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大喇叭绝非“一装了之”的形象工程,必须直面“重建轻管”“重形轻效”,通过硬件升级、内容再造、责任压实、数字赋能四轮驱动,推动“大喇叭”从“有形覆盖”向“有效治理”转变,真正成为政策落地的“扩音器”、村民信任的“连心桥”。
实施“强基工程”,破解硬件短板。一是开展“三查三改”行动。查覆盖率(确保100%通达,建“市-镇-村”三级广播平台)、查完好率(更换老旧设备,建维修小组定期维保)、查响应率(故障24小时修复,配备用电源)。二是推进数字化转型。转型为乡村治理的“数字纽带”。开发“大喇叭APP”实现远程操控、语音智能转写、群众扫码评议等模块;转型为应急指挥的“神经末梢”。通过三级联动广播平台强化响应速度、应急“一键发布”能力;转型为产业振兴的“信息引擎”。对于部分本地农产品滞销等问题,探索非应急时段引入审核过的本地商户广告反哺维护。
建立“需求响应机制”,激活群众参与。一是推行“三单制”内容管理,即群众点单、镇上派单、社会评单。开设“群众点播”栏目,月度征集需求,积分激励(兑换农资/用品)。镇上派单,将广播任务分为“三色”下发任务到各村(街)。防汛救灾等紧急的红色任务村级需5分钟内播放,环境整治等日常黄色任务2小时内播放,政策宣传等周期性的蓝色任务按计划每日广播播报进展。社会评单,每季度开展“最受欢迎广播内容”投票,倒逼内容优化,实现“政府主导”向“群众满意”转型。二是创新“土味传播”形式。组建“乡村名嘴”队伍用方言、三句半、顺口溜等形式创作政策解读作品;开通“方言段子热线”,村民拨打特定号码录制生活趣事,经审核后通过大喇叭广播播出;邀请寒暑假返乡大学生参与创作,盘活人才资源,同时利用镇村媒体同步推送。
筑牢“三道防线”,防控运行风险。一是筑牢内容安全防线。严格执行“三审三校”制度(村支书初审、包村干部复审、镇宣传办终审);建立共性问题库(如内容更新不及时、群众参与度低),设“大喇叭监督红黑榜”,定期公布各村运行情况;每月组织“广播听评会”及扫码评价。二是筑牢隐私保护防线。建立“管理员-审核员-技术员”三级责任链,明确禁止通过大喇叭传播的隐私信息类型,建立“负面清单”,明确管理员、技术方、内容提供方的责任划分;对违规泄露隐私行为进行追责,并纳入村级考核,同时举报违规播报可获“大喇叭积分”,用于兑换农资(种子、化肥)或生活用品等。三是筑牢应急响应防线。组织“听广播、快撤离”演练,将应急广播响应速度纳入村干部绩效考核;日常播报中嵌入防灾知识(如“防汛微课堂”),提升村民自救能力。
河北省定州市清风店镇东王吕村书记助理 李旭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