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网 > 专题 > 2018全国两会 > 村官代表 > 代表五> 正文
【南方网】苦干实干 让农村成令人向往的地方
2018-03-12 15:12:00

  

  惠州对乡村公路的建设愈加完善。南方日报记者 王昌辉摄(资料图片)

  日前,正在北京开会的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高州市果留香石榴专业合作社社长温锦玲一直惦记着村里种下的番石榴。此前,温锦玲从台湾引进番石榴新品种,带动当地上百名村民共同致富,还为村里引来了众多游客。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各代表团审议时,多次强调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在参加广东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表示,“城镇化、逆城镇化两个方面都要致力推动”,“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也不能衰落,要相得益彰、相辅相成”。

  乡村振兴的号角已经吹响,新时代的农村发展画卷正在铺展。牢记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在粤全国人大代表和住粤全国政协委员们纷纷表示,将鼓足干劲、苦干实干,不断挖掘乡村文化、壮大乡村产业、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挥人才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一同把农村建设成为城里人向往的地方。

  深挖文化提振乡村文明

  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的引领。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副省长许瑞生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对农村的发展始终关注,对农村的感情始终很深。为贯彻落实好总书记在参加广东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好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许瑞生建议,要以“中国古驿道”为载体,助力振兴乡村、精准扶贫、提供优质生态产品和提升文化自信。

  许瑞生表示,中华大地幅员辽阔、历史悠久,留下了众多珍贵的线性文化遗产,包括古驿道、长城、京杭大运河等。目前,我国对线性遗产的保护措施和技术手段仍不充分、不成熟,线性文化遗产分级保护和分类修复体系尚未建立。尚缺乏统筹谋划,未能形成有效的线性文化遗产保护政策机制。

  他提出要活化利用“中国古驿道”网络。以原中央苏区县和西部贫困地区为试点,通过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弘扬传统和红色文化,将地质灾害防治、危房改造、生态林相改善、防洪系统与古驿道修缮相结合。组织开展全国线性文化遗产普查,对重要的历史遗存要进行抢救性修缮,了解线性文化遗产历史内涵。建立全国线性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形成“中国古驿道”的统一品牌,因地制宜打造“历史展示线+休闲体验线”的线性文化遗产游憩新模式。策划不同类型线性文化遗产主题线路,拓展线性文化遗产文化内涵。依托研学、文创、体育、旅游等活动,传承发扬线性文化遗产内涵。发挥叠加效应形成工作合力,以道兴村,形成乡村振兴的新举措。

  “挖掘历史文化,发展乡风文明,就是要找到乡村发展的‘灵魂’。”家乡“过山瑶”文化的逐渐淡化,让全国人大代表、清远连南瑶族自治县寨岗镇山联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何桂芳非常担忧,他说:“比如唱‘瑶歌’有一定技巧性,现在村里是没人唱,慢慢就会变成不会唱。”

  近距离聆听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何桂芳深刻感受到总书记对广东乡村发展寄予厚望。“未来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也将是我工作的一个重点。”何桂芳表示,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着重挖掘那些逐渐淡化的乡村文化,并以此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从而焕发出乡村文明新气象。

  “广东有广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等,呈现出悠久的历史积淀和鲜明的个性特征。”全国人大代表、阳江市海陵试验区闸坡镇莳元村党支部书记梁桃认为,乡村振兴要不断加强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广东要充分利用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加强地域文化的开发和研究,打造更多像阳江开渔节一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活动,实现文化、旅游等产业共同发展。

  产业融合带动乡村发展

  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决定着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乡村振兴要抓住‘三农’发展的重点,要让农民企业家在农村壮大发展。”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高州市果留香石榴专业合作社社长温锦玲体会很深。

  牢记总书记嘱咐,温锦玲正在高州云潭镇两个扶贫村推广种植番石榴,希望带动更多村民共同致富。她还在思考如何通过推进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发展乡村观光旅游,让农村的产业做大做强。

  “总书记对农村的发展一直很关注,对广东农村的感情也很深。这让我们感到非常的振奋。”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遂溪县河头镇吾良村党支部委员、妇联主席刘小权感慨,“乡村发展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产业兴旺,但是产业定位一定要规划好,才能真正支撑乡村的发展。”刘小权认为,但是受制于很多条件因素,农村的产业不可能做到大而全,而是应该更多专注于一些细分领域,走产业细化、抱团发展的道路。

  “近年来,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兴起的乡村旅游,已经成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农村发展、农业转型、农民致富和农村环境改善的重要渠道。”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第八批援藏队副领队、西藏林芝市鲁朗景区管委会主任黄细花认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必将有力推动乡村旅游的大发展,乡村旅游业必将会有更大作为,更大担当。

  黄细花说,旅游扶贫是一种“造血式”扶贫,是助力精准脱贫实现乡村振兴最有效的抓手之一,也是促进贫困地区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有效载体。她建议国家旅游局以乡村旅游为核心,打造一批旅游新农村社区,让农民把生活资源转化为生产资源,形成居住区向旅游综合社区发展的格局。

  让更多人返乡就业创业

  “城镇化、逆城镇化两个方面都要致力推动。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也不能衰落,要相得益彰、相辅相成。”代表委员们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镇化和逆城镇化关系的重要论述,指出了推进城镇化健康进行的正确方向,给出了一个更全面认识城镇化的新视角。大家表示,这一论述有力地纠正了一种错误发展观:只要城镇化搞好了,大量农民进城了,“三农”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总书记非常重视用辩证的方法看待问题、解决问题。”全国政协委员、广东宏伟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陈伟忠说,要振兴乡村,确实需要推动更多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向农村汇聚,培育“三农”发展新动能。

  来自潮州的陈伟忠感触很深,他说青年人背井离乡进城的多,坚守在农村的少。结合自身工作,他将推动发挥各大城市中由潮籍人员组织起来的商会的作用,鼓励各行各业进城务工成功人士、已退休人士,共同把优质资源送去农村。用实际行动反哺家乡,为各类人员返乡下乡创业树立榜样。

  说起农村“空心化”,全国政协委员、碧桂园集团董事局主席杨国强说,农民种田一年收入才5000元左右,出来打工约5万元。种植小面积粮食农民与外出务工者收入差距加大,越来越多农民进城务工。几百上千人的村子,有的只剩下100多人,不少房屋坍塌,长满野草。

  杨国强认为,要鼓励和引导有实力的企业和企业家返乡发展现代农业。过去,农民千家万户“划田埂而种”,不利于发展现代农业,规模化效益不高,收入水平难以提升。“通过农业机械化提高生产力解放出来的劳动力,就近在小镇就业,可实现农村人口就地城镇化。”他建议,首先要规模化集中农地,将平原农村人口集中到可供一两万人居住的绿色生态小镇。其次,开展土地整理,推广联合收割机等现代大型农业机械。此外,在小镇配套教育、医疗、商业、文化和交通设施。在小镇周边开设农产品深加工厂,布局零污染产业,解决农民就业。

  “总书记对于乡村振兴的新要求,让我们在工作中更有干劲了!”全国人大代表、揭西县凤江镇凤北村村委会主任助理王玲娜相信,社会各界给予返乡就业创业年轻人的工作机会、公共配套服务、有竞争力收入将越来越完善,愿意留在农村工作、生活的年轻人必将越来越多。

 

来源:南方网   作者:苏力 陈彧 辛均庆 曹斯 骆骁骅  
复制本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