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间的路,与爱同行
2023-01-13 10:06:00  来源:乡村干部报  作者:倪敏 韦沫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在八桂大地,有3000多名到村任职选调生,在最美的年华接过奋斗的接力棒,来到希望的田野上,用实干开创未来。他们有的让爱人也受影响驻村,有的互相支持到村带娃两不误 ……

  寒消暖长、冬凛春早,经历了一次次攻坚克难、携手同行,当新年的阳光普照大地,到村任职选调生的爱情之花,亦在火热奋斗中绽放。

  同样的事业引来“另一半”

  卢山和夏小林分别是南宁市委组织部、南宁市委政法委的年轻干部。2020年12月,夏小林作为到村任职选调生,来到南宁市宾阳县宾州镇国太村任村党委书记助理。

  到村后,夏小林常和当时还是男友的卢山聊起村里的故事,说如何在田间地头跟老乡劳作熟识五谷杂粮,如何调解纠纷将自己的专业优势落地到一件件实事,如何用亲身经历鼓励村里的孩子读书上进。

  耳濡目染,受夏小林影响,卢山不久便向组织主动请缨,于2021年4月到南宁市马山县百龙滩镇龙昌村任驻村第一书记。

  山高路远,两人的爱情并没有因为工作忙、见面难而变淡,每天忙到再晚,都要打通电话就具体村务交流碰撞。2021年 6月,龙昌村丹同片区遭遇涝灾,卢山带着工作队员第一时间奔赴现场抢险救灾。夏小林不放心,找了个周日,搭顺风车到村里探望。她心疼地发现,连续多日划桨救援,卢山的手磨出了血泡、球鞋泡在水里破了个大洞,昼夜连轴来不及换衣物,一直坚守一线,向县、市红十字会申请救灾物资后,又及时将大米、粮油等救灾物资送到群众手中。

  看着乡亲们满眼的感激与信任,卢山跟夏小林感慨:“身体虽然累到极点,内心却无比满足。”“入党时,我们宣誓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今在驻村一线,对这句话感受最深。”共同的信念让卢山牢牢抓住了芳心,2021年8月执子之手,结为夫妻。

  同样的挑战激励“同路人”

  席涵和盛冬是2020级的广西定向选调生,两位 90后目前都在大山里任职,分别为凌云县泗城镇那合村党支部书记助理象州县象州镇古才村主任助理。在一次选调生培训中,两人相识,后来常常交流,相知相恋,2022年1月结为夫妻。

  回溯初到村时的情形,盛冬坦言“空有一颗干事的心,不知如何着手”,只能下笨功夫,跟着村书记到处学。在一起走访脱贫户时,黄奶奶反映说养老金已近两月没发了,盛冬立即跟进仔细询问,发现了问题症结所在。“我马上帮您对接好,钱过段时间就会发的;如果没发,您打我电话。”

  次日,他就接到了黄奶奶感谢的电话。这件事给了盛冬启发,他主动担当,先后帮助70余名老人完成养老认证。在看似简单的小事里,盛冬找到了为民服务的 “感觉”。村民一传十十传百,很快,盛冬由上面来镀金的“小书生”,变成人人信任、爱找他帮忙的“小红人”。

  “群众事,无小事。把点点滴滴做细、做实,久久为功,慢慢便能得到群众的认可。”与女友交流到村心得,盛冬得到了席涵的“点赞”。

  席涵也没放过任何一次成长磨练的机会。和工作队、村“两委”一起,争取到94盏路灯,让村民不再“摸黑走”;整修桥梁让群众不再“行路难”; 2022年一年帮脱贫户申报产业奖补资金134.79万元……一件件实事,让席涵收获了群众满意的笑脸。

  不久前,听说他俩领证的好消息,广西各地的选调生纷纷发来“贺电”。席涵笑着回应大家的祝福:“刚认识不久我俩便分头去村里,确实面临挑战。但一次次互相加油、讨论如何解决群众难题,让我变得能扛事了、责任心强了;各种事务的考验,也让我看到他的务实能干。对我俩的未来,更坚定!”

  同样的成长拉近“夫妻档”

  广西壮族自治区医保局的黄越和南宁市兴宁区纪委监委的徐嘉励,分别是南宁市马山县古零镇里民村党支部书记助理和兴宁区五塘镇西龙村党总支书记助理。他们是广西2019级的定向选调生,早早成家又选择到村任职历练,成为乡村振兴路上的“夫妻档”。

  徐嘉励所在的西龙村,人口流动大,此前疫情防控形势较为复杂。为筑牢“防控墙”做好村民健康“守门人”,她常需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遇到不理解不配合的,得一趟趟起早贪黑耐心劝导。她深感这样日复一日与村民打交道解释政策的过程,磨炼了自己的“三心”:耐心、细心和同理心。

  这样的心性,不仅体现在工作上,还体现在带娃在村的日常里。

  “黄越所在的村远,很少能过来帮你带娃,你就没有抱怨过吗?”对于记者的疑问,徐嘉励答得干脆:“我是妈妈,孩子更黏我;自己生的娃当然自己带。”想了想又说,“驻村工作有很多挑战,已经经历过不少比带娃更棘手的情况,彼此多一些理解就好啦。我一直坚信,压力越大,成长越快;只要不被压力吓倒,一切都是成长的好机会!”

  妻子积极的到村心态、对小家庭更多的付出,都让黄越对爱情、对工作,愈发珍惜。

  他走访时了解到:村民梁大姐患有重症肌无力,3年多来每个月都要往返南宁2次取药。如何帮病人减负?黄越耗费2个多月,前后六次跟医院和相关部门协调,最终打通了到县取药的“绿色通道”,将需要到123公里外的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取药的距离,缩减为仅需到19公里外的马山县中医院取药。

  “努力就有收获。到村一大感受是在反复跟他人沟通协调、细心倾听的过程中,抚平了我们小年轻的毛躁,让我们工作更扎实更深入。”黄越深感在村的宝贵经历,不论是对回单位工作,还是对爱情、对小家的经营,都很重要。

责编:尹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