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12年,“接地气”这个词就荣登《咬文嚼字》编辑部评选的年度“十大流行语”。时至今日,不管是党政文件,还是各种文艺作品发布会,“接地气”依然长“用”不衰,似乎有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味道。
顾名思义,“接地气”就是要“接土地的气”,关键在“接”,说开了,就是要“脚踩泥地”。大学生村官从校园进村,“分不清青草和麦苗”的现象并不少见,在这种情况下,农民如何放心把一村的事务托付出去?这就需要大学生切实放下鼠标,走出办公室,多下田入塘扛锄头,多扑下身子搞研究。赤脚踩着泥土,身上沾满泥点,农民才会把你当成自己人,也才会把你当成“交心人”。
与民同“苦”,才能更好地与民“同乐”。不让进村大学生双脚“悬在空中”,不说农民“外行话”,有利帮他们尽快克服“水土不服”现象,尽早融入农村圈子,也才能更好地留住年轻的“父母官”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