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负韶华不负心 重庆江津本土村官“扎根记”
2018-09-05 09:44:00  来源:江津网  作者:罗舒月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周伟,我的养老保险这个月没有得到,你帮我问问是啷个回事?”

  “伟哥,镇里面说征兵是在网上报名,家里没得电脑,我也整不来,麻烦你帮我报下名。”

  ……

  不是在帮群众解决问题,就是在去解决问题的路上,这就是周伟的一天。

  这是一段历时近三年的成长,作为一名年仅25岁的青年党员,周伟在大学毕业后,从第一批农村本土人才成长为青堰村综合服务专干,再到被四屏镇党委任命为青堰村党委副书记,迷茫却又选择坚持、艰苦却又体会感动,他收获了鼓励与掌声。

 

  电商上门收豆子,周伟帮忙核称。通讯员 郑椿凡 摄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刚成立的青堰村班子面临着年龄结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业务知识不足、信息化办公水平偏低等问题,年轻本土人才周伟的到来,无疑解决了村上的燃眉之急。面对新的工作,不懂就问;电话里、QQ上说不清楚,他就一个人骑一个半小时的摩托车到镇里面去当面请教。

  凤屏路常伴有有落石,遇上雨季,部分路段还会出现滑坡,正常行驶都要倍加留心,而周伟却骑着他的摩托车,风雨无阻,往返无数次。有一次,周伟骑着摩托车驮了一大箱农业普查资料,行至洋河沟路段,为躲避石壁上滚落的石头,却因为雨后路滑,差点连人带车摔出了栏杆。“当时还是很害怕,毕竟栏杆外面就是几百米高的陡坡,滑下去命就没有了。”周伟用轻松的语气谈起这桩意外,当时怕家里和同事担心,他没有跟任何人提起这件事,后来还是开玩笑说漏了嘴。

  本土人才的第一年,家里就劝周伟辞职:工作辛苦、工资低,付出回报率远远比不上在大城市里打工。但从这山沟沟里长大的孩子,就有股倔劲,“越是看不起,我就越想做好。”正是凭着这股毅力和勇气,周伟成为了青堰村的业务顶梁柱。

 

  白天去镇里请教,晚上回来加班。通讯员 郑椿凡 摄

  “积土为山而朴,积水为海而阔。”

  凤屏公路是连接四屏镇场镇到青堰村的唯一通道,在通车前,为了方便群众办事,青堰村推行了“民事代办”制度。由村民在村便民服务中心完善手续,然后再由村干部集中拿到镇上完善手续。山路陡峭,背篓成了最方便的运送工具。

  最困难的就是下雨天,山路遇雨,就特别滑,为了腾出手,周伟和同事一般都是穿雨衣和雨鞋,用雨衣把人和背篓一起盖住。但走到政府也是常常全身湿透了。周伟半开玩笑地说:“汗水加雨水嘛,来回就算是免费洗两遍澡了。”

  四屏镇的丹霞地貌孕育了独特的红色富硒土,周伟和他的同事们迈出的每一步,都汇集成一串串红色的印记,耀眼且坚实。

 

  开院坝会宣传订单农业。通讯员 郑椿凡 摄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到青堰村第一天,让我最感触的,不是办公条件的艰苦,而是那几个走在放学回家路上的小朋友,看到他们就想起小时候的自己。”从农村长大的孩子,去城里求学归来,深知农村与城市的差距,也在无形之中转化成使命。

  2017年,为帮助青堰村村民脱贫致富,周伟提议与四屏镇电商队伍——“四屏亲戚”,推行“订单农业”,由电商队伍为农户免费提供电商需要的农产品种子,农户负责用生态绿色的方式种植,再由电商平台按照市场价收购。

  然而,方案在最开始推进过程中,就遇到了阻碍。村民们担心大面积种植后,没有人来收购;也担心按照电商平台那边规定统一种植后,由于种植户太多,市场价不好,卖不了好价钱。周伟就和青堰村的村社干部一起,先小范围的开院坝会,讲政策举例子谈实惠;然后对重点户进行挨家走访,做通思想工作。

  现在青堰村和“四屏亲戚”已经形成了长期合作关系,并在青堰村发展了四十余亩的蔬菜种植基地,通过“订单农业”的方式,不仅可以提高了村民发展种养殖业的积极性,而且打破了青堰村农副产品销售在地域和季节方面的局限性。

  周伟说,报名本土人才的初衷,没有那么多崇高的志向和远大的抱负,其实就是想踏踏实实做事,不负韶华不负心。工作的这两年多,他觉得充实且幸福:对基层工作的热爱变成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对家乡的热爱成为了灵感涌现的源泉;对村民的热爱成为了温暖坚定的情愫。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