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帮带制度成“聋子耳朵”
2016-04-08 09:14:00  来源:大学生村官报  作者:聂伟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据《四平日报》日前报道,吉林省伊通县将基层干部结对帮带大学生村官工作纳入年终考核,干得好的加分,做得不到位的扣分。这一消息引起了大学生村官群体的点赞。

  为了帮助大学生村官尽快融入农村、发挥作用,近年来各地积极探索个性化的培养措施,其中结对帮带的做法被广泛采用,如河北省宣化县出台"3+1"帮带机制、云南省祥云县实行“4+1”结对机制,通过安排县、乡、村三级干部和致富能手担任大学生村官的成长导师,及时疏导思想困惑,具体指点农村工作方法。

  然而,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少数地方帮带工作的效果与制度设计初衷存在着一定差距。一位村官在网上吐槽说,他们那儿的帮带工作多停留在口头上,存在“结而不帮”的现象,个别帮带人员甚至一年连电话都不打一个,帮带制度几乎成了“聋子的耳朵”。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这与帮带制度仅有一般性要求而缺乏刚性约束有关。由于没有必要的考核措施和奖惩机制保障,导致这项工作干好干坏一个样,做多做少一个样,实施效果全凭帮带干部的自觉性和责任心。

  再者,一些基层干部存在的短视行为,也让帮带效果打了折扣。一位村书记曾经跟记者说过这样的话,“大学生村官都是候鸟,无论怎么使劲培养,他们总是要走的。”在这种思想支配下,他所帮带的那位村官,到村一年多了,仍然没能打开工作局面。

  要想使帮带制度落到实处,必须“对症下药”。那就是以刚性约束规避弹性操作,用倒逼机制规范日常行为。像伊通县那样,不少地方也启动了类似的探索,安徽濉溪县要求建立帮带档案,每次帮带的内容及成效须记录在册,随时备查;云南文山州规定帮带人员每月至少与帮带对象谈心1次,做到思想上引、经验上传、方法上教,并对相关情况进行抽查监督。这些做法的共同取向,就是为结对帮带制度加上考核、监督之“锁”,防止写在纸上、说在嘴上,就是不落实在行动上,杜绝制度执行层面存在的跑调、跑偏和“放羊”现象。

  当然,帮助结对人员克服陕隘的人才观,提高他们的责任意识,也是保障帮带效果的关键环节。只有站位高了才会激活内生动力,形成思想自觉和行为自律的浓厚氛围。大学生村官计划是国家人才培养工程,功在当下,利在长远。不管他们将来能否留下来,也不论他们将来走多远飞多高,真心关怀的那份情、无微不至的那份爱,都会定格在他们的记忆深处。培养好村官也是为本地未来的发展积攒“人脉资源”。山东省青岛市曾家庄村大学生村官薛惠艳离任几年了,仍然惦念着村里的父老兄弟,有空的时候就回村看看,遇到适合村里发展的好项目也总是不厌其烦地推荐。江苏省无锡市山联村书记吴岳平甘当伯乐,对大学生村官朱虹悉心帮带,造就了一匹“千里马”。朱虹光荣当选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成了村里的一张亮丽名片,为村庄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村官工作有句广为引用的话,叫做“当自家孩子来关爱”。这是组织的要求,也是村官的期盼。需要各地不断完善制度设计,把理念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