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扬州着力做强“院室区园” 让乡土人才“香”起来
2021-07-06 09:35:00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作者:扬人才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乡土人才一头连着田间地头,一头连着创新创造,是支撑乡村振兴的“新引擎”。近年来,江苏省扬州市着力做强“院室区园”培育阵地,引导广大乡土人才带领技艺传承、带强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致富,助力乡村振兴。

  夯实“里子”,办好人才研修院。乡土人才大多拥有一技之长,有一定的致富能力,“面子”上好看;但求学无门,文化知识、技能更新这个“里子”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为此,扬州市整合职业院校特色学科资源,按照“1+1”的合作模式,挂牌设立3家乡土人才“三带”研修学院,将现代职业教育与传统技艺传承有机融合,聘请名人大师、高校教授担任“工匠导师”,运用现场教学、操作实践以及座谈沙龙等现代教学方式,从政策分析、理念分享、技术指导等方面帮助乡土人才夯实“里子”,让乡土人才真正学有所获,累计培育乡土人才900余人次。“过去我们拜师难、学艺难,特别是文化水平方面,只能靠自学。”全国技术能手、首批省乡土人才“三带”新秀丁昕欣喜地表示:“现在研修院给我们年轻乡土人才提供了聆听教授大师授课的机会,既提升了技艺,也培养了艺德。”

  架好“梯子”,组建名师工作室。“有舍才有得。盆景制作亦如此,舍去多余枝条,方能达到作品最佳效果。”在省乡土人才“三带”名人、瘦西湖风景区管理处高级技师赵庆泉名师工作室里,70多岁的赵老正手把手教授“90后”徒弟陆曾强制作黄杨组合盆景,这样的“名师带徒”场景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扬州市剪纸、玉雕、斫琴、中医等各个领域。一方面是青年乡土人才很难得到名师指点,另一方面是部分乡土技艺传承面临无人可传的窘境,扬州市“名师工作室”打通堵点,应运而生。4批次64家市级乡土人才名师工作室连续3年每年给予每个工作室4万元资金补助,采用“领衔专家—指导专家—培育对象”梯次培养模式,组织名师大家手把手帮带、面对面传艺,推动名师出精品、出高徒。扬州市中医院副主任医师高慧感慨地说,“我的老师是著名针灸大家朱新太,以前我跟着朱老后面学习,感觉更像是他的助手。如今,我成为朱老名师工作室的一名成员后,朱老就成了我的师父,遇到问题,我都能及时向他请教,有了老师的指点,我提升很快。”

  搭稳“台子”,打造非遗展示区。阳春三月的扬州城处于旅游旺季,位于著名景点个园对面的“486”非遗集聚区内人头攒动,玉雕、漆器、雕版印刷、剪纸等70多个技艺门类的大师正在进行非遗活态展演,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参观。第一批国家雕版印刷技艺非遗传承人、省乡土人才“三带”名人陈义时表示:“我们很多优秀的非遗技艺往往是孤芳自赏,但有酒香也怕巷子深,没有人关注何谈传承、推广。现在,我在486现场向游客展示,大家对古籍刻印有了兴趣,我再向他们讲解刻印的历史渊源、纸张、染料的制作过程等,对我们乡土技艺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扬州市将传承乡土文化与创新乡土产业相结合,将发展乡土文化与城市旅游相结合,打造“486”非遗集聚区、“三把刀”文化体验区、景观园林示范区等乡土人才成果展示交流平台,吸引乡土人才、名师工匠通过多种形式进行技艺展演、活化展示,把乡土人才的创造成果推向市场,让乡土人才出名、乡土技艺出彩。

  指明“路子”,建设人才创业园。乡土技艺技能是乡村产业的重要依托,是实现脱贫致富、乡村振兴的宝贵资源。“让艺术成为产业才能解决传承问题,让产业支撑艺术才能让艺术走得更远。”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省乡土人才“三带”名人朱军成坦言。扬州针对乡土人才创业知识准备不足、政策掌握不准、抗风险能力弱等问题,集成政策、资金支持打造了宝应乱针绣文化产业园,向乡土人才提供包括创业辅导、项目资助、融资贷款、科技支撑等全方位创新创业服务。经过几年的培育,宝应乱针绣产业已拥有企业40多家,从业人员近4000人,年产值3亿元,每位绣娘的年收入超过4万元,宝应乱针绣文化产业园因此入选2020年省级乡土人才传承示范基地。这样基于“一县一品”打造的乡土人才“三带”创业园区在扬州市还有6个,充分放大了乡土人才名师大家的带动效应,引领带动乡土人才投身创新创业热潮,形成创业就业集群,汇聚起乡村振兴的人才力量。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