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访第25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杨宁:青春献给大苗山
2025-04-25 10:06:00  来源:乡村干部报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编者按

  火红的5月,绽放的不只是花朵,还有耀眼的青春。在5月,青年是当之无愧的主角。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一年。自2021年“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至今,一批批年轻的乡村干部响应时代召唤,挺膺担当,为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了澎湃的青春力量。

  田间地头已成为年轻“头雁”们施展抱负的广阔舞台。2021年至今,共有12名乡村干部光荣跻身“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榜单,成为广大青年争相学习的榜样。他们是村党组织书记、驻村第一书记、乡镇干部,翻开他们的履职“成绩单”,有的是乡村产业发展的开拓者,有的是服务群众的贴心人,有的是基层治理的创新者……他们用青春和汗水在广袤田野上勾勒出一幅幅产业兴、农民富、乡村美的振兴画卷。

  近日,记者回访2021年以来“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中的部分乡村干部,探寻青年榜样们的奋斗轨迹,揭示乡村振兴需要怎样的“青力量”。

  策划 陈炳山 许露露

  统筹 许露露

青春献给大苗山

杨宁

  榜样档案

  第25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杨宁(苗族)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安陲乡江门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

  4月20日下午1点,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安陲乡江门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杨宁终于坐下来接受采访,“抱歉,咱们边吃边聊吧!”

  “今天是周日,您怎么还这么忙?”一场匆忙的采访就此展开。

  江门村地处大苗山深处,是一个民族聚居村寨,曾因山多地少、资源匮乏、交通闭塞而深陷贫困之中。15年前,25岁的杨宁从广西大学毕业,放弃南宁农资公司的工作机会回到家乡江门村。“我很清楚回村会遇到多少困难,但我实在没办法对大家的贫困生活视而不见。”

  她说了一件往事:刚回村时,自己在米粉店吃粉,看见一位阿婆带了两个孩子,三个人就点了一碗粉。“我问阿婆,一碗够吃吗?阿婆说吃不饱,但一碗粉要两块钱,实在没钱了。”说到此处,杨宁停顿了几秒,“那一刻,我觉得自己就应该承担起责任,让村民衣食无忧。”

  刚回村那会儿,她尝试过卖竹子、种辣椒、种葛根,效果都不理想,可她并不气馁,甚至卖掉了自己的婚房,筹集了30多万元,为村里引进紫黑香糯稻米种植。有人说她傻,叫她“傻姑娘”,可她并不在意。她的朋友圈里有这样一句话:“纵有困难千千万,不怕山高路又弯!”

  2017年的秋天,希望的种子终于结出硕果:紫黑香糯稻米迎来大丰收,每亩收入增加两倍。这份收获给了她莫大的信心,也让她看到了产业振兴的希望。此后,她带领村民种起了高山水果、蔬菜以及生态水稻,帮助村民创建了“苗阿嫂”等品牌,走线上渠道销售农产品。一条条产业路硬是被杨宁闯了出来,村民也跟着富起来。十几年前,村民张海慧的年收入不到1000元,而如今已超过2万元,生活越来越好。

  “你刚才问我为什么周日还这么忙,在村里工作,根本停不下来!”杨宁说,当天上午,她先是组织村“两委”开会,分享了前几天参加中越青年大联欢活动的见闻,和大家一起探讨如何为村里的农产品开拓国际市场,而后又走访了村里的山泉水厂和腊味厂,了解最近的产销情况,下午的行程也早已排满——她要去村民韦丽荣家的百香果园实地查看,最近连日阴雨,她很担心百香果苗的长势。

  “现在村里的产业越来越多,每一件都关系到乡亲们的钱袋子,哪一样都得放在心上。”她的语气里没有抱怨,反而透着几分自豪。这位年轻的村书记早已习惯了这样忙碌的节奏。

  15年前,杨宁刚回到家乡时,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不足1000元,2024年已超过2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也已超过2万元,“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家乡山更青、村更富,乡亲们的日子更红火。这条路,我会一直走下去!”电话那头,杨宁的语气温柔而坚定。记者 尹丹丹

责编:孟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