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察布市阿令朝村第一书记解良——“这样的好干部我还是头回见”
2019-12-13 09:30:00  来源:乡村干部报  作者:记者 周妍 通讯员 辛凤娟 石鑫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对我来说,走村入户就是回家。”这是解良带着记者去阿令朝村入户走访途中,说的一句话。

  阿令朝村属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察右中旗科布尔镇,3511亩耕地中,水浇地只占三分之一,冬季漫长寒冷,无霜期仅3个月左右,贫困户数超过户籍数一半。从自治区党委党史研究室来到这里,解良把不宜居也不宜业的阿令朝称之为“家”,是因为他对这片土地动了真情、付出了心血。4年来,解良带领村干部村民建起了驴场、面坊、油坊、垂钓鱼塘等集体产业,村民人均年纯收入从2600元增加到4600元。

 

解良(右二)在介绍驴场情况。周妍 摄

 

  57位村民按手印挽留

  2015年5月,解良带着党史研究的积淀驻村阿令朝,思考着如何用历史的智慧改变当下的贫穷。“必须发展村集体经济。”解良告诉记者,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了几十年之后,农村的振兴有赖于壮大集体实力。

  “牛羊肉价格波动大,黑驴价格相对稳定,浑身是宝,我们就瞄准了黑驴养殖。”解良说。然而,这种想法,在村里一下子就被击碎了。“没有资金,想法再好也没用。”“解书记,你走访入户做做样子就回原单位吧,何必这般折腾呢?”声音传到解良的耳朵里,并没有瓦解他的决心,他向原单位争取到资金20万元,组建施工队一砖一瓦垒棚舍。因为一个棚舍招标价要48万,他决定自己干,第一个棚舍做出来,只花了15万元。

  很快,阿令朝就进入了霜冻期,棚舍停工。到了2016年上半年,棚舍还没建完,解良驻村期就快结束了,村主任张金虎说:“当时我们都很着急,解书记走了,这集体产业指望不大了。”

  集体请愿留人。2016年6月17日,察右中旗组工干部和科布尔镇干部千里迢迢赶到自治区党委党史研究室,亮出留有57位阿令朝村村民红手印的请愿书。村民梁玉子回忆当时按手印的情景分外动情:“解良是个好孩子,他走了,阿令朝村发展必受影响。”村民王金虎说,解良驻村后,把扶贫政策讲得明明白白,这样的好干部留下来是阿令朝村民的福气。

  “我很高兴他们需要我。”解良得知村民挽留后,很兴奋。他说,阿令朝条件艰苦、基础薄弱,他希望留下来,再花点时间“折腾”点成绩出来。

 

  谋划产业多元发展

  2018年6月6日,驴场迎来了投产后的第一个新生命。

  “我抓住小驴的蹄子轻轻往外拉,大约20分钟小驴顺利出生了……”“接生员”解良在驻村日记中记录下了这个难忘的时刻。目前阿令朝村有黑驴养殖棚舍1400平方米、草料储备库1200平方米,购买的84头黑驴下了36只小驴,还有20多头待产。解良笑着说,“接生员”不知当了多少回。

  为了增加产业的多样性和抗风险能力,解良又上马了石磨面粉加工和榨油厂,还将面、油送去北京请专家品尝,改进生产工艺,提高产品质量。如今,年可产全麦面粉10万斤、绿色食用油10万斤。他坦言,看着项目一个个稳定产出效益,心情渐渐轻松起来,尤其感恩“娘家”的经费资助。

  阿令朝村集体经济起步后,解良依旧马不停蹄。初期,面、油以扶贫的名义卖给了机关和企业,但他认为“只有面向市场的产业才有生命力”。所以,他一方面注册了“阿令朝”商标,一方面筹划着将小作坊升级为规模化生产,为产品进超市铺路。同时将周边村镇的农特产品上架阿令朝销售平台,发挥辐射帮带作用。他还凭借阿令朝村临近S335线、是前往黄花沟景区必经之路的优势,筹划以垂钓、果蔬采摘、牧家乐为主打的乡村旅游事业。

  “产业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解良向记者倾吐。棚舍停工期间,工地上的砖头不翼而飞让他寒心;不看好阿令朝的人目睹产业成型后多次设障……2017年8月,解良因冠心病入院20多天,出院后立即奔赴阿令朝。在他看来,这些不愉快的小插曲与脱贫大业相比简直微不足道,但足以锤炼一个人的党性。

 

  对村民有求必应

  57位村民按手印留人,不仅因为解良能干事,还因为他对待村民就像家人,谁家遇到困难,他都会上门帮忙。2015年底,羊肉价格大跌,村民的羊肉卖不出去,解良发动亲戚朋友购买,还去商场超市推销。村民白举文去世,儿子在外打工,他筹集2000元帮助安葬。80岁的村民刘志女患病后不舍得花钱看病,他自掏腰包为老人买药、请医生,定期探望。“连我这个亲儿子都做不到这样!”刘志女的二儿子李俊平说。然而厚了这头,薄了那头,解良上初中的女儿成绩下滑,妻子埋怨,其父患帕金森需住院治疗,也一拖再拖。解良对家庭满心愧疚。

  对村民有求必应的解良,对自己很苛刻。扶贫四年多,从阿令朝村收到第一笔帮扶资金开始,解良每天记账、每周对账,接受监督,确保每一笔钱都花在“刀刃”上。为方便出行,他自购一台国产越野车,往返村镇旗之间协调资金、项目。几年来为村里拉运材料,从来没报销一分钱。连送去北京请专家品尝的面、油样品都是他自掏腰包买的。“我们的集体经济刚刚起步,如果有人以样品的名义随意领取,那集体经济很快就垮了,我不能带这个头。”这是解良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集体的不贪不占,自己掏腰包分外慷慨。修建驴场棚舍时,由于扶贫资金还没拨付到位,解良向家人和朋友借了8.5万元给工人按时付了工资。“解良干起活儿来就像个民工,修理机器、搬运材料、挖土砌墙,啥都干。这样的干部我还是头一回见!”阿令朝村民郭全奎夸赞。

  

责编:刘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