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村官詹宗莹:因人施策,为贫困户造“饭碗”
2018-08-31 10:07:00  来源:大学生村官报  作者:杨涌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7月9日,福建省泰宁县朱口镇朱口村大学生村官、副书记詹宗莹,看着村民李祖平养的200多只鸡鸭,很是高兴,不禁与李祖平攀谈起来。

  李祖平夫妻都是残疾人,两个女儿正在读书。“以前日子过得紧巴巴的,想养鸡鸭,本钱也没有。感谢你帮忙申请了5000元扶贫资金,明年我还想扩大养殖规模。”李祖平对詹宗莹说。

  在朱口村,像李祖平这样的贫困户有59户163人。近年来,詹宗莹和村干部们深入到贫困户当中,了解他们的需求,因户施策,真情帮扶,取得了明显成效。截至2017年底,朱口村贫困户全部脱贫。

  村民黄少霞,小时候因小儿麻痹症导致肢体残疾,行走必须依靠拐杖。离异的她带着正在读初中的女儿暂住亲戚家,靠着政府的低保金维持生计。经济和精神上的双重压力,使黄少霞变得少言寡语,心门渐渐关闭。

  2016年,刚刚到村任职的詹宗莹了解到她家的情况后,一次次找黄少霞谈心,给黄少霞鼓劲打气。慢慢地,她的心扉打开了。

  黄少霞以前学过缝纫技术,偶尔也帮左邻右舍修补衣物,但并没有成为谋生的职业。詹宗莹鼓励她开办缝纫店,并为她申请到残疾人就业创业补助5000元。2017年上半年,黄少霞的缝纫铺开业,凭借良好的口碑,过硬的技术,黄少霞每月增加了400多元收入。

  “之前我一直看不到希望,是小詹上门来鼓励我,帮我出点子,让我有了方向和目标。”黄少霞说。

  “借住在亲戚家不是办法。”黄少霞的住房问题,成了詹宗莹的一块心病。小詹通过协调,将村里一块闲置用地给黄少霞盖房,并为她申请安居工程,拿到3万元补助。2018年春节,黄少霞搬进了新房。“总算有个家了,我要继续把缝纫铺经营好,通过自己努力让日子一天天好起来。”

  7月8日上午10时许,村民肖小花的手机频频传来微信提示声。“又有顾客来预订小籽花生了。最近福州的客户挺多,他们喜欢土鸡和咱自酿的米酒。”肖小花笑着说。

  肖小花今年33岁,患有慢性病,需要长期吃药。2015年丈夫因烧山被判刑,家庭一下断了经济来源,本就拮据的家从此陷入困境。当年,她家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虽然身体不好,肖小花咬牙独自挑起家庭重担,照顾两个读书的孩子。没有一技之长的她,只能靠种几亩田糊口。

  这个家庭如何脱贫?詹宗莹依据肖小花的情况,为她量身定制了一款脱贫方案——“土货女郎”。

  朱口村土地肥沃,生态条件好,小籽花生、辣椒干、朱口粉干十分有名,但本地市场有限,詹宗莹建议肖小花利用微信寻找外地客源。

  “自家种植的蔬菜瓜果,以前很难找到销路,一般只能送送亲戚。现在好了,不管是鸡蛋还是花生,都可以通过微信来销售,小詹和邻居帮我宣传,慢慢有了一些客户,生意渐渐做大了。”肖小花难掩内心的喜悦。

  小籽花生之类的土货销路虽然好,但季节性强。詹宗莹帮肖小花报名,加入镇里的“雨露计划”,学习养殖技术,申请扶贫资金购买鸡苗和饲料。就这样,肖小花又养起300多只土鸡,通过微信直播土鸡生长过程,不少本地和外地顾客找上门来。

  “土货女郎”玩微信卖土货,肖小花一年增收4万余元,成功脱贫。

  与肖小花不同,低保户李秋玉又是另一种脱贫模式。李秋玉家中只有她和年迈的母亲两人,种田为生,收入微薄。2016年朱口镇创办花卉基地,詹宗莹积极鼓励李秋玉以土地入股,并以投工投劳的形式参与项目建设,享受基地盈利分红。如今,李秋玉每年有2万多元的收入,聊起现在的生活,李秋玉的脸上总是洋溢着笑容。

  为了拓宽贫困户增收渠道,2017年詹宗莹牵头光伏扶贫项目,利用村内烤烟房屋顶,建成了50KW的光伏发电项目,为村内19户贫困户脱贫造血。“前三年的发电收入全部作为贫困户的分红,后期发电收益作为村集体收入。”詹宗莹说,相比传统的农业扶贫项目,光伏扶贫具有经济效益稳定的特点。2017年12月该项目已正式并网发电,每月发电量可达4800度。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