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光泽县桥湾村:村干部接力干 劳动力不离家
2021-07-16 15:08:00  来源:乡村干部报  作者:本报通讯员 邱盛林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地处闽北偏远山区的福建省光泽县寨里镇桥湾村,全村700多个劳力,过去三分之二的人在外打工,现在三分之二的人在家门口鼓起了腰包。留住人气靠的是什么?寨里镇党委书记揭水才说,靠的是村干部一任接着一任抓产业。去年该村集体收入超过2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000元。

  王家排组村民雷年忠,如今日子过得很惬意,还在县城买了一套商品房。老雷说,是烟稻轮作帮了大忙。

  时光拉回到1997年,那时的桥湾村虽有万亩山林,却已被砍成荒山,人均1亩多耕地,只能维持温饱,村集体穷得连干部的补贴也发不齐。

  “村上要有个产业该多好。”时任书记郑双凤和主任李志龙想到了一块,两人冒着失败的风险,在全镇率先搞起了烟稻轮作,即便连续两年亏本也没有放弃。在他们的带动下,全村种了600多亩的烟稻轮作,户均增收5万元,人均增收万元,村集体年增收最高时达10万多元。

  雷年忠当时将烟稻轮作由6亩发展到20多亩,用卖烟叶的钱买摩托、盖楼房,让女儿完成了学业,提前过上了殷实的日子。

  2009年至2012年,刘小明和王和添分别接任村书记和村主任后,接过产业发展“接力棒”,在争取资金,完善烟稻轮作的同时,又从浙江引进黑木耳等食用菌种植技术,并组建专业合作社,桥湾村成了镇上乃至全县第一个“食用菌村”,全村40多户村民种植黑木耳,年收入少的10多万元,多的几十万元。陈金明是参与合作社种植黑木耳的村民之一,靠着种黑木耳,如今还办起了家庭养牛场。

  现任村书记、村主任王卫生说,对已有的产业都当宝贝一样珍惜,并着力做强做大。村里还牵头成立箬叶加工合作社,把原来林下废弃的箬叶变成村民增收的“绿金叶”。每年6至9月,近百个劳力上山采箬叶,1天能赚三四百元,人均增收1至2万元。

  家门口有钱赚,外出打工者纷纷回乡创业。如今的桥湾村,除了烟稻轮作、食用菌、箬叶等产业外,还有大棚蔬菜、稻花鱼、山地鸡和肉牛等规模化种养项目,劳动力在村里都“忙不开”了。

责编:刘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