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姬韶华在大棚里查看蔬菜苗情。
到村任职4年多,他把一个零散种蔬菜的小村打造成商丘市最大的韭菜和芹菜生产基地,还被农业部认定为“全国芹菜无公害生产基地”、国家蔬菜研究中心认定为“全国优质韭菜栽培基地”。他,就是河南省柘城县远襄镇董庄村副书记姬韶华。
2009年到村后,姬韶华就开始思考:董庄是个蔬菜种植村,但散户多,品种杂,规模小,效益低,没有形成品牌经济。怎样才能让董庄村的蔬菜走上产业化发展道路呢?姬韶华决定自己带头,注册成立了祥瑞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
吸纳村民入社并非一帆风顺。习惯了传统种植模式的村民,对专业合作社这个新鲜事物并不了解,刚开始时犹犹豫豫。姬韶华挨家挨户地动员,苦口婆心地讲解规模发展的好处:成本低、质量高、销路好……最终,发展了37户村民加入了合作社。
要想提高产量和品质,必须依靠科技。他定期邀请市、县蔬菜专家到董庄村开技术讲座;多次组织社员去山东寿光等地参观学习,并引进九星、平韭等蔬菜新品种。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合作社成立第一年,菜农亩年增收5000余元。
示范的力量是巨大的。几年下来,合作社发展韭菜、芹菜种植5000多亩,大棚近3000座,社员由当初的37户发展到100户。
终端销售从来都是产业链上最关键的一环。为了解决蔬菜销售难,自合作社成立起,姬韶华多次组织蔬菜经纪人到全国各大农产品市场寻找商机,成功与“三全”、“思念”等大型食品集团签订了长期供货合同。由于蔬菜价格波动大,姬韶华多次向镇党委、政府建议建保鲜库。经过将近一年努力,镇里引资500万元,建起了一座3000吨的保鲜库,彻底解决了菜农的后顾之忧。
2013年7月,姬韶华又争取到县农业局资金20万元,在村里扩建了一个高标准的蔬菜交易市场,集蔬菜批发、信息发布、劳务中介于一体,并建有现代化的信息平台,还可以网上交易,方便菜农销售蔬菜,同时又为周边村的闲散劳动力提供了就业,增加了收入。
“如果不是韶华,董庄的蔬菜产业发展不到现在这个样子。”村民董国宁的话颇具代表性。由于家里没有足够劳力,也没有时间卖菜,董国宁前些年一直不愿趟种菜这潭“浑水”。合作社成立后,董国宁第一年试着“小打小闹”种了5亩,当年就赚了近2万元。尝到甜头的他如今发展大棚40多亩、实现年纯收入20多万元。
“下一步,我打算进军蔬菜深加工领域,提高附加值,使村民收益最大化。”董庄村“蔬菜产业设计师”姬韶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