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邳州市拥军站爱心人士来到四户镇中心小学看望留守儿童。
1月5日,正值寒冬。江苏省邳州市四户镇的“小候鸟守望团”迎来了一股“暖流”:邳州市拥军站30多名爱心人士,带着棉衣棉裤手套等冬季生活用品来看望孩子们。“这是邳州拥军站第5次来四户镇援助‘小候鸟’了。”四户镇大学生村官、“小候鸟守望团”团长张华庆告诉记者。因为爱心人士的加入,使他关爱留守儿童之路越来越顺,越来越有希望了。
图为四户镇的留守儿童在志愿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图画作品。
2012年7月,张华庆来到邳州市四户镇赵家村任职。“一出校门就到基层,我是两眼一抹黑,不知道农村工作从何做起。”行走在田间小路上,张华庆迷茫了好一阵子。
2014年春节过后,张华庆和同为四户镇大学生村官的朱晓峰聊天,朱晓峰说他的大学老师曾给他建议,可以从帮助留守儿童做起,既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又能解决村民的实际困难,一举多得。“太好啦!咱俩想到一起啦!”两人一拍即合。
他们找到分管教育的副镇长和中心校主任,说出自己的愿望。两位领导当即表示支持,并将辅导留守儿童的地点选在距离镇区偏远的石羊小学和教学设施落后的栗家小学。接着镇里筛选出50名疏于看管的留守儿童,加入两个村官的辅导班。
“这50名留守儿童是三到六年级的学生,我们当时计划每周二、五下午4点至5点半这段时间,给他们辅导作业。”张华庆说。为了获得家长们的信任,他们起草了《给家长的一封信》和《关爱留守儿童安全协议书》,并邀请本镇大学生村官王方、张硕、朱宏迪和镇公务员王文涛,一起组成起“6人团队”,三人一组负责一个小学,确保不缺课,不走过场。
图为张华庆在给孩子讲故事。
“除了辅导孩子们的功课,还教他们绘画、篮球、象棋等,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更使他们的内心不再感到寂寞。”朱晓峰介绍,“6人团队”从一开始就不是关起门来上课,而是主动走出去,联系其他单位和部门共同关注留守儿童,先后联系镇妇联、镇团委开展了发放儿童用书活动,联系计生服务中心、卫生院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健康活动,为孩子们免费体检。
2015年3月,张华庆、朱晓峰创办的留守儿童辅导站正式命名为“小候鸟守望团”,得到了当地政府部门和社会团体的关注。邳州市妇联和团市委将“守望团”列入重点关注对象,守望团成员被邳州团市委评为“我们身边的好青年”。同年5月,张华庆被徐州市妇联授予“向日葵关爱行动最美妈妈”荣誉称号。
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磨练了张华庆。2015年11月,张华庆被任命为四户镇石羊村书记。他在做好石羊村各项工作的同时,关爱留守儿童从没间断。
这一年,“小候鸟守望团”正式加入邳州市公益组织联盟,与全市11家爱心组织联合,共同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活动,建起了包含7个行政村、3所小学校和1个辅导总站的关爱留守儿童网络。
这一年,张华庆联系镇计生办捐助1000元用于购置桌椅用品和学习用品;联系市志愿义工之家捐助1000元,用于为石羊村20名困难留守儿童购买衣物用品;联系南京市绿丝带公益组织,每年为6名困难儿童义务提供1800元公益救助基金。
“为了让孩子们笑得灿烂一点,让他们全面均衡发展,我想方设法联系专业老师,开设了美术、体育、科学、心理等辅导课程。”回顾这段历程,张华庆感慨地说,当初只是作为工作的突破口,没曾想竟然发展成一项全社会参与的公益品牌。
2017年5月,张华庆来到四户镇竹园村任党支部书记,他在村部会议室建立了第6个课外活动辅导站。向竹园小学借来旧书桌、板凳和教材,自己担任辅导老师,每天下午5点到6点时间,在处理完村务后,给24名留守儿童辅导功课。
“在帮扶留守儿童的路上,从来就不是我一个人在战斗。”张华庆表示,镇党委政府一直以来就是他的坚强靠山。四户镇曾经以石膏开采作为支柱产业,2012年4月石膏矿停产整顿,外出打工的村民人数大幅增长,留守儿童问题也成了一个突出问题。镇领导多次参与关爱留守儿童活动,并在资金、场地上给予大力支持,这让张华庆愈发干劲十足。
4年来,张华庆先后与10余家爱心社团联系对接,建立了6个留守儿童校外辅导站,平均每月开展一次关爱活动,累计帮扶学生总数达到2200人。
本报通讯员 王祥飞
本报记者 杨涌
供图 张华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