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正在展示创业项目
5月6日—12日,来自亳州市三县一区的120名大学生村官参加全市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培训班。在1个星期的时间里,他们带着创业项目,接受亳州职业技术学院老师指导,并互相交流、切磋,以“实战演练”的方式进一步提升了创业能力。
诸多村官表示,通过此次实战式培训,进一步提升了创业富民的能力。培训结束后,他们将带着更加成熟的创业项目回到任职的村子,带领广大村民致富。
老树根“冒”出新产业
“农村有很多腐朽的树木、树根,如果能化腐朽为神奇,加以雕琢,使之成为花盆、盆景,岂不是一举多得?”蒙城县王集乡秦湖村大学生村官王成才说。
王成才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很多群众在追求物质文化生活的同时,也越来越重视精神生活的享受,力求创造一种温馨和谐、贴近自然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盆景品种繁多、价格合理,是很多人追求自然的一种选择。树根盆景符合低碳、环保、健康、养生的消费理念,产品有很广阔的市场前景。“若经营得当,这个创业项目将可以发展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村民们各有分工,分别负责提供树根、初步加工树根等,整体地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然而,令王成才苦恼的是,虽然原材料较为丰富,但如今最大的问题是缺乏专业技术人才。“将树根精细地雕成花盆等艺术品,需要很专业的功夫,但是如今这方面的人才并不多。即使有,很少有人愿意到偏远的农村工作。”目前,王成才一边完善创业项目,一边通过电子邮件向全国发出人才征集令。
机器加工粉皮效率高
大学生村官们带来的大多为尚未付诸实践的创业项目,而大学生村官张锋的创业项目已为村民创造了效益。
2012年6月份,24岁的张锋毕业于淮南师范学院,学习行政管理专业的他积极响应政府号召,投身基层,回到家乡亳州,成为一名大学生村官。如今,张锋已是涡阳县临湖镇西于村第一书记。
在担任大学生村官两年的时间里,出身农村的他一直在思索着如何利用农村现有的资源带领广大村民发家致富。经过细致的调查,张锋了解到,当地盛产红薯,有很多生产红薯粉皮的小作坊。但是,村民们生产、销售红薯粉皮仍处于“单打独斗”的状态,即手工生产、单独销售,既无法保证销量,也无法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张锋筹措资金、联系人员,花费20余万元,注册成立了一家公司,以当地红薯为原材料,采用半自动机械化技术生产粉皮。“设备采用微电脑控制等技术,大部分操作可由机器自动完成。”张锋说,但是晾晒、揭皮等环节仍需要人工操作,这便需要雇佣一部分劳动力,为村里部分人解决了就业问题。另外,粉皮所需原料由本地供货,解决了村里红薯的销售问题,让村民不愁红薯的销路。
如今,粉皮生产逐渐步入正轨,每天可生产约200斤,但张锋并不感觉轻松。他说,粉皮的销售行情唯有节日期间、盛夏时节最好,平时销量并不好。如今,经过老师的指点,他准备通过电子商务进行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