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网 > 组工在线> 正文
甘肃成县加强村级班子建设提高科学发展水平
2014-10-15 10:18:00

  村级班子是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是又好又快发展农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领导者、组织者和管理者。调查结果表明,成县村级班子建设总的形势是好的,呈现出积极、健康的发展态势,为促进全县灾后重建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组织基础。同时,也发现当前村级班子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影响着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形象和威信,也制约和影响着农村的科学发展和稳定大局。

  一、成县村级班子建设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成县通过大力实施“核心工程”,按照选准人、选好人、选能人的标准,不断开阔视野,拓宽渠道,因地制宜,因村施策,逐步建立起了公平、平等、竞争、择优的村干部选任、培训和管理机制,村干部队伍素质得到了普遍提高。全县在加强村级班子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大成绩。主要体现在:

  (一)加强整顿,村级班子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积极推行“两推一选”和“公推直选”,按照“双强”标准不断强化村级班子建设,特别是选好村党支部书记。2007年在全县农村扎实开展了村级班子集中整顿和村“两委”换届工作,重点对年龄在55岁以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观念老化、素质不高等方面不能胜任本职工作的村干部进行了调整。调整后,呈现出“三增两减一降”:当选的736名村干部中,35岁以下的年轻干部比上届增加32人,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比上届增长25.4%,妇女干部比上届增长200%,村干部总数比上届减少68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比上届减少101人;“两委”班子成员平均年龄比上届下降3.6岁。村级班子结构明显改善,一大批懂经营、会管理、群众拥护的农村致富能手脱颖而出,成为农村的带头人,综合素质比上届有明显提高。村级组织进一步健全,班子结构更趋合理,原来好的班子得到了巩固,一般的得到了提高,软弱涣散的得到了整顿和加强。

  (二)创新载体,村级班子凝聚力和战斗力明显增强。按照“五个好”的要求,近年来,在全县农村大力实施“双培双带”工程,开展“双联双促”活动,村级班子建设得到了加强。特别是2008年以来在全县积极推行了以“农村无职务党员设岗定责,党组织党员承诺制”为主要内容的“双推”工作,按照申报选岗,签名“提”诺;择优定岗,科学“审”诺;亮岗亮诺,督岗“践”诺;严格评岗,民主“评”诺的工作标准,建立了农村无职党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自我监督的有效机制,拉近了干部、群众的感情距离,改善了干群关系,增强了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内在动力。大部分村干部能兢兢业业、实实在在地为群众谋利益,村级班子在群众中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明显增强。“5?12”地震中,店村镇新村受损严重,被列为灾后整村重建村,灾后恢复重建成为当前群众最为关心的话题,也是难题,村党支部带头承诺为民办事13项,支部成员主动承包困难户重建任务,树立了党员的威信,增进了班子凝聚力和号召力。

  (三)加强培训,村干部队伍综合素质有所提高。近年来,在县委的重视下,按照新一轮干部大培训工作要求,依托市农村干部专修学校和县乡党校,采取“走出去换脑子、请进来教方子、学科技强素质”的办法,努力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的政治理论素质、科技文化素质和致富能力。全县村级干部先后参加由市县举办的各类培训班,2007年以来,全县参加市级培训56人,县级培训66期7600余人(次),乡镇及职能部门举办各级各类培训班134期,共培训村社干部和产业带头人12600余人(次)。62名优秀年轻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陆续获得了大专学历,村级干部的整体综合素质得到了普遍提高。

  (四)健全制度,村级民主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是推动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措施。全县245个村在全面实行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的基础上,健全完善了决策议事、民主选举、组织生活、学习培训、民主评议党员、财务管理、村务公开等制度,大多数村两委班子建立健全了各项工作制度,基本做到了按章理事,规范运行。建立健全了民主议事小组、民主理财小组、民主监督小组,加强了对村级“两委”班子的监督。红川镇韩庄村建立了村民代表议事制度,从群众中推选出11名代表参加村务议事,不仅密切了干群关系,而且推动了全村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村级班子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调查也表明,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的社会关系和利益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村级班子建设中出现和存在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影响了村级组织作用的发挥,与科学发展观不相适应。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综合素质不高,工作能力不强。通过调查,成县村干部队伍存在着文化程度偏低、致富能力和带富能力偏低、年龄偏高的问题。全县736名村干部中56岁以上的有52名,占7%;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有384人,占52%;致富带头人有189人,仅占26%;有的乡镇56岁以上村干部的比例高达20%以上。部分村干部思想观念陈旧,工作方法简单,缺乏依法行政、按章理事的自觉性。一些村级班子缺乏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在带领群众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增强收入方面办法不多、能力不强。发展经济的思路不清、路子不明。有的村干部满足现状,进取心不强,发展经济、促民增收的思路不清,点子不多,往往是守摊子,混日子,农村面貌得不到有效改善。二是工作积极性较差,队伍难稳定。农村工作环境艰苦,任务繁重,村干部报酬低、待遇难落实,不少村干部不安心本职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差,有的甚至干脆“撂担子”。三是法纪意识不浓,民主观念较差。当前,农民群众在物质生活得到改善的同时,其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群众处于“农忙在家种田地,农闲外出做生意,有吃有穿不求你,事不关己不理你,有了事情要找你,办得不好不依你,损害利益要告你”的状态。个别村干部,习惯于传统的“行政命令”的工作方式。同时,在个人利益方面,斤斤计较,耐不住清贫,自律意识差,与民争利,造成干群关系紧张,群众上访不断。2009年,城关镇和宋坪乡就有两名村干部在灾后重建资金管理上受到了处理。四是工作合力不够,后备队伍缺乏。在实际工作中,有的支书与村主任各唱各的调,各吹各的号,班子不协调,思想不统一,无法发挥出村级班子应有的工作合力。部分乡镇对村级班子建设重视不够,对村干部后备人选的培养选拔缺乏有效措施,真正有文化、有素质、有培养前途的人才很难选拔,后备干部队伍出现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的局面,有的村甚至找不到合适人选出来担任村干部。也有个别村干部视个人和家族利益高于一切,不肯轻易让贤,也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新鲜血液注入村级班子。

