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种乡风文明,如何找准发力点
2018-06-22 10:00:00  来源:大学生村官报  作者:汪朝烽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编者按 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乡村文明的载体。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其中,乡风文明是重要内容。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村民生活更加幸福安定,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致富路上也更有奔头。建设文明乡风,有的依托文化大院移风易俗,有的制定村规民约规范村级事务管理,有的打造乡贤文化改善乡村治理…… 他们的做法,不无启迪。

   弘扬乡贤文化,改善乡村治理

  每年端午节前后,山东济宁邹城市唐村镇王炉村的文化广场上都会搭起戏台、扎起棚子,后生们将丰盛的饭菜端上桌,村里的乡贤和老人围坐桌前边吃边聊,享受着晚辈们的服务。这是村里为65岁以上老人举行的“敬老幸福餐”,也是唐村镇为了弘扬乡贤文化,对古代嘉礼——“乡饮酒礼”的挖掘和复兴。

  乡饮酒礼是古时乡人每年按时举行聚会宴饮的礼仪。《礼记》记载,“乡饮酒之礼,六十者坐,五十者立,以听政役,所以明尊长也。”通常由州县长官邀请当地乡贤、长者作为“乡饮宾”共同宴饮,蕴含着尊贤、敬长、无讼的传统精神。乡饮酒礼中所倡导的乡贤文化在今天的乡村治理、文明教化中依然具有现实意义。为此,唐村镇先后打造了乡贤文化展览馆、乡贤公园等,集中展示乡贤文化,挖掘本地历史上著名乡贤的贤德、孝亲、清廉故事,重塑乡贤传统。

  济宁市近年来注重从传统乡贤文化中汲取营养,积极发挥当代新乡贤在乡风文明建设中的示范引领作用。一大批有德行、有才能、有声望,深为群众尊重和信赖的贤德人士情系桑梓,造福乡邻。该市组织群众每月通过村(居)道德评议会和1425个村镇、社区道德讲堂推荐评议“身边好人”。村村设立“善行义举四德榜”,以村民推荐、自荐等方式,选出群众信得过、看得见、有说服力的老党员、退休干部、老复退军人、道德模范、致富带头人等,培育他们成为群众身边的“新乡贤”。

  家住曲阜市姚村镇王家村一组的老退伍伤残军人万佰忠就是众多“新乡贤”中的一个。他只要有空,就去村未成年人教育活动中心为孩子们讲故事,关爱未成年人成长。姚村镇颜家村退休老书记颜景喜,利用闲暇向大伙宣传党的惠民政策,还组织老党员义务清理街道卫生,村里的群众在点赞之余,也纷纷加入文明行动行列。

  新乡贤不仅引领文明,还是乡村“软治理”的有效补充。在邹城市唐村镇王炉村的乡贤馆里,新乡贤王昭柱告诉记者,他刚刚忙完村里迁坟的事情,“一些村民不愿意迁老坟,怕破了风水。我和村里另一位乡贤邱启才出面协调,根据老百姓的意愿确定公墓场所,组织村民抓阄分配墓地,大家信得过我们,工作开展得比较顺利。”

  “在村民眼里,新乡贤是身边的‘自己人’。乡贤的非官方身份,使他们成为村干部和村民之间关系的调节剂。‘两委+乡贤’模式是乡村治理的一项创新。”唐村镇党委书记高胜说。 (杨志华 程天赐 周涵维)

  文化大院,正了风气聚了人心

  走进山东省潍坊经济开发区双杨街道前阙庄村,映入眼帘的是一条条宽阔干净的道路,一座座整洁亮丽的院落。图文并茂的国学典故、美德故事刷在农家的一面面墙上。“这几年,俺们村村容村貌更美了,民风更淳朴了。”村党支部书记于英智说。

  作为全国文明村,前阙庄村10余年来的变化可谓翻天覆地。2004年,在外经商的于英智回到家乡,带领全村群众脱贫致富,一干就是14年。“那个时候,村里没有一点集体经济,村民也没有好的致富门路,邻里间更是矛盾不断。”于英智说。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于英智深知,想让村里的风气好起来,得先想办法让乡亲们的钱包鼓起来。在于英智的号召下,村里成立了“东篱乡村生态果蔬专业合作社”,创立了“东篱乡村”品牌。他带领党员率先垂范,形成了“土地流转换保障,二三产业再创收”的双重收入格局。

  兜里有了钱,并不意味着乡村文明的必然进步,没有巧妙适度的引导,村子将仍是一盘散沙。

  文化大院,成了村子发展路上的必然产物。“我们太需要这个大院了,这里能举办各种文化活动,还能组织学习活动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于英智说。

