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田东县平马镇百谷村:右江“红军村”的时代回响
2021-07-01 14:03:00  来源:农民日报·中国农网  作者:阮蓓 黄锦华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百谷村全景。周金鹏摄

  图为村民在劳作间唱红歌周金鹏摄

  图为红军学校。周金鹏摄

  右江河畔、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田东县西郊,坐落着一个壮族群众聚居村落——平马镇百谷村。90多年前,这个当时不足百户的小村庄,几乎家家户户都加入了革命队伍,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百色起义”第一枪在这里打响,邓小平、张云逸曾到这里进行革命指导,全村86户人家中共有85户131人参加赤卫队和红军,有69名赤卫队队员被编入红七军,孕育了一位共和国少将……人们敬仰先烈,尊称这片红色土地为“红军村”。

  如今,百谷村建有红军大门、红军学校、红军陈列室、红军烈士纪念碑等众多红色建筑,是自治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广西中共党史教育基地、自治区文明村、自治区党员电教示范村,“红色精神”早已成为飘扬在村民心中的一面旗帜。“坚定共产党领导,浴血奋战,百折不挠,才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红军后代、村党支部书记李海波说。

  红色基因根植热土

  1929年10月20日,“百色起义”的水路部队从百谷村右江二牙码头登陆,28日,广西警备第四大队和村里1000多名农民自卫军,发动了著名的“恩隆暴动”,打响了“百色起义”的第一枪。

  “当时全村86户除1户地主逃跑外,其余85户家家都有人参加赤卫队和红军,人数达131人。”村民谈志玲告诉记者,丈夫的爷爷韦绍荣就是一名赤卫队队员,至今最令他们仍津津乐道的是“恩隆暴动”是以该村一场婚礼的鞭炮声作为信号的。“为了麻痹敌人、掩护暴动,村里特地为3对青年男女置办喜事,以鞭炮声来掩护暴动的枪炮声。”据谈志玲讲述,鞭炮一响,起义队伍在百谷、仁和当铺、白帝庙3个地方一起行动,敌人还没反应过来就束手就擒,起义军全歼了对方驻百谷村的警备第三大队一个连。

  现在,百谷村年轻人结婚的习俗已经有了很大改变,但将鞭炮声作为“开席”信号的做法依然未变。

  1930年11月,红七军主力前往江西中央苏区,百谷村有9人随军北上,其中8人牺牲在征途中。此外,百谷村还有69名赤卫队队员被编入留守的红七军21师,跟随韦拔群在滇黔桂边坚持游击斗争。

  “我爷爷当时是一名地下交通员,经常化装成小贩和游医,在二牙码头坐竹筏到云南富宁县剥隘镇送情报。”谈志玲说,直到韦拔群牺牲后,韦绍荣才回到村里。

  “红军村”的红色印记由来已久。早在大革命时期,在右江地区农民运动的影响下,百谷村在恩隆县(今田东县)率先成立了农民协会和农民自卫军。1926年10月,百谷村进步青年、共产党员韦日山从毛泽东曾任所长的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回来后,在本村广泛发动群众,宣传革命理论。在他的带领下,百谷村群众拆除了千百年来求神拜佛的大庙,向社会募捐,建起了当时全县瞩目的普化(普及文化)学校,成为革命活动的场所和夜校课堂,白天给小学生上课,晚上给百谷及周围村屯的群众传授革命知识。

  唱响红歌共奔小康

  “共产党领导真正确,工农群众拥护真正多,红军打仗真辛苦,粉碎反动势力乌龟壳……”“跟着小平闹革命,拿起刀枪斗劣绅,右江大地风雷起,壮乡来了红七军……”在百谷红军村,一首首脍炙人口的红色歌曲四处传唱。

  村民韦天朋曾是村红军歌曲合唱团团长,白天在地里干活,晚上就和团员一起排练红色歌曲。虽已年逾花甲,但唱起红歌来精气神十足。“合唱团成员都是红军后代,有老中青三代,能用壮语、国通语演绎40多首经典红歌,让革命歌曲焕发新时代的魅力。”韦天朋介绍。

  “革命战争期间,红色歌曲传递了崇高的理想信念,是推动右江地区革命取得胜利的精神财富。”村民们表示,在红色歌曲的激励下、在红色文化的熏陶下,百谷村凝心聚力建设家园的热情高涨。现在的百谷村基础设施软硬件齐全,除了红军陈列室、红军路、红军学校等红色教育基地,还建有“农家书屋”、农业科技信息室、农民体育协会活动室等;组建了本村龙舟队和篮球队,每年的端午节,村民你家出10斤米酒、我家提供两只鸭、他家负担几斤大米……自筹物品举办长桌宴。

  百谷村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凭借地域和资源优势,村里大力发展秋冬蔬菜、网箱养鱼、水稻种植、红色旅游等产业,同时积极发展旅店、餐饮、运输等行业,目前村民年人均纯收入超过2万元,村里最后一户贫困户也在2017年脱贫。

  “现在我们日子过得好了,要把红军的精神传承下去,讲好红军故事,唱好红军歌曲。”韦天朋向记者展示了合唱团新出的合唱歌本,《百谷人民感恩党》《我们百谷的梦想》等一首首新歌被列入其中。“等下次再来,给你们唱新歌。”韦天朋笑着说。

  “红绿结合”丰富内涵

  尽管几年前百谷村就已开通了公交车,但荷包鼓起来的谈志玲还是花十几万元买了一辆小轿车。“家里房子早就盖好了,家用电器也都置齐了,就缺辆小轿车代步。”谈志玲说。

  “她家在村里还不算最富的。”百谷村原村委会副主任兼妇女主任韦海莲打趣,要论收入最高的一批人是9组,家家户户开旅社、饭店,每户年均收入都超过10万元。

  近年来,在百谷村党员带动下,全村积极发展特色种养、红色旅游、运输、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基本实现户户有产业项目,全村经济迅速发展,先后荣获百色市“生态宜居红旗村”“生活富裕红旗村”“五星级党组织”“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目前,村屯内道路硬化率、排污率、道路亮化率均为100%,全村99%的农户建有楼房,适龄少年儿童入学率和巩固率均达100%。

  2000年,村民们自筹25万元在村口建起了广西第一个村级革命历史陈列室——百谷红军村陈列室。陈列室里珍藏着当年红军、赤卫队使用过的长枪、短刀、马灯、水壶等珍贵实物近20件和上百幅珍贵照片,2006年被命名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里寄托着富裕起来的‘红军村’儿女对革命先烈深深的敬意和永久的怀念!”来自“红军家庭”的韦海莲激动地表示。

  “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突出‘党建+红色文化’主题,我们计划打造一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以‘红’引人,以‘绿’留人。”李海波告诉记者,通过“红色教育体验+绿色生态采摘”的“红绿结合”模式,该村将继续挖掘红色文化内涵,强化村级阵地建设和党员日常学习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队伍,大力发展生态休闲农业,走出农旅融合新路子。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