时用煤烧火,不用砍柴,用电也方便,挺好的。”

  谈起未来,桂珍眼里闪着光亮:“现在好了,不用白天给娃娃上课,晚上赶夜路看病。还能做点啥呢?咱这里水可好了,山泉水的水比县城的水甜多了,能建个水厂。前些时候还有个老板想建漂流项目,已经签了合同……”聊起村子的未来发展,刘桂珍的话立刻多了起来。毕竟,故乡是她认定一生的心尖守护。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