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要重“农味”
2018-05-24 10:18:00  来源:大学生村官网  作者:王传元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这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明确要求。

  村干部无疑是“三农”工作队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大学生村官更是这支队伍中朝气蓬勃,活力充沛的有生力量。那么,大学生村官怎样才能尽快成为“一懂两爱”的“三农”干部?近日,省社科院一位资深学者在全市“三农”工作座谈会上这样说: “大学生村官要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一懂两爱’‘三农’干部,不仅要在引资金、找项目、帮助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上用足心思,下足功夫,做出成效,而且要有很重的‘农味’,对农业起码要懂农时、懂农事、懂农技;对农村要身入、心入、融入,较全面了解所在村人口、土地、自然资源、人居环境和人的思想实况;对农民要听懂农民说话、看懂农民做事、读懂农民心思,和农民打成一片……”听罢此论,笔者深感精准精辟,实在实用,并想狗尾续貂就此话题小议一番。

  如果说引资金、找项目、帮助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是大学生村官成为合格“三农”干部必备的硬件,那很重的“农味”则是不可或缺的软件;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实践证明,大学生村官要懂农业,必须懂农时、农事、农技等农业方面的基础知识及其实际运用,并注重积累,勤学好问,触类旁通,自我提高,才能在农业问题上有一定的话语权、发言权和取舍权;才能在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群众生产、应对自然灾害等工作中提出正确的意见和建议,进而,为农业高质高效发展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否则,在农业工作中要么人云亦云,吃人家嚼过的馒;要么“循规蹈矩”,看红头文件办事;到头来做了几年的“三农”干部,其农业知识还不如一个普通农民。

  要爱农村,必须身入、心入、融入农村,对本村人口、土地、自然资源、人居环境和人的思想实际情况了然于心,才能在精准扶贫、项目引进、乡村振兴、土地整治、生态建设、村庄规划和社会管理等重点工作上赢得主动权,为村支两委出谋献策,从而做到贴船下篙,靶向发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不到田间,不接地气;不进农家,不聚人气,雨天不湿鞋,睛天不沾泥,对诸多实况了解不够深入不够全面,工作起来势必存有盲目性和从众性,往往事倍功半,甚至无功而退;难免让群众觉得你身入心未入,身在曹营心在汉。

  要爱农民,首先要听懂农民说话。这对绝大多数大学生村官确有难度,须用心学习,尽快过关。语言是沟通的先决条件,只有听懂农民说话,特别方言土语、俗话农谚,才能随时随地和他们交流情况,交换意见,交心交友。其次要看懂农民做事。农民一年四季有忙有“闲”,作为“三农”干部必须清楚他们何时忙何时闲,忙时忙什么,闲时干什么,才能有的放矢,解其所难,正确引导,给其所需,才能帮出实效,爱到点子上。第三要读懂农民心思。这一点很重要。农民的性格有质朴耿直有话直说的一面,也有羞涩内敛难于启齿的时候,他们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也会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因此,在与农民打交道中也要善于观颜察色,采用零距离接触,拉家常引导等不同方式读懂他们心思,摸准他们的心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了解他们在想什么?要我们做什么?怎么做?从而,根据他们的真实意愿,帮助村里拿规划,谋发展,求实效;在实际工作中与他们同心同行,同甘共苦,和他们打成一片,逐步成为有事直说,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俗话说,装龙像龙,装虎像虎。大学生村官要有“农味”也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有很多知识要学,有不少学问要做;但既然选择了村官就得像村官的样子,担起村官的责任,要在“一懂两爱”上潜心竭力,久久为功,坚持学中干,干中学;学会“庄头请教农家事,路与村妇话桑麻”的本事,养成朝迎晨露滋润而出,晚披落霞余辉而归的习惯;可以坚信只要心中有“三农”,办法总比困难多。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