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王伟强,1983年出生。2007年,河南科技大学毕业后,在外地一企业上班。作为家中独子的他,想到父母都在三门,便于2008年通过考试,成为当地一名大学生村官。最初,他被分配到三门县海润街道孙家村(原属海游街道)。因业绩突出,在2011年第九届村委会选举中,他以最高票当选该村村委会委员。后来,他又被抽调到海游街道前郭村任村党支部副书记。
当村官7年多以来,王伟强每年考核均为优秀,还获得三门县优秀农村工作指导员、建设“平安三门”工作先进个人、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和风细雨,润物无声,用柔情巧妙地化解信访案件;勤勤恳恳,默默奉献,将青春挥洒在广阔的农村天地;不为名趋,不为利困,在平凡的村官岗位上,抒写着不平凡的人生……
这是王伟强7年多村官路的真实写照。一路走来,他凭着满腔的热情,一心扎根基层,真诚为民服务。村干部和百姓们都夸他,是粘合剂,是小黄牛,更是有勇有谋的好村官。
调出一片和谐天
孙家村曾是有名的信访村,最典型的数一个叫杨仙英的上访户。据村民回忆,1984年,杨仙英丈夫在部队当兵,她自己住在娘家。因此,村里在首轮土地分配时,把她丈夫份额疏忽了。两年后,她丈夫退伍回到村里,才发现这个问题。
不重新分配土地,杨仙英家利益受损;若重新分配,涉及全村村民,手续着实繁琐。后来,村里就把一块低产田作为补偿。而夫妻俩觉得吃了大亏,就开始上访。这个历史遗留问题,到2008年也未予解决。而那时的杨仙英又提出更高条件,要求补偿十多万元经济损失。对此,新一届村“两委”颇感棘手。听说村里来了大学生村官,杨仙英似乎看到一丝希望。
明知这是烫手“山芋”,而王伟强仍坚持受理。那段时间,他一有空就为这事来回奔走。在向村里资深老人调查当年的情况后,他婉转地跟杨仙英讲道理:“按那个年代土地租金及粮食作价就几千元,怎么算都没十多万元。”其实,杨仙英清楚村集体经济状况,再听小王和风细雨帮着算账,逐渐有了转变。当然,小王也和村方不断磨嘴皮,极力维护杨仙英权益。
王伟强认为,只要找对思路,最难的结也能解开。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双方最后都让了步。“村里不但给予合理的经济补偿,考虑到我家实际困难,还帮着办了低保,又向县里申请廉租房居住资格。”采访中,杨仙英百感交集地说,和村里20多年的隔阂终于得到消除,小王就像粘合剂,没有他,哪有这么和谐的结局。
俯首甘为孺子牛
王伟强年纪轻,个子不高,体形消瘦,可干起农村工作总像黄牛一样勤勤恳恳,从不喊累,也不抱怨。自当村官的那天起,他就把自己当成村里的一分子,哪里需要就往哪里跑。
到孙家村没多久,王伟强就碰到村里第二轮土地承包工作。其中,田亩册登记、承包权证发放主要由他和村文书负责。别看仅是登记和发证,但工作量可不小,涉及的人口数、土地四至、亩数等相关数据全采用手工操作,而且全村420多户每个村民土地总数,得和村总土地亩数保持一致,容不得有半点差错。那阵子为专心工作,他干脆卷起铺盖住在村办公楼。想不到,这一住就是两个月。
在孙家村,王伟强还经历了另一件事。村里位于涛头友谊塘的300多亩养殖塘,在1997年11号超强台风中,全部倒塌被毁。那时,由于经济实力不足以修复海塘,村里只能通过“以塘养塘”的方式把养殖塘承包出去。按照协议,2011年承包期一到就收回使用权。为提高经济效益,村里决定采取改塘措施。“要学到真本领,必须把身子沉到一线。”王伟强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从塘坝加固,到斗门修复,再到河道疏通,只要有需要他的地方,准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
回忆起王伟强当年的工作干劲,村支书孙仲祥不禁啧啧称赞:“小王虽是大学生,但从不养尊处优,哪怕是下雨天去田头量土地,他雨衣雨靴一套,就整天跟着我们到处跑。台风季,他也不停歇,总和我们共同坚守在养殖塘。”
平凡岗位显身手
如果说在孙家村是王伟强扬帆起航的阶段,那么前郭村便是他大显身手的平台。住有所居,是老百姓最朴素的愿望。然而,3年前前郭村还有不少村民几代人共挤一间小屋,有些青年因此娶不上媳妇。一边,村民渴盼住新房;另一边,宅基地有限。这让新上任的村“两委”班子束手无策。
2012年4月份,王伟强来到这个村,看到老百姓的困难焦急万分。都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若想破解这个难题,必须先拿到土地指标。于是,他一有空就往街道跑,凭着三寸不烂之舌,15亩土地指标终于争取到了。利益问题,村民们盯得紧,怎么分配才合理?18周岁以上有几人,急着结婚有几人,几代人共挤一屋有几人,他想出的新招,很快将范围缩至110户。紧接着,方案制定、意见征求、结果公示、公开抓阄等工作也井然有序开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