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每天都离不开镜子,特别是家里如果有爱美的女性的话,可能还会有很多镜子:试衣间、化妆台、卫生间,都离不开镜子。
正是这一片小小的镜子,让金华开发区的大学生村官潘益民看到了商机:通过卖镜子,他的团队创造了一年上百万元的销售额。
昨天,在金华开发区苏孟乡湖海塘区域党群服务中心,已经从大学生村官岗位离岗的潘益民跟记者讲述了这段村官创业经历。
潘益民是在30岁的那一年通过考试成为了一名大学生村官,用他自己的话说,这个年龄去当村官,是赶上了政策的“末班车”。
年龄比别的村官要大,让潘益民在村官队伍中显得更加稳重、老成。2012年时,潘益民担任苏孟乡苏孟村主任助理。当时,上级开始鼓励村官创业创新,潘益民总想着做点什么创业项目。
一个偶然的机会,潘益民和兰溪的一位朋友聊起了创业项目。这位朋友家里生产镜子,当时,他还没有让镜子上网销售,想在电商领域试一试。两人一拍即合。
当年,潘益民和另外两位村官一起开起了淘宝店,专卖穿衣镜、卫浴镜。直到2013年,这家网店还是不温不火,时不时接几个单子,也没啥大销量。
巧合的是,此时我市组织部门开始组织大学生村官集中培训,特别是请来一些专家以及创业成功的大学生村官来讲课,听取了大家的经验后,潘益民一下子打开了思路,“网上销售,不仅东西要货真价实,口碑和信誉很重要,而且要多搞活动。”
之后,潘益民又做了市场调研,他发现,当时网上有几家销量很高的淘宝店,他们有着自己的一套秘诀:每次有新产品上市,不是一口气全部推出上网,而是挤牙膏一样,一点一点地放,让顾客每次来网店逛,都能看到新产品,保持新鲜感。
潘益民马上决定转变思路:他们收购了一家带钻的网店,这样网店的信誉度一下子提高了。此外又在京东商城上新开了一家网店。
此外,他们还利用一些节假日开展促销活动,同时招来线下加盟商,以此来增加镜子销量。
一套“组合拳”下去,镜子的销量开始直线上升。2014年潘益民的淘宝店销售额达到170余万元。
销量取得突破之后,潘益民又把相框打磨等一些工序转移到农户家里去做,组织了40户左右的农户,在家里做镜子来料加工,既降低了镜子生产成本,又实现了带动农户增收致富的创业初衷。
现在,潘益民已经在村官岗位上到期离岗,在苏孟乡做党群工作。由于工作要求,他从网店经营中脱离出来,网店转交兰溪的企业打理,但网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仍然在继续。
“现在回想回去,村官创业从零开始,首先要选自己有优势的项目,或者是资金优势,或者是技术优势,或者是亲戚朋友中有从事类似项目的,可以提供技术指导的,这样可以事半功倍。”潘益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