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网 > 各地动态> 正文
非洲雁落户河北深山区的贫困村
2013-05-02 11:23:00

  阎家村是位于河北省宣化县南部深山区的贫困村。全村常驻村民60户,150人,村民老龄化严重,劳动力严重不足。村民收入主要来自于玉米、杂果种植,人均收入不高。2011年10月,我被选派到宣化县王家湾乡,担任阎家村联合支部书记。面对现状,一开始我手足无措,我能为村里做点什么?这个问题一直盘在我心中,我萌生了创业致富的念头,于是通过各种途径寻找适合本村的发展项目。

  2012年初,我从网上得知非洲雁是个抗病能力强、养殖成本低、市场前景好的新兴养殖品种,于是我做了大量的市场调查,还特地去北京密云实地考察。经过认真分析、慎重考虑,我决定试养非洲雁。这一想法得到了乡党委、政府的肯定和支持。随后,我跑工商、税务,终于建立了宣化县龙湾山区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并成立了非洲雁养殖专业合作社。这时,另一名村官刘天宝也加入创业队伍,我俩一起走上了艰辛的创业路。

  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就在我们为无钱而发愁的时候,一个好消息传来,县扶贫办对有项目的村发放帮扶启动资金。于是,我马不停蹄地立项目,写规划,在乡领导的支持下,终于争取到了第一批项目帮扶资金。我将每户5000元扶贫专项资金与养殖户自筹的2000元捆绑使用,建成了非洲雁试养基地。

  养雁,对于我们来说是个全新的行当,必须从头学起。为了能够全面准确掌握非洲雁饲养技术,除了虚心向养殖专业户、兽医咨询学习,我还每天上网搜索相关养雁知识。从购进第一批1000只雏雁后,我和同伴就没有离开过雁舍,32度高温的雁舍一待就是两个小时,每次都是汗流浃背。我们自己喂养、随时观察雏雁的生长情况,一点一滴地积累养殖经验。这一切,对于从未干过体力活的我们来说已是不易,而雁舍内刺鼻难闻的发酵味更是令人窒息,当地村民都掩鼻而过,但我们毫无怨言,每天白天晚上轮班倒,坚持“一只非洲雁都不能少”的原则,不放弃每一只受伤生病的雏雁。

  养殖规模逐步在扩大,工作越来越多,面临的困难也越来越多。我们从容面对每一个考验,知难而进,全力以赴。付出终有回报,养殖基地的规模从最初的1000只递增到现在的8000只,其中幼雁3000只、中雁3000只、成雁2000只。建有育雏室10间、饲养室20间、储藏室4间、管理室3间、屠宰加工室5间、冷藏室3间、活动操场三个和游泳池两个。我们将创业项目紧紧与扶贫产业开发相结合,采取“公司+合作社+村官创业示范基地+农户”的管理模式。初期,吸纳养殖户入股投资,基地负责统一养殖,年底进行收益分红;后期养殖技术成熟后,鼓励和引导周边村民自行养殖,基地负责统一收购,这样一来,人均年收入可增收1000元左右。同时将非洲雁养殖场打造成扶贫产业示范区,带动和影响王家湾乡周边村共同养殖,形成规模效益。我相信这将是王家湾乡扶贫产业的领头雁品牌。现在我们正在酝酿新思路,明年打算新建一个万只林下非洲雁养殖场,打造种养结合、循环发展的新模式。

  

来源:大学生村官报   作者:河北省宣化县王家湾乡阎家村联合支部书记 张宏霞  
复制本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