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火红的5月,绽放的不只是花朵,还有耀眼的青春。在5月,青年是当之无愧的主角。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一年。自2021年“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至今,一批批年轻的乡村干部响应时代召唤,挺膺担当,为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了澎湃的青春力量。
田间地头已成为年轻“头雁”们施展抱负的广阔舞台。2021年至今,共有12名乡村干部光荣跻身“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榜单,成为广大青年争相学习的榜样。他们是村党组织书记、驻村第一书记、乡镇干部,翻开他们的履职“成绩单”,有的是乡村产业发展的开拓者,有的是服务群众的贴心人,有的是基层治理的创新者……他们用青春和汗水在广袤田野上勾勒出一幅幅产业兴、农民富、乡村美的振兴画卷。
近日,记者回访2021年以来“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中的部分乡村干部,探寻青年榜样们的奋斗轨迹,揭示乡村振兴需要怎样的“青力量”。
策划 陈炳山 许露露
统筹 许露露
甘于吃苦践初心
杨波
榜样档案
第25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杨波(苗族)
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政协党组成员、副主席
获奖时任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大湾镇海嘎村驻村第一书记
“点着火把出去,点着火把回来。”15年前,28岁的杨波首次来到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大湾镇海嘎村时,看到的便是这般光景。泥泞的小路旁是茅草房,天不亮村民就要背着背篓下山卖土豆,下山3个半小时,上山4个半小时。海拔2900.6米,这里是贵州海拔最高的行政村,也是杨波坚守了11年的“第二故乡”。
2010年,六盘水市“千名干部下基层”行动启动,杨波主动请缨来到海嘎村驻村。一开始,现实的困境远超他的想象,直到开始修路。“杨书记,下雨时你来,看看我们的路!”董家院子组距离通村路只有700多米,可就这一小段路让百姓受尽了苦。
杨波决定修路,可四处筹集的建设资金加上群众的捐款只有3.8万元,哪能请到施工队?他和村民们商量,把这些钱都用来购买建筑材料,大家投工投劳。深山里的腊月天,穿三双袜子都挡不住严寒,可男女老少抡锤的劲头比火焰还旺。几个月后,这条小路不仅带来了水、电、通信,更让海嘎人把山货铺子开到了家门口,杨波也踏着这条路走进群众心里。
“基层干部要脸皮厚、嘴会说、心要大。”入户时,杨波的小挎包里装得最多的是棒棒糖和小香肠。山路崎岖,走村入户顾不上吃饭是常事。原先,小挎包是他的移动补给站。后来他发现,这些小玩意儿能打开村民的话匣子。遇到老人小孩,杨书记的小挎包总能变出不同的小零嘴。一来二去,他就成了村里最受欢迎的人,“只要杨书记来,不用多说,总要支持的。我们认他的脸。”
“翻天覆地、山乡巨变、鸟枪换炮”,这三个词是杨波对海嘎村这么多年发展变化的评价。现在,喝酒打牌的少了,咨询政策、琢磨路子的人多了,曾经习惯“等靠要”的村民“主动”了起来。村里开发了国家级旅游景区,曾经无所事事的村民现在能开车往山外送货,曾经摸黑下山卖土豆的老伯,现在在家门口就能做上小生意。当初不好意思和外人打招呼的村民,如今和世界各地来的游客打成一片。
11年的寒冬酷暑,近4000个日夜,杨波成为贵州驻村时间最长的干部之一。他表示,海嘎是人生过往的一枚纪念章,“现在脱贫户的子女考上大学,还会给我报喜,这种美好的人际关系,会照亮一个人的人生。”
年轻过,奋斗过。杨波想对青年们说一句话:“人越是在年轻的时候,越要甘于吃苦,只要这事是对的,就要义无反顾地去做。”
记者 周静文 通讯员 张亮实习生 周霞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