  前阙庄村以旧村改造为契机,建设了全市一流的文化大院。在这里,先后举办了近百场广场舞大赛、戏曲汇报表演、元旦晚会等文娱活动。通过开展文艺、体育、科技、阅读等各种活动,文化大院把村民凝聚在一起。村子的风气正了,人心齐了,打麻将赌博的没了,想致富要致富的人多了。

  不仅如此,村里还将文化大院加以改造,购买了音响、拱门等婚礼用品。村里的年轻人结婚,再也不用跑去镇上的酒店举行仪式,省下了一大笔费用。“以前村民结婚,铺张浪费严重,有的经济条件差一些,就在家里将就。有了文化大院,这些全解决了。”于英智说。

  以此为契机,前阙庄村大力推进移风易俗,喜事新办,丧事从简。村里定期举办好婆婆、好媳妇等评选,引导形成敬老孝亲的文明乡风。“建设文明乡风不是一件孤立的事,要从经济建设、干部作风建设等多方面着手推进。钱包鼓了,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才会更足;村干部的作风正了,带动村民讲文明时腰杆才能更硬。”于英智说。  (孙 振 肖家鑫 柯仲甲)

  村规民约先行,引导约束并行

  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村规民约可以先行一步。

  “千年碧山有文化,美丽乡村名天下。村规民约记心上,优良村风人人夸……”安徽省黟县碧山村村规民约去年获评全国优秀村规民约。该村村规民约分爱国篇、敬业篇、诚信篇、友善篇、干群篇,内容涵盖了爱国、拥军、文明、学习、街巷、党群、干群、村官、违规、奖惩等40个方面。新的村规民约实施以来,乱堆乱放、乱倒垃圾的少了,爱护村容村貌争当文明户的多了;婆媳吵架、邻里不和的少了,孝老爱亲、互助互爱的多了;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的少了,节俭办事的多了;聚众赌博的不见了,致力发展经济的多了……村民自我约束意识明显增强,村干部干事创业更有激情,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和谐了。

  黟县把完善村规民约作为美丽乡村建设,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来抓。全县66个村的村规民约挂在了墙上,扎根在群众心中,并扎实落在行动上,从而更好地促进村民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促进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

  依法规范修订程序。村规民约的制定由村党组织和村委会形成初步方案,按照“四议、两公开、八步工作法”来开展修订。村“两委”提议、村民会议商议、村委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决议,做到过程公开、结果公开。

  动员群众广泛参与。尊重群众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让群众全过程参与。入户走访,与群众面对面、心贴心交流。及时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对群众提出的意见建议进行汇集整理、逐条讨论、反复修改。凡群众接受、切实可行的,就约定到位、落实到位,确保村规民约修订群众说了算。

  大力宣传村规民约。打造村规民约文化墙,印制村规民约宣传册,组织村民进行集中学习,并入户讲解相关内容,让群众广泛知晓、充分了解。同时,还组织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加深村民对村规民约的理解和遵守。

  探索解决难点问题。围绕目前农村基层治理中的公共环境卫生、公共安全、公共基础设施、移风易俗等重要事务和难点问题,明确“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违反后怎么办”。如治理污水、清理河道、婚丧嫁娶、小孩满月、升学搬家等内容都在村规民约中作了明确规定,做到“一村一策”,达到规范和约束行为的目的。

  与家风家训相结合。黟县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有全国历史文化名村6 个、中国传统村落31个。族规、祠规、家规、家训代代相传。从中汲取其精华,选取最能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家风家训纳入村规民约,扬真抑假、扬善抑恶、扬美抑丑、移风易俗,让家风家训渗透到每个家庭,影响每个人。

  引导与约束并行。奖励为主、处罚为辅。通过设立党员村规民约示范岗、村规民约监督岗等,鼓励党员带头执行。通过村民会议、民主评议,对模范遵守的村民给予表扬奖励,对违反规定的予以批评并督促纠正。通过“文明五星户”、“五好家庭”、“好婆婆”、“好媳妇”、“好邻居”等评比活动,引导村民争当遵规模范。

  坚持村民自治。碧山村村民自发组织成立了环境卫生、绿化养护、环境监督队伍,参加捡拾垃圾、塑料废袋和田间地头、家前屋后农药瓶回收等事项。宏潭乡塘田村村民养成了清洁卫生的好习惯,无乱扔脏物、乱倒垃圾、宅前屋后乱堆乱放杂物现象,被誉为“塘田模式”。村规民约成为规范村级事务管理、提升村民行为标准的指南,各村村民自治工作走上良性轨道。(汪朝烽)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