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晓勋:在村里提出了一个大胆想法之后
2019-12-20 09:45:00  来源:乡村干部报  作者:河北滦平县平坊满族乡于营村第一书记 吕晓勋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种油葵?”“不,是种秋葵。”“秋葵是啥?”“一种绿色蔬菜,产量高,营养丰富,卖得上价,城里人挺喜欢吃”……

  以上对话,发生在今年3月的一次村两委会上。为了促进农民增收,壮大村集体经济,村里决定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试种一些经济价值高、管理相对简单的作物。因为此前对秋葵的生长条件、种植技术、市场前景有一定了解,认为适合在本地栽植,我在会上大胆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几十年来,村民习惯了种玉米、小麦、高粱等传统作物,要让他们接受一样没听过、也没见过的新事物,不容易。会上,村两委提到最多的两个问题是,秋葵好种吗、能挣钱吗?

  这也是绝大多数村民的疑惑。为了打消大伙儿心中的疑虑,村两委、驻村工作队、包村干部一起想了不少办法。比如,通过村务微信群,反复宣传秋葵相关知识;联合滦平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邀请山东寿光,以及本地的农业专家多次来村授课,现场传授管理经验;发动建档立卡户、一般农户,流转土地,同时雇佣他们参与秋葵的日常采摘管理。

  经过近两周的普及,终于有7户村民表示想试种。1个多月后,他们拿到了经暖棚培育的秋葵幼苗。后来,这些分散在全村的个人试验地,连同村中心的10亩秋葵示范园地,每天都有上百斤的稳定产出。经过分拣、包装,或在线上销售,或直送县城超市、酒店,有效解决了农产品卖不出去的尴尬。

  小小秋葵,能上县城超市柜台,甚至卖到全国各地,这或许是很多村民没有想到的。产品正式上线那天,不仅仅是驻村干部、在村村民,一些长期在外地学习、工作的村里人,也主动在朋友圈转发,为推广秋葵呐喊助威。这样的热乎劲儿,用村书记的话说,“很久没见到了”。

  秋葵种植让村民看到了致富希望。7月份,村中心秋葵示范园地雇佣部分村民干活,工价是13元每小时,有多位村民干到80小时以上,增收1000多元。村民于长伟种了0.9亩秋葵,7月产出200多斤,按每斤3元收购,增收600多元。

  但是,也有棘手的事需要解决。秋葵日产量逐渐升高,在500斤以上,新鲜秋葵必须清晨采摘,但有些村民对秋葵过敏,或者有风湿病不能干活,村里面临采摘工短缺的情况。另外,有不少村民表示了明年想种秋葵的意向,还需要努力扩大销售渠道。现在,县城超市、饭店、新发地批发市场、北京一些机关单位等线下销售渠道,每天能帮村民卖掉200斤到250斤秋葵,线上每天在50斤到100斤左右。

  一个大胆的提议,在村里刮起一阵“秋葵旋风”,这让我深思,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产业兴旺,乡亲们收入才能稳定增长。越是贫困地区,越需要通过产业项目来带动老百姓脱贫致富。不过,找到适合本村发展、且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产业,并非易事。是否符合自身定位、基础设施能否配套、管理技术是否到位、仓储物流如何保障、销售渠道怎么打开等等,都是需要通盘考虑的。

  实事求是地看,贫困村之所以长期落后,有底子薄、思想不够开放、没有合适的带头人等多种因素。而发展产业,尤其是农业项目,除了会面临缺乏资金、技术,产业链不完整等难题,还有可能会遇到极端天气、大面积病虫害等不可预见的风险。不少贫困地区不想发展,或者忽视农业项目,担忧正基于此。

  对口扶贫,为贫困地区产业发展难提供了有利条件。在这个过程中,来自社会的帮扶力量,以及政府的政策支持都非常重要,这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产业起步的速度和高度。然而更关键的,还是看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自我造血能力。简单说,就是政府、企业、帮扶单位帮你搭好了产业的架子,你愿不愿意把这门营生做下去。只有当包括脱贫主体在内的各方,在脱贫问题上真正成为思想共同体、发展共同体,村民才有可能真正融入产业链中,实现真脱贫、不返贫、有利盈。

  记得刚开始栽秋葵苗时,有人还在为秋葵是油葵还是辣椒的变种而争论;现在有来村的游客观赏秋葵,从采摘方式、营养价值,再到烹调方法,村里人都会热情地说上几句。秋葵园地管理员老于,听说秋葵冬天价格卖得高,几次和村两委提出了想尝试冬季暖棚种植秋葵的想法。对秋葵的态度,由怀疑到接受,村民的思想转变,令人欣喜。在村容村貌发生改变的同时,村民的生活状态、工作态度也有了新的改观,相信这才是贫困村摆脱贫困应有的精神气质。

责编:刘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