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主义的“到此一访”解决不了脱贫真问题
2019-12-11 10:34:00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胡建兵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一些地方为了保证干部“结对”帮扶群众工作落到实处,硬性要求每名包保干部每年登门访贫次数必须不少于几十次。结果,为了“凑数”完成考核任务,一些包保干部“无事也登三宝殿”,陷入形式主义怪圈,反而让包保干部和贫困户双方都苦不堪言。

  让机关干部包保贫困户,一人联系几家,定期上门访贫问苦,帮助找穷因、挖穷根,既帮输血,又保造血,本是行之有效的精准扶贫手段,也是机关干部下沉农村调研的重要方式。但现在一些地方硬性要求每名包保干部每年登门访贫次数必须不少于几十次,结果为了“凑数”完成考核任务,一些包保干部不断往贫困户家中跑,既没有给贫困户解决问题,反而给贫困户添了乱。有的贫困户在外面做事,接到包保干部的电话,不得不放下手中的活儿,回到家中接待包保干部。

  如果没有实实在在的扶贫措施,扶贫干部跑的次数再多,也解决不了贫困户的实际需求,如此形式主义“到此一访”还容易让贫困户生厌。各地最应该做的是因户施策,缺文化的帮他们补文化,缺技术的帮他们补技术,缺资金的帮他们找资金,缺项目的帮他们找项目,农产品没销路的帮他们找销路……总之,上门是为了做事,不能是为了“凑数”。

  一些地方要求包保干部登门访贫次数,其出发点没有问题。但硬性的规定和要求,也容易使扶贫工作陷入形式主义的境地。扶贫干部去贫困户家摸实情、解难事,原本是一个值得提倡的事。既然结对扶贫,就应该把贫困户当家人和亲人,有什么困难和需要,扶贫干部理应积极主动帮着解决。

  但扶贫之事,最重要的是一个“实”字。走村入户家访也是如此,也应该脱虚向实,单纯地强调数量,不如综合地考察质量。相关部门要让贫困户脱贫,必须与时俱进,从长远出发,根据每个贫困户的特点,为他们想政策、练技术、育项目,帮助他们规避风险,使他们从根本上脱贫。在此过程中,还应该大力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帮助他们振作精神,积极想办法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和项目,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去改变生活,从而使自己活得更有尊严。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