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后,我像爷爷一样来到农村
2019-11-15 10:08:00  来源:乡村干部报  作者:重庆市荣昌区龙集镇清河村大学生村官 曹思肖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1957年曹思肖爷爷(右二)和5名同去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会东县的同学合影。

 

  “思肖,你看看这张照片,有没有认识的人?” 爷爷从微信上发来一张黑白老照片,虽然经过手机翻拍图片很模糊,但我还是一眼就认出了爷爷——右数第二个。“爷爷,这是什么时候的照片呀,那时候你好年轻。”我忍不住好奇地打电话给爷爷。

  “这是很多年前的事情了,那时候我跟你现在一样大……”爷爷告诉我,这张照片摄于1957年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会东县,照片上6个人刚从西南贸易技术学校毕业。面对边远地区发展困难的大背景,6个意气风发的年轻人毅然在毕业分配志愿表上填写:“服从国家分配,到最贫困的地区去建设祖国”。

  最终,照片上包括爷爷在内的6名毕业生分配到如今的会东县。当时交通不便,他们只能从西昌乘坐汽车到达会理县,再翻山越岭徒步70公里到达会东县,尽管沿途都是海拔近2000米的山路,但他们却步伐坚定。当时的会东县城非常小,爷爷说,他们到单位报道后想熟悉下环境,出门走了几分钟发现,整个县城街道长度不足300米,本地人开玩笑说,“县委炒回锅肉,全县人民都能闻到香”。

  在艰苦的条件下,这批年轻人扎下根来。据爷爷回忆,到会东县的第二年他被分配到下面的公社大队,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由于当地平均海拔较高,种植的土豆、玉米产量极低,爷爷和同事们提议:使用化肥代替农家肥,促进农作物增产。想法一提出,便遭到当地农民及生产队长的质疑。爷爷不气馁,挨个走访生产队,通过队长会、社员大会向大家做宣传、讲实例、普知识,还曾连续几个星期天天跑到队长家里,跟他讲解推广化肥的好处。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有一个生产队答应用一亩地做试验,成功了再推广。第二年,试验田的土豆亩产量由以前的150斤增加到200斤,农民们都欢天喜地用起了化肥。经过几年的大力发展,到1962年,水稻产量增长了2倍,土豆、玉米产量增长了3倍,社员的生活得到了明显改善。

  下队结束回到县城后,爷爷先后任职于会东县广播局、城建局等单位,几十年兢兢业业工作,无悔地奉献青春。爷爷说,这就是他们那代人的理想,始终把国家放在个人利益之上,哪里有需要,就到哪里去。“建国70年,国家富强,社会进步,我们那代人的辛苦付出值得。”

 

图为曹思肖(右)在教村里老人垃圾分类

 

  2017年,我从昆明理工大学生物工程专业毕业,也毅然放弃大城市的工作机会,成为重庆市荣昌区龙集镇清河村的一名大学生村官。这一年,距离爷爷当初毕业时的选择整整60年。60年后,我和当年的爷爷一样,选择了投身农村建设。我刚到任不久,接到爷爷打来的电话:“思肖,很高兴你能选择这条路,就像看到了当年的自己。”

  受爷爷的影响,工作中我一直保持着热情和动力,走村入户解决现实难题:帮郑婆婆修轮椅、教张家小妹妹做功课、慰问残疾人、看望老党员等。今年,我和村干部一起整合资源,创立了“清听之声”系列品牌,其中包含“有声图书角”“FM清河”“我为清河村代言”以及“来摆龙门阵”院坝会4项内容,村民们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起来。

  望着这张黑白老照片,我想起那句“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当年老一辈满腔热血响应国家号召到偏远贫困山区搞建设,60年后的我们,同样朝气蓬勃地积极投身农村基层建设,时代见证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初心与情怀。

责编:刘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