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三亚博后村,盐碱地上书写小康答卷
2021-07-06 16:36:00  来源:乡村干部报  作者:丁青 李慧 莫少文 李若平 丁金军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海南省三亚市,有一个名叫博后村的村子,仅仅几年间,就从一个落后的农业村变身为游客打卡地。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博后村的乡亲们,在党组织的带领下,牢记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4月在村考察时的深情嘱托,发挥区位优势,聚力产业转型,优化产业布局,使村民人均收入由2012年的5200元增长到2020年的2.68万元。

  本文呈现的是,博后村的乡亲们阔步奔小康的坚实步履。

  哎岬湖畔刻着“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的石碑,如今已成游客打卡地。

  曾经“脏乱差” 如今“绿富美”

  三山环抱的博后村,是一个黎族聚居村庄,有4个自然村,总人口3680人。村书记、村主任苏少洪向记者讲述了村子由穷到富、由差变美的发展脉络。

  上世纪90年代,村民住的多是茅草屋,连温饱也成问题。姑娘盼着往外嫁,小伙子为了生计外出打工。遇到台风来袭,海水就会倒灌,导致土壤盐碱化严重,水稻、番薯等庄稼收成不好,到2012年村民人均收入只有5200元。

  由于在村里挣不到钱,一些村民选择去毗邻的亚龙湾酒店打工,但辛辛苦苦也攒不了多少钱,日子并没有根本好转。曾经有村民想从亚龙湾旅游业中分“一杯羹”,在村里尝试与投资者合作办旅馆,可因为环境差、基础设施不完善,多是一锤子买卖,回头客很少。

  转机发生在201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博后村考察时留下了“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深情嘱托,让博后村的干部群众如沐春风,激发了摆脱贫困、逐梦小康的信心和决心,拉开了整治村容村貌、建设美丽乡村的序幕。仅用1年多时间,就完成了基础设施配套、房屋外立面改造和景观提升工程,小康广场、荷塘、游客中心、博后故事广场先后落成,美丽乡村的轮廓渐渐清晰起来。原先的臭水沟经过改造,重现清波碧水,村民还起了一个浪漫的名字——哎岬湖(“哎岬”为当地方言,寓意“爱情与幸福”)。

  就这样,博后村由一个普通村庄变成了当地有吸引力的景区,风景宜人的哎岬湖公园,成为游客“打卡”新地标。村子先后被评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海南省五星级美丽乡村。2020年5月,博后村获评海南省5A级乡村旅游景点。

  美丽的哎岬湖。

  发力民宿产业 收获真金白银

  夏日的博后村,三角梅花开正浓。漫步整洁的村道,一座座外观精美、各具特色的民宿映入眼帘:有网红风格的“宿约107”,也有简约风格的“木禾忆舍”,还有古典风的“朋泊乐”……

  “这些各具特色的民宿,都是由破旧的民宅改建而成的。”苏少洪说,美丽乡村建设虽然提升了村子的颜值,但实现强村富民,还必须有特色产业支撑才行。他们因地制宜,打出了民宿旅游这张“特色牌”。

  为了与亚龙湾周边的星级酒店错位经营,博后村的民宿以乡村自然风貌和当地特色文化为“卖点”,让游客收获不一样的体验。有着酒店管理经验的苏少洪,为村里的民宿产业做了精准定位。

  对于村里人来说,开民宿还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起初大家不敢轻易尝试。村里的年轻人谭中仙成了“吃螃蟹”的第一人。

  谭中仙是土生土长的博后村人。2016年,他辞去广东高薪工作返乡创业,拿出多年积蓄并贷款300万,将家中的房子重新改造后办民宿,取名“海纳捷”,当地方言就是有空到家里坐坐的意思。2017年5月,“海纳捷”顺利开张,第一年几乎天天客满,节假日更是一房难求,当年营收80多万元,第二年就收回本金,经过4年苦心运营,“海纳捷”目前客房扩容到38间,并积攒了良好的口碑。

  谭中仙目前担任三亚市吉阳区民宿协会秘书长,在他的示范带动下,更多村民加入到民宿产业中,蒲朝山就是其中的一位。外出打过工、养过猪、开过游船、经营过小饭馆的蒲朝山,曾是村里最穷的人之一,见开民宿有发展前景,不禁动了心。在村里帮助下,他申请到40万元小额贷款,将自己和妹妹家的房子一起改造,办起了名为“山林博达”的民宿,有14间客房,2018年底正式运营,“现在年收入30万元左右,还开上了小轿车。”在蒲朝山看来,民宿承载着全家人的小康梦。

  博后村民宿产业发展势头,也吸引了投资者关注的目光。几年间,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合作以及村民自主自营等形式,一栋栋老宅摇身变成为特色精品民宿。目前全村共有民宿48家,客房1600多间,全年入住率超过65%。博后村在民宿圈内声名大噪,跻身海南规模较大的民宿村之一。

  美丽乡村衍生出“美丽经济”,民宿产业让博后村村民收获真金白银, 2020年村民人均收入2.68万元,村集体收入86万元。

  由农房改建的民宿。

  打造新型业态 开启新的征程

  在民宿产业牵引下,博后村延伸出文化、餐饮、娱乐等多元业态,打造了集市、夜市、外卖等新的经济增长点。自2020年5月至今,村里开辟了约1公里长的夜市,容纳摊位100多个,人气、烟火气十足,带动300多名村民就业。每到傍晚,乡亲们准时出摊,既有烧烤、甜品、水果等,更有黎族美食中的biang 酒、山兰酒、长桌宴,让游客流连忘返。

  玫瑰产业也渐渐“长”成了博后村的支柱产业。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科技+旅游”的村企合作模式,拉动玫瑰全产业链扩容增粗。每亩土地流转租金由以前的2500元增加到3370元,玫瑰花成了村民们的致富花,目前玫瑰种植面积2500亩,500多村民“链接”在玫瑰产业上。

  随着博后村的名气越来越响,各方资源向这里集聚。海南省委党校在村里挂牌成立教学点,开展党史教育、乡村振兴等各类培训。村里配套新建的一栋3层、1200平米的“党群服务中心”,已承接各类培训90多次。可以想像,培训经济将成为博后村又一个“风口”。

  发展依靠群众,发展成果有群众共享。博后村村民的幸福感,荡漾在他们的笑靥里,也流淌在他们的话语中。

  村民苏文修说,“过去收入微薄,连老婆都讨不到。如今除了3亩地租金,每个月在家门口还有3000多元的收入,日子芝麻开花节节高。”村民林亚香,以土地入股合作社,家庭收入翻了好几倍,一家人从茅草房搬进了二层小楼,还添置了小汽车。

  “但村民最大的改变,还是思想更开放、发展更自信、动力更强劲。”苏少洪说。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总书记的嘱托如今镌刻在哎岬湖畔的石碑上,更烙在博后村全体干群的心坎上。3000多博后村乡亲,牢记嘱托开新局,正奋力走在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上。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