  (二)原因分析。通过调查研究和深入思考,村级班子中存在上述问题的的原因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因素。

  1.选人用人的局限性和教育形式的单一性,是村级班子整体素质薄弱的重要因素。全县有农村党员8100多人。按照年龄层次划分:45岁以上的有4900多人,占总数的61%,35岁以下的1400多人,不到总数的18%;按文化程度划分:初中以下文化的5400多人,占总数的67%。显然,农村党员队伍存在:年龄落差大,“老中青”比例失调,文化素质偏低的问题。因此,在选择配备村级班子的过程中,尤其是确定村党支部书记人选时,回旋余地较小,难免出现“小范围选人”或“选小范围的人”的局限性,只能是矮子里面拔将军,降格以求,从而使村级班子成员的素质难于有突破性的提高。同时,在调查中发现,各级党组织对于村级班子的教育管理也是一个薄弱环节。有时只重视“中心任务”的完成,忽视了法律法纪、科技知识教育。“三会一课”制度坚持的不太好,存在“以会议代替培训,以报告代替党课”的现象。对于党的基本知识,农村法律法规缺少系统全面的学习,有些重要的主题教育活动,有时流于形式,没有收到应有的效果。

  2.村干部岗位吸引力下降,是村干部工作积极性差、队伍难稳定的主要原因。目前,全县村干部报酬主要依靠财政转移支付,村干部每人每年报酬约为1800元左右,社干部人均500元左右。农村干部待遇偏低,难以养家糊口,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农村的工作,特别是在农忙时节和2008年以来的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中,村干部的工作压力大,这种矛盾就更加突出。另外,与他们同龄的群众有的已依靠外出打工致富,有的依靠打工取得资金并回乡创业,造成他们心理的不平衡,使他们对工作失去了信心。另一方面,村干部的“官位”不大,工作量却不轻。中央的各项方针政策要在农村得到全面贯彻落实,需要做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由于广大农民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参差不齐,在具体工作中村干部难免会吃亏受气,所以造成了“能人不愿当干部,当干部的没能人”的现象,即使有些人勉为其难当了村干部也不安心。据调查了解,因工作压力大或报酬低,而辞职不干或外出打工经商的村干部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

  3.民主与法律意识的差异性,是村级班子难于“选优配强”的关键所在。推行村委会直选,实行村民自治,是我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客观要求。但在现实农村中,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政治素质程度不一,价值取舍观念不同,对问题的认识水平不等,也就造成了民主与法律观念上的“盲区”或偏差。往往只注重依法办事,尊重群众的民主意愿。至于选举出什么样的人,则关心甚少,也把握不了。由此,有的地方“能干的人选不上来,不能干的跳了出来”。一些年纪轻、文化程度高、政治素质优、组织信任的人被一纸选票拒之门外,使村级班子无法实现新老交替,注入新的活力。

  4.农村现实问题的客观性,是村级班子消极被动的思想根源。村级班子的现状,除与他们自身的政治思想文化素质、工作能力水平以及对待事物的眼光与胆识等有直接关系外,农村的现实问题,对于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也起到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和制约作用。一是集体经济的困惑。目前全县245个村有1万元以上积累的只有148个,就是有积累,也多为固定资产。绝大多数村,其集体经济都比较薄弱,甚至有负债现象,村里没有经济来源,向群众索取的多,给予的少。就是想为群众办几件很小的实事,因没有资金,而只能是空想。有的地方自然资源本来就十分贫乏,兴办企业、发展生产又受诸多不利条件的制约,即使是有的地方在自然资源与条件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也由于集体负债多,农民群众不理解,风险大,难于承担责任,因而,班子的号召力和战斗力不强。二是实际工作的艰难。上面一方面要求“任务压到底,板子打到底”,另一方面又要求守土有责,谁出问题谁负责;一方面提倡尊重农民意愿和自主经营权,一方面又下达指令性计划,规定种什么,不能种什么等。致使村干部在具体工作有时比较被动。三是比较利益的下降。村级班子成员一旦当上村干部,就与许多“财路”无缘,甚至责任田也很少问津。无论是农忙还是农闲,都必须围着工作转,村干部的家属还要承担上面来客的接待任务。报酬相当低,有的为了工作还把个人的积蓄垫付到村里。而一般群众“农忙种田,农闲经商”,一年随随便便要搞几千、万把元的收入。因此,不少村干部觉得既少挣了钱,又怄足了气,致使班子缺乏活力。

来源:甘肃省委组织部  
复制本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