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最大的困境在人,最难办的事情是人才振兴。坚持向中心聚焦、为大局聚力,组织工作服务、保障和推动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最关键也最有效。四川青神着力“领头雁”“新乡贤”“本土人”三支队伍建设推动乡村振兴。
建强“领头雁”队伍,推动乡村振兴
大雁远飞靠头雁。头雁不强,群众瞎忙。一个好书记,铸牢一座堡垒,领红一支队伍,带动一村振兴。好书记从哪里来?
——选苗培养。青神实施村级后备干部培育工程,动态培养储备乡村青年人才198名;实施头雁素质提升工程,组织村党组织书记到邓小平城乡发展学院进行党性教育培训,举办业务技能、三资管理、廉洁教育3期专题培训班;实施好书记培养工程,统筹选派9名优秀干部到村担任党组织书记。
——锻炼成长。青神以星级党组织创建为抓手,高标准开展书记赛党课,全覆盖开办农民夜校,万沟村农民夜校被评为全省示范校;规范化开展党群集中活动日活动,推行书记领办项目制,落实群众到村办事“最多跑一次”;村党组织书记兼任专合组织负责人,实施“支部+电商”党建富民工程,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激励保障。青神实施村级干部目标绩效考核,提高村基层组织活动和公共服务运行保障水平,新增财政投入900余万元;坚持评选优秀书记、红旗书记、功勋书记,分别兑现每月200元、500元、800元补贴;鼓励村党组织书记考录公务员和考进乡镇领导班子,村党组织书记已有6名成长为科级干部。
“领头雁”既要能力强,更要把方向。乡村振兴需要的好书记,既要政治过硬,又要本领高强,还要专业素养,只有严管与厚爱结合、激励与约束并重,才能培养造就一支“讲政治、善服务、能带富”实现乡村振兴的“领头雁”队伍。
建强“新乡贤”队伍,助力乡村振兴
从中国传统社会“旧乡绅”到今天乡村振兴“新乡贤”,农村发展始终离不开精英的带动。如何让“新乡贤”回得来、干得好、留得住?
——实施“乡贤归来”计划。一方面,成立青神籍在外成功人士联络办公室,经常联系在外工作的知识分子、技术人才、企业家等知名人士,邀请参观成果展、团拜会等重大活动,鼓励回乡创业兴业。中国著名法学家梁慧星,投入100多万元修建汉阳乡村图书馆。另一方面,注重发掘离退休干部、退隐企业家等乡贤群体,通过设岗聘任发挥作用,动员回乡担任薄弱村书记或第一书记。瑞峰镇原党委书记邵明华退出领导岗位后回中岩村担任第一书记,助力脱贫攻坚深受欢迎。
——实施“乡贤助村”计划。青神通过乡村名匠培育、非遗传承、企村对接等形式,在乡村规划、经济发展、帮扶脱贫、文化建设、生态保护上发挥带动作用。兰沟村国际竹编艺术大师陈云华擦亮“青神竹编”金字招牌;甘家沟村邓永康打造“木言兰舍”民俗品牌;新坪村孙晓超打造“网红”红叶林。
——实施“乡贤激励”计划。加强政治引领,注重政治吸纳,推荐王晓梅、宋云禄、吴晓洪等32名“新乡贤”担任“两代表一委员”。青神县财政设立“青神优才工程”专项资金2000余万元,将“新乡贤”创办的项目纳入扶持和奖励范围;建立党委联系“新乡贤”制度,最大限度凝 聚各领域“新乡贤”人才。
“新乡贤”有才能、有善念、有行动,城市与农村连接,传统与现代相融,是基层治理的好帮手,必须在党的领导下发挥作用,必须在“一核多元”治理体系内助力乡村振兴。
建强“本土人”队伍,做实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应是真实、立体、全面的振兴。农民群众作为“本土人”,既是受益者,更是主力军。怎样让“本土人”成为乡村振兴的真正主人?
——让“本土人”成为治理主人。青神全覆盖制定和落实村规民约,在生产生活中实现村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服务。严格执行乡村事务“四议两公开一监督”制度,充分发挥村民监督委员会作用,有效组织召开社员大会,引导村民主动参与乡村振兴计划和决策。
——让“本土人”成为建设主人。青神充分发挥党员带头作用,对农村党员、入党积极分子择优开展培养,引导党员自我提能的同时充分发挥带动效应。做实新型职业农民和家庭能人培养计划。构建“智慧党建+农民夜校+实践基地”培训体系,分类分区域全覆盖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12000人次。
——让“本土人”成为受益主人。青神开展“村霸”专项治理,坚决惩治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微腐败”,确保党和国家惠民政策落地落实。加强土地流转交易监管,严格落实土地流转保证金制度,推行“股权量化”,构建村民利益联接机制,实现乡村振兴的红利人人共享。每年评选“田园明星”“乡村名厨”“销售大王”,带动“本土人”自主发展产业,成为受益主人。
只有农民参与和主导的乡村振兴,才会有真正振兴的乡村,把“本土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真正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动力,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