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狠抓日常管理,站岗履职到最后一站。按照每年驻村时间不少于200天的要求,严格落实日常考勤、离村(社区)审批登记制度和请销假制度,并做好两个“严禁”,严禁在20天复习时间外超期请假考试;严禁已考取公务员、事业单位但未解聘人员擅自离岗。2008年以来,涌现出彝良陈仕富等大批考录后仍驻村奉献,站好最后一班岗的优秀大学生村官,但也有因不守驻村规定解聘的大学生村官50余名,因考录后违反规定离岗处理的大学生村官4名。
二、注重帮带引导,扎根基层干出好业绩。坚持“培训+帮带”模式,把教育培训纳入市、县干部培训计划,并在威信扎西干部学院、昭通市委党校等开办岗前培训班、能力拓展班、创业班5期。实行县处级干部、组工干部、乡镇领导干部、村干部“四对一”帮带机制,定期开展谈心谈话,实现大学生村官结对帮带全覆盖。
三、强化考核运用,考评结果让群众认可。对大学生村官纪律作风、工作实绩和民主评议三个方面进行严格的日常考核、年度考核和聘期考核,在市、县、乡三级层层公示,公示不合格的取消所评定等次,考核结果作为奖励性绩效、事业单位考核转岗等重要依据。2013年以来,因公示取消评优资格的大学生村官4名。
四、坚持先推后考,工作表现成考试门槛。出台《昭通市定向招录大学生村官推荐办法(试行)》,给踏实干事的大学生村官平台,不让混日子的大学生村官享受考录优惠政策,并将推荐结果在各级网站上公示。自2014年1月起,秉着公平公正、不做老好人的原则,共推荐大学生村官报考各类公务员、企事业单位考试6批次共1200余人次,对37名不按规定进行推荐报考的大学生村官作出取消考试资格的处理。(作者:中共昭通市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