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庆元县杨桥村“六比六看”二十年 和谐山村焕新颜
2020-04-23 09:28:00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吴志华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浙江省庆元县荷地镇杨桥村,距县城45公里,全村仅261户614人。但就是这个“偏、远、小”的山村,却屡屡斩获全国无邪教示范村、全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等10余项荣誉。

  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短短90个字的“六比六看”——比谁法制观念强,看哪家遵纪守法好;比谁致富门路多,看哪家经济效益好;比谁集体观念强,看哪家无私奉献好;比谁教育子女好,看哪家儿孙贤才多;比谁尊老爱幼好,看哪家邻里和睦欢;比谁团结互助好,看哪家文明风气新。

  发展中逼出来的文明公约

  时间指针拨回20世纪80年代,改革的春风吹进了杨桥,山林承包到户给这个山林面积8122亩的穷山村带来机遇,“木头经济”“香菇经济”让杨桥村“红极一时”。

  “当时的杨桥村,是远近闻名的明星村、富裕村。”时任杨桥村党支部书记的练荣达带着党员群众大力发展香菇产业,村民收入一年比一年高,几乎户户都买了“三转一响”(收音机、自行车、缝纫机和手表)。

  但由于缺乏合理的开发机制,杨桥村生态资源被严重透支,相伴而来的是日益败坏的村风民风:村民争山、争水、争林、争坟、争客商现象十分突出,个别村民遇事不讲理不依法,靠“比谁的拳头硬、比谁的门头高、比谁的宗族强”解决问题。

  “‘五争三比’乱象背后,其实是少数群众先富起来心态发生了变化。杨桥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和谐稳定是重中之重。”1990年,杨桥村党支部书记练珍文一上任,就带着村民在自留山上种毛竹,发展了高棚香菇,引进锥栗产业,鼓励有意愿的村民搬迁进城。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2001年,练珍文把党支部工作重心从经济社会发展转向精神文明建设,以“人变好、村变美、民变富”为目标,提出“无刑事案件、无集体上访、无纠纷出村”要求,倡导“多进学院、少进医院、不进两院(法院、检察院)”。

  于是,一个乡土治理办法——“六比六看”文明公约应运而生,而且一用就是20年。

  “基层治理现代化,制度是保障,执行是关键。”庆元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刘新民说,“杨桥村‘两委’干部队伍十分稳定,保证了‘六比六看’能够执行20年不间断、不走样。”

  春风化雨让杨桥有新变

  为了让乡风文明之花持续绽放,从2001年起,每年农历小年的“杨桥村晚”还增加了一个“保留节目”——为上一年度“六比六看”文明家庭颁奖。20年来,全村共评出了130户“文明家庭”,几乎覆盖所有家庭。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火车跑得稳,铁轨修得准。如果说党支部和文明家庭是杨桥发展的车头,那“六比六看”文明公约就是铁轨。

  20年春风化雨,杨桥人不再把精力放在无谓的争吵中,而是铆足劲头“六比六看”。村里要修林道,涉及林农练庆周600多平方米毛竹林,他一听说是惠及全村的好事,二话没说砍光毛竹、签字测量。在大家的支持下,项目从开工到通车仅用了40天。

  创业青年练小伙白手起家创办了一家竹制品厂,用“六比六看”作为企业文化,自己生活富裕起来的同时,还带着村里60多人一起增收致富。

  村民练正福突发心脏病,生命垂危,急需6万元医药费。消息传来,练珍文率先捐了1400元,并在村里的微信群发起众筹,6万元“救命钱”不到一天全部筹齐……

  “‘六比六看’不是相互攀比,而是让村民比一比发展致富、争做贡献的精神头。”练珍文说,如今,比法制讲规矩、比致富讲效益、比奉献讲文明、比家教讲育才、比慈孝讲亲情、比团结讲齐心已经成为杨桥人的行动自觉。

  “嫁接版本”的杨桥经验

  随着城市化进程推进,杨桥村大量青年外出务工经商,为了让留守村民舒心、让外出村民放心,练全锡等10多名留守党员自发组建了“敲门服务队”,结对帮扶照看留守老人。

  “老人生活物资少了,我们就代购送上门;电器坏了,只要一个电话,党员就上门维修;想家人了,年轻党员就帮着亲情连线。”练全锡说,眼下又到了春耕备耕关键时期,党员们又开始张罗着采买农资、调试农机,准备帮村民播种水稻。

  “‘六比六看’经过‘多上多下’征求意见,再由村民代表会议表决通过,最后印发全村,大家都信服。”练珍文说,“六比六看”不仅在杨桥适用,只要有杨桥人的地方,就有“六比六看”。

  2012年,练芳入党不久就跟着家人来到嘉兴平湖务工,主动承担起了联系周边15户乡亲任务,通过定期走访、电话联系,把15户的家庭住址、工作地点、人员情况等情况进行统计,并建起了“杨桥互助微信群”,形成了“杨桥经验”在杨桥人流入集中地的“嫁接版本”。

  “比谁团结互助好,嫁接的‘六比六看’有非常明显家乡味,不管谁家有急难事,群里人就是他的娘家人。”练芳说,有的村民外出没赶上车,只要在微信群发一条消息,有空的乡亲就会义务接送;有的村民遇到小孩入学、居住证办理、申请临时救助等事情,只要在群里求助,就有乡亲帮着代办;甚至村民想买房,就有乡亲垫资,如今15户村民中已有14户在当地购置房屋。

责编:车婧